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汴京往事     
仲伟志 《锦绣》2011,(7):152-155
  相似文献   

2.
3.
往事二则     
走出森林走进森林之前,不知道什么是森林。那时候我刚满20岁。父亲病故六七年之后,组织上突然通知我,要我去“接班”。和我一同接班的二十几个姑娘、小伙子全是已故教师的子女,用大家的话来说,都是没有爹的孩子。教育局管人事的同志说,这批接班的有两个方向,一是林场,二是参场,  相似文献   

4.
5.
往事二则     
长到这么大,我用过三个碗。 小时,家里穷,买个起碗,找和哥哥用一个碗吃饭。那是一个黑釉子的粗瓷碗,豁着一个缺口。那时,哥哥上学,每次吃饭,总是哥哥先吃,然后我才吃。有一次,弟弟偷摸我们的碗喝水,没端住掉在地上,摔成两瓣。碗坏了,我和哥哥用葫芦水瓢喝饭。后来,村里来了个扒锅补碗的(当时是偷偷摸摸来的),爹花了五分钱把坏碗扒了五个扒菊子,像拳师穿的对扣拳衣,很  相似文献   

6.
英伦往事     
历史悠久的英国著名服装品牌雅格狮丹,曾因其面料独特,款式经典的风雨衣,成为高级英军制服和皇室御用品牌。2006年秋冬,雅格狮丹推出了以怀旧英伦风情为主题的最新系列。[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张裕往事     
《中国酒》2001,(6)
张裕为创名牌,走过一段相当艰难的历程。1986年,当第一批白兰地、葡萄酒造好后,张裕将酒放于地窖的像木桶中做长达18年之久的贮存,直到1914年经英人柯医生化验,确认为滋养妙品,并达到“成熟香醇,色泽深浓”的境界时,方申请商标注册,投放市场。结果其酒一经上市,即名噪天下。18年的陈酒佳酿可谓品质绝佳,但张裕不被“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所左右,深知创品牌的艰难,变换花  相似文献   

8.
往事随风     
我的皮鞋也总是会擦得很干净,应有很新的感觉,当然和新鞋的新是不一样的,那种穿在脚上平静真实,不扎眼,不张扬,而且穿着还非常舒服。  相似文献   

9.
火腿往事     
西坡 《美食》2009,(9):65-65
最能体现西方人热爱起腿的情结,是早餐里的火腿煎蛋;最能展示中国人喜欢火腿的感觉,是金腿月饼。至于“西腿”好还是“中腿”好。做法不一样,烹任不一样,口味不一样,怎么比?  相似文献   

10.
安庆往事     
家乡桐城,自清康熙六年设安徽省以来即隶属安庆府.桐城的名头有时比安庆响亮,在熙攘市声中显然已经沉没了的安庆如今有些荒寂,我辈庸常后人也无力钩沉其过于深重的往昔.但,事实上,安庆——她曾孕育多少令人惊叹的美与神奇,她是多么罕见的一个文化母体!  相似文献   

11.
张裕往事     
《中国酒》2000,(5)
张裕老字号一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使张裕常生出些神秘,这也包括“张裕”名字的本身。曾有人猜测,张裕是某人的姓名,此言仅对一半。张裕创始人是张弼士,张裕无疑取一张姓,那么“裕”字又做何解呢?其实这是选择了一个吉兆字眼,总之是有“丰裕兴隆”之意。张裕的创始人张弼士在南洋及两广一带的公司及铺面也常取“裕”字做宝号,如裕和、裕  相似文献   

12.
前门往事     
一提到前门,老北京人就特别有感情,打它建成的那天起,就一直是咱老北京的象征和标志之一。随着当年大前门香烟的热销和各种明清题材影视剧的热映,前门的名声更是响彻了大江南北,被全国人民所熟悉和喜爱。 大家知道,近一百年间,巍峨高大的明清北京城墙由于侵略、火灾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只剩下正阳门城楼、箭楼、东西便门角楼,以及德胜门箭楼了。经历过沧桑巨变,只有前门依旧完整保存着城楼和箭楼。让我们捋着时间的脉络,去回味—下这座老城门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14.
粮票的往事     
亘古 《上海纺织》2005,(2):37-37
如今过年过节,许多人酒酣菜饱之后,是不吃饭的。即使是“年夜饭”,不少人也粒米不进。不是因为没饭吃,而是肚子里早已没有“空隙”了。回想20多年前粮食紧缺,以致购买粮食时粮票甚至比钞票还重要的状况,不禁感慨系之。  相似文献   

15.
往事咀酸甜     
李泗 《饮食科学》2000,(11):40-41
1976年初秋,我刚刚参加工作,从城里返乡探亲,祖母见了自然十分高兴,喜滋滋唠叨片刻,就忙着去安排饭食。  相似文献   

16.
06天桥往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特的新闻,也是行业的新闻,2006年中国模特行业10大新闻热点展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刘维芳 《烹调知识》2014,(11):68-68
在我的老家,每一户人家里凡遇生日、嫁娶、婚丧、建新房等红白之事,大多要庆祝一番。对于乡村宴席的记忆,更多的是些感动的场面,身处宴席当中,常被纯朴热情的民风所感染。只要谁家里要办红白之事,整个村子的人几乎都行动起来了。一般在主人正式办宴席的前两三天,乡里乡亲就来帮忙做准备工作了。  相似文献   

18.
伤感的往事     
正那是近7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刚好10岁,记得那是某一个星期天的早上,阿爸(上海人对爸爸的称谓)外出理发回家,对姆妈(上海人对妈妈的称谓)讲:今朝上半日(上午)阿拉(我们)去逛南京路,中饭就在‘新雅’吃。虽然他俩在前房间,我住的是当中间,隔了一个房间,这句话还是钻进了我耳朵。爱好美食的我岂肯放过良机,立刻动起脑  相似文献   

19.
冯凯 《中国烹饪》2014,(3):130-131
孔府的传统饮食建制乃至菜品工艺流程从未脱离其礼教、等级等诸多方面的束缚。清末,凝聚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厨子心血的“公府菜”随着一个王朝的没落而迅速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20.
于壮 《烹调知识》2009,(7):44-45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6岁时就随一批中国青年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在那里学习和探求救国真理。 在巴黎,他先在雷诺公司的一家工厂做工,后来在火车头上当司炉。当时他的收入很少,也没有多少东西可吃。在回顾这段经历时,他曾对他的老战友杨尚昆说:“每当我能买得起一块羊角面包和一杯牛奶时,我总是感到很高兴。”邓小平认为他身体矮小与这时的饮食贫乏不无关系,因为他吃得太少。他在巴黎的日子使他一辈子都喜欢法国食品,特别是羊角面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