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变容量多联机压缩机技术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变容量多联机压缩机的四种技术路线及特点,对其中三种路线在多联机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并对我国多联机市场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2.
VRV多联机是当下最流行的空调系统,其系统构成包括一台室外机和多台室内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也随之出现。眼下,在超高层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就是VRV多联机形式的空调系统。随着VRV多联机系统在我国建筑当中的日益普及,对超高层建筑在设计阶段空调方面的设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仍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由VRV多联机的本质作为切入点,找出现阶段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指出设计当中需要重视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4套多联机系统进行35个工况的制冷与制热性能试验,获得多联机的全工况运行性能;在我国相关标准给定的典型气象参数和建筑负荷模型条件下,应用现有标准给定的制冷与制热季节性能指标对这些多联机进行评价,并与全工况季节运行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各种季节性能评价指标数据的差异,以期为我国多联机产品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联机控制技术是多联机的核心技术,面向高效节能、高舒适性和多功能化,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变吸/排气压力的循环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推动了多联机产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从循环控制、除霜控制、回油控制、舒适性控制及节能控制等方面总结多联机控制技术的进展,并指出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为多联机行业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变频多联机最近几年增长迅猛,从全国范围来看,其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局部地区甚至达到了60%。从政府采购相关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多联机项目为39个,2009年增至58个,增幅接近50%,其势头不可小觑。而多联机之所以呈现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在能耗上的优势。据悉,变频多联机最早在日本推出时只用在办公楼,而且是  相似文献   

6.
杨平 《中国科技博览》2013,(28):600-600
油平衡温度是多联机能否稳定运行的难点,本文根据影响油平衡的因素来研究确定油平衡的方案,并进行油平衡的设计以及实验确认油平衡方案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多联机夏季运行制冷能力和COP并解决系统冬季运行因蒸发温度降低而导致的系统制热量衰减等问题,研制了一种兼具有蓄冷和蓄热功能的多联机蓄能空调系统,并进行了蓄冰、融冰释冷、蓄热、释热等运行模式下系统的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夜间用电低谷蓄冰模式运行时间约8 h,能够蓄存380 MJ的冷量,用于增加白天运行时制冷剂的过冷度,铜管外结冰厚度约为35 mm,能够保证系统融冰供冷8 h;在释冷运行模式下机组制冷量可提高29%,COP提高到136.4%;在(冬季)夜间低谷时蓄能桶中贮存热水,白天释热运行模式下,通过提高压缩机的吸气温度/蒸发温度解决了系统制热量衰减的问题,并缓解了机组结霜现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上海市某建筑物多联机室外机机房风百叶进行了设计优化,具体分析了来流速度、百叶挡板倾斜角度、百叶挡板宽度与百叶挡板垂直间距的比值及百叶挡板宽度、厚度对风口阻力系数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在自然风速下该百叶的挡雨性能。  相似文献   

9.
介绍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设计的详细内容,指出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与传统空调系统设计的不同之处,给出关于多联机空调系统施工图深化设计和节能审查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应用?分析方法,从能量的量和质两个方面对多联机空调系统进行了节能分析。首先建立了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分析模型,进而利用该模型模拟出了各部分的?损失,最后,提出了系统的节能方法和应采取的措施,以期实现整个系统的?损失最小,?效率最高,节能效果最佳,这为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将二甲基苯并咪唑或苯并咪唑结合2-甲基苯并咪唑/2-甲基咪唑与Cd^2+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合成了三个咪唑镉配位聚合物([Cd(MBim)2]n(1),[Cd(Bim)(MBim)·CH3OH]n。(2)和[Cd(Bim)(Mim)]n(3)),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FTIR、TGA、X-射线单晶衍射和粉末衍射等表征。化合物1具有金刚石拓扑,类似于SiO2中的方石英;化合物2具有CrB4拓扑,类似于硅铝酸钙Al2Si2O8^2-。化舍物3则具“4.6(2).4.6(2).4.6(2)”拓扑,呈现二维(6,3)网格间相互链接而形成的(6,4)二维网格结构,这是有一种在无机SiO2和硅酸盐中,就是在自然界已发现的矿物中也不曾发现的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以AIBN为引发剂、FeCl3为催化剂、PPh3为配体,在乙腈中实现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动力学研究表明,聚合产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的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成线性关系,反应10 h后,PVP的平均分子量(-M)n为2964,分子量分散系数(PDI)为1.18.以含有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铜辊甩带法制备了Fe(84.5-x)SixB14.5.Cu1(x=0,2,2.5,3,4)非晶合金带材,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Fe(84.5-x)SixB14.5Cu1合金带材的非晶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和软磁性能。结果表明:Si元素能明显提高该体系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并提高了淬火态非晶合金带材的一级和二级起始晶化温度;通过合金的退火处理,合金带材析出的α—Fe纳米晶晶粒尺寸约为30nm;其中Fe(84.5-x)SixB14.5Cu1非晶合金带材经过460℃保温5min热处理后可以获得较高的饱和磁感应强度为1.82T.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次性加入法和延迟滴加法两种不同的分散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单分散聚(丙烯酰胺-OO-衣康酸)(P(AM-co-IA))微球,反应以亲水性单体丙烯酰胺(AM)和衣康酸(IA)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分散剂,探讨了反应条件对微球粒径的影响及其吸水溶胀性能,结果表明,所得P(AM-CO-IA)微球的粒径随着IA比例的增加而增大,而随着分散剂、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一次性加入法所得微球的吸水溶胀性能较差.而通过延迟滴加法制备得到的微球由于具有均匀的交联网络结构,因此溶胀性能较好,其最佳溶胀倍率为305.71%。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5-(间羟基苯基)-10,15,20-三对氯苯基卟啉(5-(m-hydroxyphenyl)-10,15,20—tir(P—chlorohenyl)porphyrin,m-OH—TCP)及铜卟啉配合物(m-0H—TCP—Cu(Ⅱ)),并系统地研究了其在气/液界面上的成膜性能。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对其膜的表面形貌及金属离子Cu(Ⅱ)对卟啉环在LB膜中的排列取向及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备的单层膜中,当亚相为超纯水时,m-OH—TCP分子中卟啉环面与水平面倾角约为14.5°;当改变亚相环境时(亚相为Cu(Ⅱ)离子浓度为5×10^ -4 mol/L的水溶液),m-OH—TCP分子中卟啉环面与水平面倾角约为51.9°;而对于合成的铜卟啉配合物(亚相条件为超纯水),m-OH—TCP~Cu(Ⅱ)分子中卟啉环面与水平面倾角约为33.2°;证明在亚相中引入Cu(Ⅱ),可以有效的诱导卟啉环取向,亚相中Cu(Ⅱ)的诱导机理可能是通过Cu(Ⅱ)与卟啉环面空腔形成的氢键作用,而非配位作用。这为卟啉衍生物功能纳米材料性质LB膜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金属氢化物(MH)对3,3-二叠氮甲基氧杂环丁烷(BAMO)与3-甲基-3-叠氮甲氧基氧杂环丁烷(AMMO)嵌段共聚物p(BAMO-AMMO)基推进剂的能量特性影响,设计了高氯酸铵(AP)、MH、p(BAMO-AMMO)组成的三组元推进剂配方体系,计算了用不同的MH逐步取代AP时的标准理论比冲变化规律,同时计算并比较了含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四组元p(BAMO-AMMO)基推进剂配方体系的标准理论比冲。研究发现AlH3对提升推进剂能量效果最为明显,以其取代25%(质量分数)AP的三组元推进剂和取代20%(质量分数)AP的四组元推进剂能量分别达到最高值(2764.9 N·s/kg和2829.3 N·s/kg);当AlH3完全取代某实际推进剂配方中的Al时,推进剂的标准理论比冲提高了5.1%。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金属有机物沉积的方法在Si(111)衬底上成功制备出了高度(100)和(110)取向的LaNiO3薄膜。研究了不同热处理过程、薄膜厚度、前驱体溶液对LaNiO3取向的影响,以及厚度热处理温度、(100)方向的取向度与薄膜方阻之间的关系。LaNiO3薄膜的相结构由XRD(X射线衍射)分析,薄膜的晶粒大小和表面粗糙度由AFM(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贫水溶剂下成功合成两种新型的金属硫酸配住聚合物(ClN2H12)2Mn2(SO4)2Cl4(1)和(NH4)8[Co8(SO4)12](2)通过单晶X射线、粉末X射线(XRD)、元素分析、红外(IR)、热重分析(TGA)对其进行表征。单晶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三斜晶系,P21/c空间群,在不对称单元图中有三个晶体学独立的Mn原子,两个晶体学独立的硫原子和四个晶体学独立的氯原子其骨架表现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2属正交晶系,P21空间群,不对称单元图中有四个晶体学独立的钴原子和六个晶体学独立的硫原子,钴原子与六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几何构型。  相似文献   

19.
人工神经网络的单调序列逼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设Nn,Ф是以Ф为激活函数的具有n+1个神经元的前向单隐层人工神经网络的全体.主要证明了,若f∈C[0,1],则对于任意的ε>0,存在两个神经网络序列{Pn,Ф}和{Qn,Ф},使得在[0,1]上Qn,Ф(x)≤Qn+1,Ф(x)≤f(x)≤Pn+1,Ф(x)≤Pn,Ф(x),而且Pn,Ф(x)-Qn,Ф(x)≤(6+4(2~(1/2)))En,Ф(f),这里的En,Ф(f)为Nn,Ф中的元对f的最佳逼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CT、MRI影像特点,评价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脊柱结核患者48例,分别进行X线、CT、MRI诊断,对比相关指标。结果:MRI、CT、X线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67.42%、56.82%,X线、CT、MRI评估单个椎体结核病灶均破坏范围分别为(35±12)%、(69±14)%、(80±11)%,正常椎体CT值(253±16)、骨桥(552±100)、硬化骨(522±1)、亚正常骨(312±21)、死骨(463±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脊柱结核病变效用较好,但考虑到MRI价格昂贵、检查繁琐以及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结合CT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