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等待图模型的死锁检测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等待图中检测回路的线性时间算法,它通过搜索回边来判定等待图中回路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层次图模型的最优路径算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论述了一种新的基于层次图的最优路径算法,即将一个平面图划分若干子图,子图抽象为一个高层图。最短路径的计算首先在高层图中进行,缩小了最优路径的查找范围,降低了最优路径计算的时间开销。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的步态图像序列分割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文玉梅  李平  叶波  李潇 《计算机应用》2007,27(8):2047-2050
在运动目标步态识别中,从步态图像序列中提取出完整的人体运动轮廓对特征提取、目标分类和目标识别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出了一种新的运动目标分割算法:首先应用改进的块匹配算法进行运动估计;然后运用分水岭算法把当前帧图像分割成许多封闭而不重叠的小区域;最后运用仿射参数模型进行运动块区域合并。在CMU步态数据库中采用基准算法进行的实验表明,运用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提取出完整的人体轮廓,进一步提高步态识别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提取和模板匹配的人脸检测算法。在粗检部分,利用脸部特征获得候选脸;在细检部分,利用模板匹配对候选脸进行确认,得到最后结果。经实验证明,算法可以克服光照、姿势、表情、胡须、眼镜等干扰,并允许有局部遮挡,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
图模型匹配:一种新的凹松弛函数及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智勇 《自动化学报》2012,38(5):725-731
将问题中的置换矩阵放松为双随机矩阵是近年来近似图匹配算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它的本质在于将离散的图匹配问题转换成一个连续优化问题,而一般来讲, 相对于离散优化,连续优化问题的近似求解将更为容易. 但随之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将连续优化得到的双随机矩阵重新映射回一个置换矩阵. 最近文献中提出了一种针对于无向无自环图的凹松弛(Concave relaxation)函数,使得算法中的双随机矩阵可以平滑地收敛到一个置换矩阵, 并得到优异的匹配精度.但除了无向且无自环图,文献中还没有针对其他类型图模型的凹松弛函数. 本文提出一种针对于有向无自环图匹配问题的凹松弛函数,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图匹配算法.大量对比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主动轮廓模型的医学图像序列分割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希平  田捷  林瑶 《软件学报》2002,13(6):1050-1058
介绍了一种结合live wire算法和活动轮廓模型的医学图像序列的分割方法.通过把live wire算法和图像分割中一般的区域增长方法结合,对传统live wire算法进行了改进,并用改进后的算法对医学图像序列中的单张或多张切片进行交互式地准确分割.然后计算机利用活动轮廓模型自动分割相邻的未分割切片.还通过在活动轮廓模型的边缘点中引入记录已分割物体边缘附近局部区域特征的灰度模型,把已分割切片中的物体与背景的局部区域特征带入相邻的未分割切片中,并用由灰度模型定义的区域相似性代替活动轮廓模型中的外能来引导边缘轮廓收敛到物体的实际边缘.最后介绍了一种基于live wire算法思想的简单的分割结果交互式修复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仅需少量用户交互就能快速准确地从医学图像序列中分割出感兴趣的物体,在医学图像分析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机识别技术的日益发展,人脸检测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人脸检测技术的关键在于准确率和检测速度.为了有效提高人脸检测的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肤色分割和模板匹配算法的人脸检测方法.首先,建立颜色模型,利用颜色信息对图像进行粗检测,得到粗检测结果,然后,采用模板匹配技术确定人脸.该算法克服了单用模板匹配法的时间延迟,提高了检测精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8.
王顺  胡学刚 《计算机应用》2008,28(11):2893-2895
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眼视觉的图像边缘检测的新算法。该方法基于LIP模型首先推导出新的梯度公式,然后进行图像灰度处理和叠加操作,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边缘检测算法。该方法大大减少了非边缘噪声的产生,能将图像的边缘较好地检测出来。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边缘检测准确性高,引入的非边缘噪声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刘红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30(12):3857-3862
为了解决近重复视频检测中的效果和效率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的近重复视频子序列匹配算法。将基于关键帧特征的相似性查询结果构建成匹配结果图, 进而将近重复视频检测转换成一个在匹配结果图中查找最长路径的问题。该算法有三个主要优势:a)它能在众多杂乱的匹配结果中找到最佳的匹配序列, 有效剔除了某些假“高相似度”匹配带来的噪声, 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底层特征描述力的不足; b)由于它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视频序列的时序特性, 具有很高的近重复视频定位准确度; c)它能自动检测出匹配结果图中存在的多条离散路径, 从而能一次性检测出两段视频中可能存在多段近重复视频的情形。提出的算法不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 而且提高了检测效率, 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种高效的RDF图模式匹配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表示为RDF格式,如何高效地对RDF信息进行分发和过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语义Web环境下的信息分发系统中,输入的RDF信息需要和大量的用户订阅条件进行匹配,而用户的订阅条件可以被表示为RDF图模式·根据RDF图的特点,并对其增加了一些约束,设计了一种新的RDF图模式匹配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匹配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图模式匹配算法·  相似文献   

11.
入侵检测系统Snort是一种常用的入侵检测软件,该文其分析系统的检测引擎及其采用的模式匹配算法尤其是BM算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中对BM算法进行改进,使用一种新的模式匹配算法,以减少匹配时间,提高匹配效率,达到提高算法的平均性能和较少资源消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In some control problems, it is convenient to use a precompensator to alter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system such that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compensated system has a specified property. Then, if possible, the action of the compensator on the system is realized by a static state feedback law applied to the system. When the compensator is square and non-singular, the state feedback is regular and the problem has already been solved. Non-square compensators, however, result in non-regular state feedback. In this paper,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are presented for the compensated system to be stabilizable by such a non-regular static state feedback law.  相似文献   

13.
网络入侵方法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入侵越来越难以防范和检测。针对当前入侵检测过程中检测器生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免疫机制和模糊理论的检测器生成算法。该算法利用改进的否定选择算法来提高生成的检测器为成熟检测器的概率。通过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有效地改善了系统的性能,大大减少了不可避免的黑洞数量,黑洞数量大幅下降,检测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夜间复杂环境下车辆追踪存在检测难、配对准确率低、追踪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夜间车辆检测与追踪算法。首先将频域的同态滤波与空域的阈值技术结合进行车灯检测;然后,利用几何特征对车灯进行跟踪;其次,将几何特征和运动特征相结合,利用最小特征匹配代价算法实现车灯配对;最后,根据车灯配对情况对车辆轨迹进行追踪,同时引入反馈修正机制对轨迹进行修正。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在不同照明和交通条件下有效检测车灯、跟踪车辆,平均检测率和跟踪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入侵检测与响应系统模型的相关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乃学 《计算机工程》2003,29(17):65-67
分布式入侵检测与响应系统模型是安全防火墙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是一个实时的网络违规识别和响应系统。该文简述了当前常见的安全技术和安全思想,并提出了基于直接从数据链路层获取信息的网络监听思想,并依此思想对相关核心技术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In some scattered point cloud triangular mesh restoration algorithm, small triangular mesh holes problem will often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model. For small holes at the details, this paper propose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extracting hollow edge,and use a triangle growth way based on boundary edge angle to fill the empty void. First, accord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oint, side and face of the triangle mesh model to identify the hole, then extracting the holes boundary edge and classifying it. Finally, using a triangle growth method based on holes boundary edge angle to fill each small holes separated from the boundary. Compared with other algorithm of filling holes, this method is high efficiency for small holes of smooth surface,and itimprovesthe quality of the triangular mesh model.  相似文献   

17.
贺纯杰  王海波 《计算机仿真》2012,29(1):164-167,194
研究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鲁棒故障观测器设计问题,给定故障检测率,降低误报率作为优化指标,对故障和未知扰动在残差信号中的输出进行滤波。再考虑不确定性影响,运用模型匹配方法,提出了具有不确定性线性系统的鲁棒故障观测器设计方法,并以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给出问题求解算法。通过求解具有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的凸优化问题获得观测器的全局最优解。通过仿真表明,改进的设计方法可有效保障残差信号对故障信号的灵敏度,并改善了诊断性能。  相似文献   

18.
传统小孔检测方法适用于单个小孔的测量,检测微小群孔时效率低。针对微小群孔快速检测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微小群孔快速检测系统,提取图像骨架,用模式匹配算法识别群孔,采用最小区域法逐个获取各个小孔的直径与圆度,引入真圆度信息判别各小孔的形状。实验表明:该系统精度满足生产要求,检测效率高,适用于微小群孔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design a nonlinear controller for small-scale autonomous helicopter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model helicopter are investigated, and an integrated nonlinear model of a small-scale helicopter for hovering control is presented. It is proved that the nonlinear system of the small-scale helicopter can be transformed to a linear system using the dynamic feedback linearization technique. Finally,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validate the nonlinear controller.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visual interfaces based on gestures. Using gestures as a mean to communicate with a computer can be helpful in applications such as gaming platforms, domotic environments, augmented reality or s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to name a few. However, a serious bottleneck for such interfaces is the current lack of accurate hand localization system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tracking (re-)initialization and hand pose understanding. In fact, human hand is an articulated object with a very large degree of appearance variability which is difficult to deal with. For instance, recent attempts to solve this problem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 have shown poor generalization capabilities over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finger spatial configu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