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V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测井资料隔夹层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夹层是导致储集体非均质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长期开发的油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受隔夹层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和非均质性控制。针对东河砂岩低阻、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特征,以岩心一测井为依据,将HD4油田隔夹层分为三类:钙质夹层、泥质夹层、含钙泥质砂岩夹层,其中主要以含钙泥质砂岩隔夹层为主,其次为钙质隔夹层,泥质隔夹层较少。建立了该区隔夹层的测井识别标准,并进行了单井纵向隔夹层识别,为HD4油田选择合理开发层系、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原油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以及进一步寻找有利勘探区块和开发对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L油田油藏类型为厚层海相砂岩油藏,由于井少且未开发,取心有限,难以准确描述厚砂体内部隔夹层的分布规律,而储层内部不稳定分布的夹层又是影响开发方案制定的最关键地质因素之一。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物性分析,在区域地质认识的基础上,类比珠江口盆地已开发的厚层砂岩油藏隔夹层分布特征,总结出研究区隔夹层的分布模式,并结合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定量地表征研究区隔夹层的空间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夹层分为顶钙、层内钙、层内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4类。研究成果对L油田开发方案中井型及井网部署的确定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有效规避地质油藏风险。  相似文献   

5.
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全面认识隔夹层的成因、特征、分布和识别方法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进而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陆相储层隔夹层主要分为泥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3大类。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可识别取心井隔夹层类型;根据不同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可识别非取心井的隔夹层。隔夹层的各种电测曲线绘制成蜘蛛网图模式,泥质、钙质和物性隔夹层具有不同的网形模式,可作为隔夹层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6.
储层中的隔夹层是影响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识别入手,将塔中4油田砂砾岩段储层中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钙质和物性三大类,并研究了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的方法。通过不同类型的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与对比,建立了该地区的隔夹层识别标准。在对单井纵向隔夹层的识别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为隔夹层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为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方案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Alberta盆地下白垩统油砂储量巨大,但基于泥质含量对油砂开展的沉积相划分不能准确预测储层与隔夹层分布,难以指导油田开发。本文以多口取心井岩心描述为基础,结合测井资料,对研究区下白垩统油砂的沉积特征和隔夹层类型进行了研究,将油砂层段划分为潟湖、潮汐影响的曲流河、潮坪和正常海相等4种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8种沉积亚相、20余种沉积微相,并对每种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孔隙性及含油性进行了精细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潟湖内可形成滩坝砂岩-泥岩储盖组合,砂岩内基本无隔夹层;在潮汐影响的曲流河、潮坪及海相泥岩储盖组合中,曲流砂坝、低潮砂岩、潮道砂岩为主要储层,可以识别出3类8种隔夹层,即强隔层(包括弱改造河漫、河道侧翼、高潮泥岩)、弱隔层(包括中改造河漫、中潮层理状砂岩)和夹层(包括强改造河漫、曲流砂坝中的泥砾、滞留沉积体)。通过测井曲线上不同沉积相带及隔夹层类型的识别,可为研究区无取心井的测井曲线沉积微相分析奠定基础,据此建立的沉积模式对于指导油田开发、提高储层与隔夹层预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储层中隔夹层发育情况制约着剩余油的分布,针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面临长期水驱开发后注气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难题,以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Ⅳ-3—Ⅳ-5小层为例,通过对岩心、测井和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明确隔夹层类型特征及成因,建立隔夹层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刻画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尕斯库勒E31油藏主要发育泥质和钙质2类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其成因主要受高频旋回所控,钙质夹层分布相对较少,多形成于胶结作用。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尕斯库勒E31油藏隔夹层可划分为小层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3个层级。在对GR、SP、AC、RLLD等测井曲线归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和钙质夹层的定量识别标准。小层间隔层连续性好,基本在全区均有分布,厚度大;单砂体间夹层连续性较差,仅在局部地区连续分布;单砂体内夹层零星分布,厚度最薄。该研究成果可为尕斯库勒E31油藏气驱开发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陆相储层隔夹层主要可分为泥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三大类。根据这种分类,深入分析和总结了这三类隔夹层成因、岩性特征、分布特征和测井识别特征,并比较其区别,这对以后新老区块隔夹层研究有参考和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石炭系东河砂岩段为主要目的层的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显现出油藏流体性质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等现象。研究中注意到东河砂岩段砂岩输导层中存在的隔夹层与相邻正常储层差异明显,遂通过岩心观察及钻井试油资料分析,明确了隔夹层形态、岩石学成分及成岩作用等特征,进而分析了隔夹层对储层中流体流动及物质交换所起的作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中钙质隔夹层与其相邻储层岩石骨架颗粒组成基本一致,但正常储层成岩作用复杂,而隔夹层中基本上只发育方解石、白云石及硬石膏等胶结物的胶结作用,往往导致钙质隔夹层物性极差,并造成隔夹层上下的原油及地层水性质的明显差异。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砂岩输导层内流体分布不均、流动性复杂的原因是隔夹层对流体流动的非均匀阻隔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厚油层中隔夹层识别及井间预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油田开发初期, 隔夹层的描述仅是通过隔夹层密度和隔夹层频率来表征, 但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调整阶段, 隔夹层的定量描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井间精确预测技术尤为关键。该文以鄂尔多斯盆地B 油田厚层砂岩研究为例, 通过岩电关系分析和测井识别模式, 并应用随机储层建模技术, 建立了三维精细隔夹层分布模型, 在指导油田内部挖潜调整、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储层四性关系是用来进行油水层解释和评价储层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基本沉积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分析、录井、试油等资料,研究储层四性特征。结果表明:靖边油田韩家沟区长6油层组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细砂岩,砂岩内长石含量平均为49.4%,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0.2%,平均渗透率为1.10 mD,属于低孔特低渗至低孔超低渗储层;录井中岩心以油迹、油斑含油级别为主。结合岩心测试资料建立了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并最终确定有效储层电阻率下限为18.5Ω·m,声波时差下限为213μs/m。研究区储层的四性关系分析,对科学有效的油气藏开发提供了技术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石灰岩洞缝型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塔河油田奥陶系主要岩性为颗粒微晶灰岩与泥微晶灰岩,储集空间类型繁多,分布不均,非均质性强,使得储层的储、渗机理和特性复杂化。针对复杂油气储层,开展了储层空间类型的研究,分析描述了不同储层空间的测井响应特征,利用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方法来识别孔、洞、缝储层,结合地质、岩心录井等生产实际对储层进行了分类,建立了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识别模式、评价标准和储层参数求取的方法。通过多年的攻关研究,完善了综合概率法识别洞缝型储层的模型,为塔河油田储量参数计算和利用测井技术判别石灰岩缝洞型储层流体性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遵循从点(单井)到面(二维平面分布)再到体(三维空间分布)的研究流程,提出了利用岩心、测井、地震以及动态资料等多学科信息对储层微相分布进行预测的思路,即: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和井点岩心资料细分沉积微相来建立岩电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井相分析并结合砂体二维等值线图和地震资料识别的河道(带)来建立储层微相平面分布模型;利用动态资料,确定砂体连通及延展情况,精细解剖砂体,获得不同微相储层的结构特征参数;利用随机模拟方法,预测储层微相三维展布特征。根据以上思路,建立了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河流相储层三维分布模型,为油田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也为随后的储层物性预测乃至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3种利用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一是通过自然电位曲线的综合校正求取混合液电阻率,进而求得剩余油饱和度的常规测井解释方法;二是利用深度延迟技术通过网络的训练与学习来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深度延迟人工神经网络法;三是研究碳氧比资料在消除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影响后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将3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评价中原油田层间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核磁共振测井在砂砾岩稠油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凌梅  赵文杰 《测井技术》2004,28(6):531-534
胜利油区的宁海-王庄油田储层岩性复杂,油质稠,常规测井资料在产液性质、产层性质评价及储层参数计算等方面存在困难.核磁共振测井在该油田的有效储层划分、流体识别、孔隙结构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稠油粘度大,含氢指数低,也造成核磁共振测井的孔隙度、渗透率偏低.因此,在6口砂砾岩稠油井的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稠油校正方法,经稠油校正后,计算的储层参数更加准确,满足了砂砾岩稠油油藏精细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馆陶组河流相薄砂体油藏在胜利探区广泛存在。在济阳拗陷的滨浅海地区,发现了孤东、孤岛、埕岛三个亿吨级大油田,均为胜利探区典型的浅层油气富集单元。大型披覆构造带是馆陶组成藏的主要场所,这一认识在过去的勘探中一直起主导作用。然而,随着勘探的发展,在构造的斜坡带甚至洼陷中也找到了馆陶组的岩性油藏,如老河口和飞雁滩两个油田的发现,为馆陶组油藏的勘探开辟了新领域。通过对老河口油田的勘探开发实例分析,对浅层油气运移成藏方式有了新认识,建立起缺少大型油源断层条件下的斜坡带河道砂体的成藏模式,从而大大拓展了河道砂油藏的勘探领域;同时探索出一套建立在三维可视化基础上的河道砂体识别及描述方法;并对河道砂体的含油性预测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高了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测井技术进步对大庆油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油田勘探发展的四个阶段,测井技术均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尤其是岩性油气藏勘探全面发展阶段,形成了含钙薄互层处理解释技术、低阻油层处理解释技术、火山岩储层评价技术等先进适用的勘探测井技术。在分析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指出大庆油田勘探测井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完善发展裸眼井复杂岩性解释技术,推广完善薄差层水淹测井技术。  相似文献   

19.
致密砂岩储集层裂缝综合录井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清贵  潘小东 《录井工程》2006,17(3):6-9,23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结果表明,盆地油气储集层普遍为致密砂岩非常规储集层,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孔、洞、缝发育程度,因此在油气钻井中如何识别致密储集层的孔、洞、缝并确定其所在井段尤其重要。针对综合录井仪的0.1m钻时及相关参数的资料采集技术要求,通过对大量录井数据资料的统计和演算,建立起储集层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发育位置的3种储集层裂缝识别模型,即直接识别模型、地层可钻性(A值)识别模型、钻时回归(RWSR)值识别模型。系统阐述了致密砂岩储集层裂缝综合录井识别技术方法原理,详细介绍了致密砂岩储集层裂缝识别的3个模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该技术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为油气勘探中储集层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手段,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录井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