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是耐大气腐蚀钢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P在钢中极易偏聚在晶界,导致钢的韧性下降,本文利用俄歇电子能谱分析研究了热轧状态下P的行为,并通过金相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10MnCuPTi钢在热轧和正火后的显微组织,实验结果表明,钢中P有少量偏聚,但并未对钢的韧性产生影响,而较大的铁素体晶粒及沿晶分布的连续网状游离渗碳体是导致韧性下降的直接原因,采取适当的热轧工艺及轧后正火处理可以消除界渗碳体,改善韧性。 相似文献
2.
汽车用耐大气腐蚀钢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汽车用耐大气腐蚀钢的钢系选择与试验研究,以解决载重汽车车箱的腐蚀问题。通过对试验的成分筛选和性能试验,得出了汽车用耐大气腐蚀钢应含有稀土、并避免钛的结果、钢号以 Cu—P—Re系钢的06Cu P Re 和09Cu P Re 为宜。这是一种经济性冷成形用耐大气腐蚀钢。 相似文献
3.
4.
耐大气腐蚀钢(09CuPTiRe)热轧带钢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09CuPTiRe钢是在碳、锰钢基础上,添加了Cu、P、Ti、Re,有效地改善了钢板的强韧性指标。特别是Cu、P,在钢中可以钝化钢板表面腐蚀反应的阴阳极,或者形成致密锈层,延缓、阻止锈蚀反应进行,提高耐蚀性。根据相变点,制定合理的加热、轧制、冷却工艺,解决了含Cu耐蚀钢热轧卷板生产中的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艺控制,即加热、终轧温度控制。09CuPTiRe热轧卷板产品质量稳定,组织状态优良,可逃跑标准 相似文献
5.
6.
我国铁道车辆用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回顾了我国铁道车辆用耐大气腐蚀钢的现状,提出了在高速重载条件下铁道车辆及其用钢的新要求。初步总结了我国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的研究工作,对比分析了国内几个主要钢厂开发生产的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的工艺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真空感应炉、热模拟试验机、ICP发射光谱仪、光学显微镜、TEM和电子拉伸试验机等设备,研究了V-Ti-N耐大气腐蚀钢(0%V、0.05%V、0.10%V和0.15%V)的动态CCT曲线、析出钒、晶粒尺寸和强度。结果表明:在耐大气腐蚀钢中添加0.10%V,对CCT曲线的影响有限,贝氏体转变温度都低于600℃;V-Ti-N耐大气腐蚀钢的晶粒尺寸为6.2~7.8μm,产生了101~175 MPa的沉淀强化,屈服强度随着钒氮积的增加而升高,但强化效率逐渐降低;V-Ti-N微合金化较适合于生产400 MPa和450 MPa级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此时,钒含量应小于0.10%。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武钢研究的NH35q焊接结构耐大气腐蚀钢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力学性能,焊接性能,耐腐蚀性能及产品应用情况,该钢种已于1993年通过冶金部转产鉴定。 相似文献
9.
09CuPTiRE耐大气腐蚀热轧钢板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9CuPTiRE耐大气腐蚀热轧钢板是结合我国资源情况研制的新钢种。阐述了合金元素在该钢中的作用,研究了该钢的力学性能、冷弯性能、工艺性能和耐大气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0.
鞍钢09CuPCrNi热轧带钢是参照美国同类钢种开发的耐大气腐蚀用钢,其成分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耐大气腐蚀性能和强韧性匹配.鞍钢以先进的1 780热轧带钢生产线生产09CuPCrNi热轧带钢,生产设备先进,控制手段完善,产品性能稳定,质量优良,不仅耐大气腐蚀性能、力学性能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先进标准要求,而且各项工艺性能也完全满足用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钙处理工艺对耐腐蚀船板钢低温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强度耐腐蚀船板钢的低温冲击韧性波动范围大,低温冲击韧性低这一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了钙处理工艺对高强度耐腐蚀船板钢低温冲击性能的影响,与传统的钙处理工艺相比,改进后的钙处理工艺能较大提高试验钢的-20℃和-40℃的低温冲击性能。当夹杂物为球形钙铝酸盐+Ca S的复合夹杂物且弥散分布时,试验钢的-20℃冲击功横向提高了24.6%,纵向提高了44.5%;-40℃冲击功横向提高了33.7%,纵向提高了32.7%。改进后的钙处理工艺,提高了钢水中[Ca]的收得率,使钙处理更充分,从而得到了低温冲击性能稳定且优良的试验钢板。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金相检验等手段,分析了造成09CuPCrNi-A钢板剪切后横断面上出现中心开裂及钢板冲击韧性波动的原因。确认钢板剪切后中心开裂是由P及S偏析所致,这也是导致钢板冲击韧性波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18CrNiWA大型材热处理工艺及性能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了冲击韧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e data obtained by bending tests for intergranular embrittlement after 45 h and 450 h exposure to Strauss solution have been reported for 304 stainless ste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embrittlement peak appears at 650 ℃ for all samples quenched from 1260 ℃ and then sensitized for 150 h at 480, 565, 650, 730, 815 and 900 ℃ respectively. The temperature corresponding to the embrittlement peak is decreased to 565 ℃ when the sensitizing time is prolonged to 1500 h. In this paper, these data are analyzed with an isothermal kinetic model of nonequilibrium grain boundary segreg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embrittlement peak is related to the critical time for nonequilibrium grain boundary segregation of sulfu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