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道地形测量的主要任务是为河道治理规划和工程建设服务,提供最原始、基础、真实的技术数据资料。通过对潮白河耿辛庄桥至牛栏山橡胶坝段河道地形的实际测量工作,简单介绍采用全站仪坐标法进行河道地形测量的基本程序,并结合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2.
及时掌握作为深圳与香港界河的深圳河河道淤积变化情况,积累相关基础资料,对河道运行管理至关重要。依托深圳河地形测量项目,以获取深圳河河道地形、地貌数据为目的,在分析了传统测绘手段在潮汐河道测绘中的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测绘前沿的三维激光扫描、无人船测量、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对深圳河河道进行全覆盖测量。技术方法的协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有效地保障了成果精度和获取数据的完整性,为后续成果出图奠定了基础。多源水深数据获取技术可在同类型潮汐河道案例中应用,具有示范性效益。  相似文献   

3.
河道流速测量,目前常用旋桨式或旋杯式机械流速仪,有条件的测站可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包括走航式和旁测式)进行测量。两种测量方式均为接触式测量,适用于一般河道的流速、流量测量,但是,对于大洪水、特大洪水特别是洪峰的测量,受自然环境和河道波浪的影响,两种测量方式均受到一定的限制。洪水、洪峰的测量,目前仍采用原始的浮标测量法。该测量方式需要人员多,测量周期长、测量精度低,尤其是山洪测量中测量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于水文测量现代化的发展十分不协调。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峡谷河道水下地形测量时,常采用经纬仪交会法或全站仪极坐标法,但在应用常用技术不易获取水下地形信息时,可采用结合测量机器人的新型一体化河道测量系统施测,着重介绍了测量机器人在峡谷河道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情况,详细阐述了其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研究表明,该法可有效解决在GPS和测深仪协同作业时,峡谷河段无法使用GPS等定位方法测量的难题,在峡谷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洪水调查就是测量河道的洪水承载能力,河道断面是重要测量内容。数维智能测量仪采用三维激光测量技术,可以满足实际测量中关于起点距、高程、经纬度的需要,达到断面测量要求。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数维智能测量仪可用于洪灾调查和应急水文监测。  相似文献   

6.
河道测量是河道治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由此获得的河道冲於变化资料,可为研究河道演变规律、水库合理调度运用、河流防洪减灾、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其中河道测量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河道地形的测量,全站仪、GPS-RTK等现代测量仪器的应用,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河道测量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断面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采用GPS与数字测深仪联机的测量模式代替传统的测量模式。通过数字测深仪与传统测量模式的对比试验,确定测深仪在黄河下游河道断面测量中的使用条件,断面适用性统计数据和含沙量数据表明,比测河段水深和含沙量条件均符合测深仪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牛占  吉俊峰  和瑞莉 《人民黄河》2007,29(10):29-31
从源误差评估规则和函数误差传递原理出发,对源误差进行了分类,结合河道水库断面法冲淤测算的基本方程,推导出了河道水库断面法冲淤测量主要要素误差评估的系列公式。  相似文献   

9.
吴昊  张晓萌 《人民长江》2022,53(9):109-114
传统河道地形测量效率低、部分区域施测难度较大,采用航测手段面临高程精度低、植被覆盖地面信息无法获取等问题,而机载激光扫描测量(LiDAR)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因此,根据长江中游流域河道地形特点开展了机载三维激光扫描地形测绘,并对地形点及部分断面开展传统RTK测量,定性定量分析地形点和断面点的平面及高程精度、断面面积差。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河道地形及断面测量中,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均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可应用于长江中游河道地形和断面数据采集。  相似文献   

10.
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在地形测量中由于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数据生产周期短、精度高、受天气影响小等特点,目前在河道堤防测量中已有应用.为了获得河道堤防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该文提出采用垂起固定翼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系统对河道堤防进行测量,通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点云数据的平面精度、高程精度和DEM精度,并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质量成果...  相似文献   

11.
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地质复杂,河道众多,桥梁隧洞总长占路线长度的比例较大。桥梁跨越河道,必会对河道行洪及河段涉水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如果涉河桥梁跨河角度和桥墩型式布置不当,将会带来汛期的水位壅高、河道冲刷等一系列问题,对河势稳定、防汛抢险和水利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福安至漳湾段工程跨河桥梁进行分析,对河道泄洪影响进行评价,发现其中布置不当对河道泄洪造成安全影响的因素,并提出整改意见。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道整治方案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一三  张原峰 《水利学报》2006,37(2):0127-0134
黄河河道整治曾研究并实践过纵向控制方案、平顺防护整治方案、卡口整治方案、麻花型(∞型)整治方案和微弯型整治方案,最后采用并推广了微弯型整治方案。从实践中总结出了黄河河道整治应遵循的原则为:全面规划、团结治河;防洪为主、统筹兼顾;河槽滩地、综合治理;分析规律、确定流路;中水整治、考虑洪枯;依照实践、确定方案;以坝护弯、以弯导流;因势利导、优先旱工;主动布点、积极完善;分清主次、先急后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3.
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河流作为重要地理要素和生态廊道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功能,以及传统河道建设中存在的影响河道生态功能的问题。通过对近自然河道治理技术、植物措施应用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认为河道植物措施是一种积极的人为干扰,可以通过边缘效应、廊道效应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正面影响。提出河道建设应充分考虑河道生态功能,在河道平面形态、横断面型式等方面适当考虑生物多样性对生境异质性的要求,恢复并维护健康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计算丹江口、三峡水库运用前后坝下游不同河型的河床稳定系数,分析了建库前后坝下游河床稳定性的变化情况及不同河型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坝下游不同河型的综合稳定系数表现为,分汊河型的稳定系数最大,蜿蜒河型次之,游荡河型综合稳定系数最小;同一河型在不同的河流甚至同一河流不同河段上的综合稳定系数存在差异;丹江口、三峡水库运用以后坝下游不同河型的综合稳定系数均呈增大趋势,河道总体呈现渐趋稳定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三峡坝下游冲刷荆江河段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河道主要特性、河段天然状态的反馈调整规律以及三峡枢纽下游冲刷一维数模计算成果,运用最小能耗率理论分析河道演变机理,预测清水下切冲刷后该河段横向变形趋势、崩岸的必然性,并提出重点防御河段。  相似文献   

16.
现代河道疏浚工程必须采取有效科学的管理措施,对整个河道疏浚工程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本文主要结合实例对河道疏浚成本管理与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并对工程成本控制措施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两个弯道模型试验基础上[1,2],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文中首先阐明河流蜿蜒弯曲的必然趋势和河湾内环(副)流伴随主流形成螺旋流动前进的特征,并对弯道内主流位向变化、环流强度、水面横比降等作了分析,推荐了计算公式。其次,对河湾水流的横断面流速分布和沿河宽的单宽流量分布给出了计算方法,并分析求得了河湾冲刷深度的公式;依此可以计算河湾冲淤河床的平衡断面。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上荆江陈家湾-郝穴河段为典型河段,通过概化实体模型试验,研究流量大小及过程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下游河道河势及河型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边界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流量越大,试验河段的冲淤、断面形态及平面形态等特征值的变化幅度也越大,但在恒定流量的作用下,单纯增大流量并不能引起本次试验河段河型的转化,而不同的非恒定流量过程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河道形态,在适当的条件下,合适的非恒定流量过程会导致河型发生转化.  相似文献   

19.
某水利枢纽位于西江干流浔江下游河段,枢纽坝轴线跨两岛三江,分三期导流,三期中江截流截断中江天然河槽,江水通过外江泄洪闸下泄,截流标准为相应时段5年一遇平均流量,截流设计流量2 030 m3/s。实施截流时,由于外江上游围堰拆除不到位及船闸导航设施影响,外江实际分流能力远小于设计预期;又受到珠江补淡压咸调水控制流量不小于1 800 m3/s的限制,截流进占速度受限,截流历时延长;龙口河床2 m厚覆盖层全被冲刷,右侧裹头受淘刷,坡脚护脚钢筋铅丝笼全部坍塌,护坡钢筋铅丝笼裹头下沉,截流戗堤堤顶出现裂缝;进占缓慢使得中江下游河道退水明显,龙口下游水位低于设计下游水位2 m,龙口最终落差远大于设计值(达4.09 m),施工难度及风险加大。文章具体分析了截流难度增加的原因,梳理了应对措施,总结了最终成功截流的经验,为今后类似工程制定截流方案与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从作物的干旱机理和水稻节水栽培模式变化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以土壤墒情作为水稻干旱 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建立了稻田的水分平衡方程与土壤水分消退模型,确定了研究区域以土壤 墒情作为水稻干旱指标的指标取值和对应的干旱等级划分;同时,提出了以断水天数为指标的水稻干 旱预报新方法。应用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安徽江淮丘陵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作物生长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