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TCB的可信性与系统安全密切相关。随着TCB边界的不断扩大,保证TCB边界可信扩展成为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环节。目前针对TCB扩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理论研究相对欠缺。基于可信计算思想研究了TCB可信扩展模型,依据安全策略将TCB层次化分割为TCB子集,形式化描述了TCB子集之间的可信支撑关系,证明了TCB可信扩展性的必要条件,提出了模型的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2.
赖英旭  刘岩  刘静 《软件学报》2019,30(12):3730-3749
为了解决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进程中网络可信互连问题,引入了可信连接架构(trusted connect architecture,简称TCA)技术.基于TCA技术思想,针对网络间可信认证需求,设计了一种支持网络间互连的可信连接协议(TCA-SNI).引入了网络间双向认证过程,给出了TCA-SNI协议的交互过程;使用扩展的SVO逻辑系统对协议进行逻辑推理,证明该协议是安全可靠的;使用Dolev-Yao攻击者模型对协议进行攻击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协议的安全目标均已达成,证明该协议可以抵御真实网络中的攻击.  相似文献   

3.
可信连接架构作为我国在可信网络方面的解决方案,规范了具有可信平台控制模块的终端接入可信网络所涉及的实体、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接口以及交互行为.在抽象可信连接架构中实体之间信息交互行为的基础上,给出了各个实体状态的进程代数描述,并利用进程代数的公理系统做了形式化验证,验证的结果表明,可信连接架构具有期望的外部行为.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可信虚拟机迁移的安全性,并减少迁移后在目的端密钥的重新生成,采用一种适于迁移的vTPM密钥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增加了双方身份和平台状态认证的可信虚拟机迁移协议。首先,引入中间层gSRK、SK实现对vSRK、vAIK的间接保护和签名,以此确保vTPM密钥在目的平台的重新使用;其次,在迁移前增加双方身份和平台状态认证,并使用D-H算法协商会话密钥,为双方建立一个可信的通信通道。最后,基于XEN平台利用协商好的会话密钥进行可信虚拟机的迁移。分析表明,该协议能够有效保证可信虚拟机迁移的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可信连接作为可信计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任在网络上传递的核心技术,在不同的产品和应用场景中有不同的实现方案.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TPCM可信根的可信连接技术架构,通过TPCM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系统环境进行主动度量,实现平台的基础可信环境,并将度量结果报告进行签名,标识平台当前环境的可信状态,由此实现对通信双方身...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的网络用户接入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计算的可信认证模型.通过计算评估当前网络用户安全状态信息和采用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进行网络用户身份的可信认证,保证了网络用户接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借鉴可信计算思想,从可信增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可信增强的访问控制框架,并给出了该框架的具体实施流程。该框架在普通Flask的基础上引入了身份认证和可信监控机制,解决了传统访问控制中存在的"内部威胁"问题,它是在访问控制中引入可信计算的一个尝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3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开通,手机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纯软件安全方案无法彻底解决纷繁复杂的安全隐患.TCG(可信计算组织)发布了MTM(mobile trusted modules)规范[1],为移动计算平台提供了一种可信的解决方案.同时,ARM开发的TrustZone技术[2]为实现MTM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可信计算基(TCB)可信扩展过程中涉及的隔离问题,提出了可信管道模型。对可信管道进行了形式化描述,给出了构成元素、建立规则和传输规则;分析了基本属性,证明了可信管道支撑下的TCB可信扩展符合非传递无干扰模型;分析了可信管道模型的安全性;给出了一个可信管道的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10.
无线网络下可信移动节点接入认证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娜  常桂然  王兴伟 《计算机应用》2011,31(11):2950-2953
将基于属性且无可信第三方的平台验证协议以及基于身份的加密协议应用到无线网络环境下节点接入认证模型中,提出一个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可信移动节点接入认证方案。与现有的认证方案相比,基于可信平台的移动节点接入认证方案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验证移动节点用户身份的同时也验证了移动节点的平台身份;2)不仅提供了移动节点和网络代理间的双向认证,还提供了移动节点间的双向认证。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方案满足接入节点身份的匿名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可信网络中亟需解决的可信连接建立方法展开研究,以增强型RSVP-TE可信连接控制协议为基础,结合可信度量、基于CPK的协议安全认证及可信路由等技术,提出了一种具备节点可信度、带宽和优先级保障的可信连接建立方法,最终为数据在网络中的传送提供高安全可信的信息传输服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灵敏准确地反映节点状态变化和恶意攻击,能够有效地保证网络连接的安全可信性,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和抗攻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将控制层和数据转发层分离,由控制层对数据转发层进行统一管理。目前控制层及数据转发层设备间完整性认证机制尚不完善,若平台完整性损坏的设备接入网络,会给整个SDN网络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为确保双方设备在完整可信的前提下建立连接,进而在源头上保障设备安全、网络可信,提出了一种新的SDN可信连接方案。该方案以可信网络远程设备认证技术为基础,利用可信平台模块作为可信支撑,在SDN数据转发设备与控制器的连接过程中添加完整性认证环节。测试分析表明,该方案有效可行,符合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体系结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肖政  韩英  叶蓬  侯紫峰 《计算机应用》2006,26(8):1807-1809
介绍了可信计算平台的关键部件组成及其功能,描述了可信计算平台的特点和原理机制,以及目前可信计算平台的研究进展情况,分析了基于可信计算平台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基于863项目“可信计算系统平台”的安全芯片研制成功,展现了可信计算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PKI体系中存在的CA交叉认证及单点故障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身份认证机制。首先,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基本架构,通过动态生成可信节点来构建可信联盟;其次,提出全网统一的唯一身份标识ID并采用SRT数据结构存储;最后,通过双层共识机制全网节点皆能进行统一身份标识认证。实验表明,本机制能够满足海量用户身份信息的查询和管理,并且能够保证身份认证过程中的高效与安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信计算技术中的可信根、信任链和可信存储的概念,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TCM (trusted cryptography module)的全盘加密系统(full disk encryption system,FDES).FDES系统具有加密和认证功能,利用device-mapper(DM)提供的从逻辑设备到物理设备的映射框架机制,嵌入在Linux内核中,利用TCM芯片提供的加密、认证和存储等功能,实现对全部硬盘的透明加解密功能,从而确保了安全机制的不可旁路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可信计算之信任链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可信计算近年发展迅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的一种方案,不同于传统信息安全解决办法,它以新的思路即主动防御来解决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信任根和信任链是可信计算的根本组成部分.介绍了可信计算及信任链的相关知识,介绍了信任根,可信认证机制.最后详细给出了基于PCI扩展ROM的可信计算之信任链部分链实现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证虚拟机间通信的安全,存取控制是经常采用的手段。但是存取控制的灵活性和扩展性都有一定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套针对虚拟机系统的安全协议。安全协议以可信平台模块作为可信根,建立起从底层硬件到虚拟机中应用的信任路径,从而有效并安全地实现了密钥及证书的发放、身份认证、虚拟机间保密通信和密钥及证书更新的功能。此外,本文在Xen中成功实现了这套安全协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TCB(trusted computing base)庞大复杂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最小化的TCB系统架构.利用CPU的系统管理模式(SMM)提供的硬件隔离特性,通过将应用程序中对安全敏感的代码放入虚拟环境中执行,从而将应用程序本身非安全敏感部分代码、操作系统及其上运行的其他应用程序排除在TCB之外,使得TCB的软件部分只包含安全敏感代码和虚拟执行环境包含的少量代码,实现了TCB的最小化.本系统的强隔离性使得在操作系统和部分硬件(如DMA、硬件调试器等)被攻击者控制后,依然可以保证安全敏感代码执行过程的隐秘性和执行结果的完整性.同时,本系统还为执行结果提供了细粒度的可靠验证,保证结果是在本系统的保护下得到的,没有被任何恶意程序篡改.  相似文献   

19.
私有代理程序在开放网络中因为业务需要而进行迁移是一个常见的活动,如何保证接收方主机平台不受恶意程序攻击,同时又要确认接收方平台的可信度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利用可信计算技术,设计了一个可信下载协议,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利用AVISPA工具包对协议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协议实现了双向平台完整性鉴别、双向实体鉴别以及私有代理程序在迁移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