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焦家金矿3#矿脉矿体二次圈定的实践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锐  赵荣欣 《黄金学报》2000,2(4):276-278
鉴于焦家金矿3#矿脉矿体多为规律不等,产状变化大,形态复杂,尖灭再现、矿化极不均匀和成矿后构造错失复杂等特点,极难运用规范工程控制,因此对采场采准工程实施基础上上进行了矿体的二次圈定十分必要,也是必须的地质管理工作,为此,本文在论二次圈定必要步骤基础上,总结了所取得包括降低损失贫化率,深化地质认识在内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深,排山楼金矿的矿体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现象逐渐增多,致使采矿损失率、矿石贫化率波动幅度变大。以排山楼金矿的10个采场为例,通过采场"二次圈定"前后矿体的对比,绝大部分采场矿体在"二次圈定"前后变化较大,说明采场"二次圈定"在地质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通过采场"二次圈定"有效地降低了采矿损失率、矿石贫化率,直接提高了地质资源的利用率,为排山楼金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呷村银多金属矿是一个典型的黑矿型矿床,由于受成矿条件的影响,后期受地壳构造运动的改造,矿体形态、产状有较大变化。生产探矿后一次圈定的矿体进行采矿时,上向水平充填布置的采切工程后期无法满足回采要求,尤其是4000m中段Cu1银铅锌铜矿体,回采过程中遇到很多工程浪费情况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矿体二次圈定后对采矿作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山都龙多金属矿床是一个富含锡、锌、铜、铟等多金属矿物的超大型矽卡岩型矿床,但由于矿区地层构造复杂、矿区矿体形态、品位变化较大,就目前的铜曼采场的勘探网度还远远不能完整控制矿区矿体空间位置。在勘探线与线之间存在诸多地质空白区,尤其铜曼采场东邦,以往地质工作较少,缺少工程控制。结合铜曼采场实际情况,目前要解决的就是盲矿体找矿靶区、富铟矿体找矿靶区、曼东矿找矿靶区及废石资源找矿靶区的确定。找矿靶区的确定基本步骤为:寻找成矿标志→靶区圈定→靶区筛选→初步确定靶区→验证→靶区确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勘查规范将矿床勘查类型分成3类,最为复杂的是第Ⅲ类型,该类矿床矿体形态复杂,产状不稳定,一定网度的勘查工程无法对矿体进行有效圈定,矿床的勘探和开发,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是边探边采,不能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不利于统一规划,矿床开发和环境保护不能兼顾。以布丘克金矿床为例,提出对此类矿床进行整体开发的思路,运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确定矿体的空间赋存状态,为这类矿床的开发提供了可行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地下采场采切工程布置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运炳  童光煦 《黄金》1992,13(8):30-34
某地下金矿属大型蚀变岩型矿体,矿体空间形态复杂,厚度变化很大。该矿采用四种采矿方法,并根据矿块的空间几何形态和矿体厚度,确定具体采场的采矿方法及采切工程布置方案,以适应矿体的复杂情况。本文应用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方法,以矿块为单位,建立实体矿化模型,反映矿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及地质信息,构造准标采矿方法工程结构几何模型,作为调整采场采切工程布置方案的原始模型;由矿块实体矿化模型和采矿方法工程结构几何模型构造采场组合模型,表示矿块内采切工程布置情况,通过调  相似文献   

7.
刘恒  丁天柱  何鹏 《有色矿冶》2012,28(2):10-12
赛什塘铜矿地质条件复杂、矿体变化大,生产工作及探矿工作难度大。通过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在分析研究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的基础上,赛什塘铜矿生产勘探工作结合生产需要,采用坑钻结合、探采结合的工程手段,并选择不同的勘探网度、机动灵活地布置生产勘探工程,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磁海铁矿原地质资料和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偏差,通过加强地质工作,综合探矿工作,并对矿体进行“二次圈定”,为采矿提供地质资料。从生产中分析影响矿石贫化率偏高的主要因素,提出降低矿石贫化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依据由河台金矿和东北大学联合开发的地测采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所产生的图件,通过矿体圈定、天井设计、平巷设计等日常矿山地质工作,简要介绍在矿山地质工作中应用AutoCAD 给日常工作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率与高精度。  相似文献   

10.
Fc断层以东贫矿开采是二矿区“十一五”期间的增产保产措施,通过对Fc断层以东贫矿的首采层回采,积累了一定的无假顶采矿经验;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石软弱破碎,地压大,处于不良岩层中,通过实践研究,取得了适合Fc断层以东贫矿开采有利的支护形式;通过探采结合,获得了第一手地质资料,矿体地质界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工艺技术和无假顶支护技术的研究,为首采层安全、高效、快速回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铜矿峪5#西矿体810中段地质特征的研究,总结了5#西矿体的成矿规律和矿体特征,对今后生产、边部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焦家金矿床地表至 -60 m标高为重点研究区段 ,试图通过矿体赋存规律研究成果指导安全有效地回采 .通过全面地质观测、对比与综合研究 ,基本查明了该区间矿体赋存规律 ,提出了新的预测区段 ;修改了原设计 .经回采工程验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累计探明储量增长 1 71 % ,保有储量增加了 98% .  相似文献   

13.
翟玉泉  李守业  刘连登 《黄金》2006,27(4):15-18
小西南岔铜金矿床,香房河以北称北山矿段、以南称南山矿段。北山矿段由数个系脉型铜金矿体组成,而南山矿段仅由11号系脉型铜金矿体组成。文中主要论述11号系脉特征、系脉中铜金矿体和铜矿体的分布规律,以及断裂构造组合对矿体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重叠矿体开采的相互作用和响应规律是影响矿山开采安全的重要因素。以镜铁山桦树沟铜矿与上部铁矿体的重叠矿段为研究对象,采用3DMine-Midas-FLAC3D耦合精细建模数值模拟技术,结合矿山实际工程和采充工序条件,建立了充填矿段铜矿体开采条件下的FeV矿体工程响应数值分析模型,获得了FeV矿体回采巷道等工程结构的位移和应力响应规律,对FeV矿体的开采进行了安全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采场的采充过程中,FeV回采巷道2 865 m水平所受开挖扰动最大,最大位移达到2.3 cm,应力最大扰动幅度为11.34%,最大剪应力为1.27 MPa;(2)采充过程中,空区上方中心部分的Z方向应力会减小,应力向四周转移;空区上方中心位置剪应力无明显变化,剪应力在空区边缘变化明显;(3)在试验采场开采过程中,上部FeV矿体的2 880 m和2 895 m水平回采巷道处于稳定状态,建议矿山加快回采进度,实现强采强出,提高矿石回收率。  相似文献   

15.
金矿定位预测是当前成矿预测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介绍了高分辨自动电地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并结合应用实例详细讨论了该技术在金矿最低中段以下深部矿体定位预测中的应用条件,探测方法和金矿体的识别方法,根据对预测结果的验证分析,认为高分辨自动电导率成像方法是黄金矿山深部矿体定位预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张国宪  杨春福  王丽华 《黄金》2001,22(10):12-14
根据矿区成矿前脉岩与矿体特征,对其构造组合,产状,形态及馈变研究,确定矿体的三维空间,探讨了花岗斑岩成矿的替代关系,总结多年在生产探矿过程中矿体产出的规律性,并在此研究基础上,阐述脉岩与矿体关系研究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小照 《黄金》2021,42(3):14-18
河南庄金矿床位于北秦岭构造带内,该构造带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Ⅱ号矿体为河南庄金矿床的主要矿体之一,为进一步探明其深部找矿潜力,针对Ⅱ号矿体进行了原生晕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Ⅱ号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Pb-Zn-Au-Mo-Cu-Ag-As-Sb-Bi-W;前缘晕元素为As、Sb、Ag,近矿晕元素为P...  相似文献   

18.
李守业  刘文  段展  闫灿坤 《黄金》2005,26(10):4-6
通过对南山矿段11号主矿脉和24号支矿脉中铜金矿体的金品位系统研究,发现矿脉中存在富金矿柱,且沿着铜金矿体的侧伏方向分段产出。富金矿柱地质特征及赋存规律的分析研究,对矿山开采及探矿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生热液金矿床矿化富集带(矿体)侧伏规律与多期次的构造—岩浆—含矿热液流体活动密切相关,是金矿床矿化富集带(矿体)深部成矿规律,也是导致特大型金矿床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焦家金矿主要控矿构造的地质特征、递进演化过程及矿体成矿规律,运用SURPAC软件,建立焦家金矿床Ⅰ号矿体的空间实体模型,从而总结出焦家金矿床Ⅰ号矿体的侧伏规律,在此基础上对焦家金矿床Ⅰ号矿体深部进行成矿预测,圈定了成矿靶区。本次研究证实了“焦家金矿床深部存在第二富集带”的推断,为矿山深部的地质研究和地质探矿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对于满足矿山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干式充填采矿法放矿溜井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东要河台金属对急倾斜薄矿脉矿岩中等稳固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采用浅孔留矿法为主要采矿方法是合理的,而对一些厚度较大品位较高的矿体通常应用干式充填法回采。实践中发现放矿溜井的堵塞是妨碍干式充填法采场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应用人工间柱的同时,取消了出矿钢溜井,改用混凝土人工隔墙间出矿,取得了较好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