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发展甘蔗机械化种植能够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和减少人工成本,是发展甘蔗全程机械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以2CZX-2型甘蔗种植机在云南蔗区的应用情况为例,系统分析了甘蔗机械化种植的优势、经济效益状况、存在的不足,为加快甘蔗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制糖援外项目中,基本采用国内标准定型设计工艺和设备,由于国外有些情况不同,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非洲马里、贝宁、马达加斯加)劳力缺乏,为节省劳力和降低成本,甘蔗种植、收获采用机械化,在收割前先用火烧甘蔗蔗叶,后人工砍倒甘蔗,再用抓蔗机将甘蔗抓上蔗卡运工厂榨蔗处理。  相似文献   

3.
湛江地区位于我国南海之滨,地处热带亚热带,很适宜种植甘蔗,目前年全区种植甘蔗80万亩,占全国植蔗面积1/9,产糖量占全国蔗糖产量近1/10。有30多间机糖厂分布在雷州半岛和其他县份,是我国一个重要糖业生产基地。为了更好地团结全区广大甘蔗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甘蔗科技和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吴传云  冯健  黄严  车宇  夏明 《甘蔗糖业》2021,50(3):11-15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本文分析了我国甘蔗生产现状、甘蔗机械化现状、主产区政府促进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采取的措施和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力开展蔗地宜机化改造、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农艺配套研究、建立"糖企-机企-蔗企"合理运行机制、实现机收蔗无障碍进厂和加大甘蔗生产机具的补贴力度与机械...  相似文献   

5.
种植甘蔗历来都是用蔗茎作种苗的。近年来,我省一些地方的贫下中农和甘蔗技术干部,试验用芽片育秧获得成功,使每亩甘蔗的用种量由1,000—1,500斤,降至50—200斤。甘蔗芽片育秧技术可用来提纯复壮,也便于加速繁殖良种。中山县古镇公社育芽片380万个,成秧率达70—90%,惠阳县镇隆公社蔗场,去年用芽片育秧种植的甘蔗,亩产达20,000斤。  相似文献   

6.
通过国内外甘蔗剥叶技术、剥叶机械研究与应用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焚烧法和机械剥叶法是现阶段主流蔗叶处理技术、离心式剥叶机是现阶段主流机械剥叶机型的结论,并对我国甘蔗剥叶机的研究与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甘蔗种植机切种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实时切种式甘蔗种植机在不同作业前进速度下的种植密度均匀一致,其切种刀辊的转速需要与种植机的行驶速度相匹配。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研制的实时切种式种植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切种刀辊转速与行驶速度相匹配的控制系统。该系统以单片机AT89S52为中央处理器,由速度检测、流量控制及速度反馈3个模块组成。通过研究种植机行驶速度和切种刀辊转速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参数的设计计算,并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调节切种刀辊转速,使之与种植机行驶速度相匹配,实现甘蔗种植密度均匀一致。  相似文献   

8.
广西地区种植品种发生变化 据了解,甘蔗种植的土地和资金受制于糖厂,台风等天气因素亦影响甘蔗亩产量。由于甘蔗多种植在山地、丘陵地区,机械化实施较困难及种植技术缺乏引导的现象普遍存在,广西地区种植品种正发生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9.
云南甘蔗生产区域分布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电话访谈法、半结构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2007~2012年6年间云南省蔗区甘蔗面积、产量、良种覆盖面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情况进行调查,得出近年来甘蔗种植和技术应用现状及变化情况,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云南各蔗区甘蔗种植条件与甘蔗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并阐述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差异及变化的根源。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甘蔗发展计划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根据研究机构的报道,巴西的糖厂准备开始种植全球第一批转基因甘蔗,预计首批种植面积为400公顷。该转基因甘蔗是巴西甘蔗技术中心(Centro de Tecnologia Canavieira,CTC)的研发产品,去年6月份获得巴西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的上市批准。该转基因甘蔗引入了来自苏云金  相似文献   

11.
烟叶技术推广中讯息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目前烟叶生产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烟叶生产技术推广模式--烟叶技术讯息服务,即通过设置产区统一的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和免费咨询电话号码,为烟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另外,还探讨了讯息服务的形式和实行的关键措施,以期为烟区试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糖蜜酒精废液农用资源化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两种农用资源化治理糖蜜酒精废液技术:①配成甘蔗专用肥液:新鲜废液经调整pH值、添加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配成甘蔗可直接施用、养分配比合理的有机-无机液体肥料,在甘蔗播种后把该肥液淋施于植沟内,并采用专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把废液密封在地膜覆盖形成的小生态环境快速降解、转化为甘蔗可直接吸收利用的养分和水分,施后对甘蔗萌芽、幼苗生长无不良影响,对土壤不产生酸化、板结。②浓缩配制戍颗粒甘蔗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新鲜废液送至贮箱,在中和器内用氢氧化钠中和,经多效蒸发器浓缩为总固形物50%~75%的浓缩液,必要时再经熟化反应、喷雾和干燥后制成干粉,再配与氮、磷、钾单体化肥,以及粉炉灰、蔗髓等混合,制成颗粒状商品型有机-无机复混肥。  相似文献   

13.
以全国甘蔗生产信息监测网中我国糖料蔗主产区种植品种相关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4~2019年我国糖料蔗种植品种结构的状况与变化趋势。6年内,我国糖料蔗主产区主栽品种包括10个品系的78个品种,其中进入各监测县面积前4位的品种47个,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0万hm2的品种只有7个,其中ROC22是唯一面积达到百万公顷的品种。在不将ROC22纳入良种的情况下,当前我国的糖料蔗良种率依然偏低。在植品种多而杂、品种结构不尽合理、种植规划水平低是当前我国糖料蔗种植品种结构存在的普遍不足。但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下,新良种得到快速推广,良种率逐年提高,品种结构不断改善成为趋势。就目前我国糖料蔗品种结构现状,本文提出了建立糖料蔗产业参与者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加大良种种植政策支持、加强育种科研创新和提升种植规划水平等建议,以期进一步优化我国糖料蔗种植品种结构,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海南是我国传统的糖料蔗主产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传统,但近年来种植面积大幅下滑,种植效率低、效益低等问题突出,面临着产业退出的风险。本文在分析海南省糖料蔗产业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和提出了加强认识、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工农联盟,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蔗之路,推广良种良法、加强生产管理和突破以机收为重点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措施,巩固和发展海南省糖料蔗产业,实现海南省糖料蔗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世界主要植蔗国通过甘蔗抗病育种,成功地控制了蔗区重要病害流行的情况。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大陆部分蔗区蔗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大陆甘蔗育种计划普遍忽视抗病有种所致。本文还介绍了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在开展甘蔗抗病有种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在现有的育种程序中增加抗病性鉴定,以及从常用杂交亲本中筛选抗原等情况。并探讨了在大陆开展抗病育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国内外甘蔗间套作方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甘蔗间套种植对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及理化性状、作物养分吸收、甘蔗病虫草害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提出甘蔗间套种植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我国甘蔗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永 《甘蔗糖业》2010,(6):44-50
本文通过与先进甘蔗生产国对比,详细分析了造成我国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整合土地资源,培育、壮大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规模化种植;选育推广高产、高糖、多抗、宿根性强的新品种,扩大其面积;逐步推行全程机械化耕作,尤其是要解决甘蔗机收问题;科学施肥,提高肥效,减少肥料投入;生控为主,化控为辅,多种措施配合,综合防控蔗田有害生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灌溉面积;应用化学催熟增糖,提高榨季早期甘蔗蔗糖分。以此降低甘蔗生产成本,增强我国甘蔗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机械化水平是制约糖料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机械化砍收更是降低人力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有力措施.近年来,在中央及地方糖料政策支持下,我国的蔗糖产业"双高"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一方面,甘蔗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模式获得多方探索与尝试,规模化生产是蔗糖产业发展趋势的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广泛共识;另一方面,推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模式过程中因粗...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最大的甘蔗产区广西为例,分析了2000/01~2007/08年间8个生产期蔗区劳动力数量、人均植蔗面积及生产负荷、人工成本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蔗区劳动力数量的增减缺乏科学的引导,明显滞后于植蔗面积、产蔗量的增长要求,导致劳动力负荷及成本激增,其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已近50%,成为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实行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大,病害发生种类多,为害严重,农药防治仍然是主要措施。但目前甘蔗杀菌剂登记产品只有1个,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只有1种。近年来,国内利用杀菌剂防治甘蔗病害取得重要进展。建议加快甘蔗杀菌剂登记速度,制定更多杀菌剂在甘蔗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