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北海 《粘接》2007,28(2):53-55
改性氯化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及其混合物;粘附促进剂及其用于聚烯烃基材的涂料;聚丙烯容器;聚丙烯嵌段共聚物型未取向表面保护膜;聚丙烯多层阻隔型薄膜;含有接枝间规聚丙烯粘附促进剂的多层薄膜;用于聚合物基材涂料的粘附促进剂。[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以聚酯多元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在三乙胺的催化作用下,与接枝率达2.61%的马来酸酐-氯化聚丙烯聚合物(MCPP)反应,制备以氯化聚丙烯为主链,马来酸酐连接PU为支链的改性聚氨酯预聚体,经磺酸型亲水扩链剂扩链后,得到具有良好贮存稳定性的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FT-IR证实已发生接枝聚合反应。测试表明,乳液涂膜与聚丙烯基材有很好的附着力,涂层性能优异,可作为一种新型涂料直接涂刷在聚烯烃材料上。  相似文献   

3.
氯化聚烯烃提高涂层对聚丙烯塑料附着力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飞行时间次级离子质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面测试方法分析了氯化聚烯烃底漆提高涂层在聚丙烯和热塑性聚烯烃塑料上附着力的机理。研究了采用水性和溶剂型CPO底漆的涂层、其界面剥离和锥形剖面,并分析了这些结果与剥离强度和划格附着力测试结果之间的关系。CPO底漆并未深度渗入聚烯烃底材中,涂完面漆后,CPO底漆仍具有相当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4.
由黄岩市东南油墨厂试制成功的新产品广适型塑料复合里印油墨是以氯化聚烯烃、氯化聚二烯烃为粘料、添加聚丙烯酸酯树脂研制而成,主要应用于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基材的印刷,具有低速至高速范围广泛适性和优良的复合性能。该油墨具有优良的附着牢度,即使在表面电晕处理已降效的聚丙烯薄膜上印刷,也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PP)基材因具有低极性、低表面张力、高结晶性及弱边界效应等特点而使涂料难以附着。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PP基材无卤附着树脂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聚烯烃树脂、聚丙烯酸(酯)树脂以及水性树脂,总结了树脂的附着机理及应用状况,并对PP基材直涂涂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用马来酸酐 (MAH)对氯化聚丙烯 (CPP)进行接枝共聚 ,通过 1R分析证明马来酸酐与氯化聚丙烯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制得的CPP/MAH接枝共聚物胶粘剂对聚烯烃材料的粘接性能 ,结果表明CPP/MAH共聚物胶粘剂对聚烯烃材料具有较好的粘接性能。  相似文献   

7.
氯化聚丙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叙述氯化聚丙烯合成与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氯化聚丙烯的氯化度、分子结构和分子质量与其溶解性能、热行为、 相容性等性能的关系;并按照氯化聚丙烯的研究过程,将其对聚烯烃塑料的附着机理研究分为分子结晶性相互作用机理、色散 机理和分子缠结机理3个阶段,并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氯化聚丙烯应用的新进展和研究开发方向也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磺化蓖麻油复配可以乳化氯化聚丙烯及其马来酸酐接枝物,用以制备环保型氯化聚丙烯水性胶粘剂和涂料。因此,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磺化蓖麻油产生协同作用的条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磺化蓖麻油都属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关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研究得较少。通过用JK99C型表面张力仪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磺化蓖麻油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确定了它们产生协同作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水性氯化聚丙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董雪茹  孙培勤  刘大壮  孙绍晖 《化工进展》2006,25(12):1386-1390
介绍了近年来水性氯化聚丙烯的研究进展。评述了水性氯化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如机械法、相反转法和化学改性法(包括乳液接枝聚合、悬浮聚合和溶液接枝聚合),比较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其在涂料体系中作为底漆和作为添加剂制备底面合一漆的应用情况;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多重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对聚烯烃薄膜的粘接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制的多重改性水性聚氨酯(WPU)复合乳液为基料,配合适量的消泡剂、润湿剂和偶联剂等,制备出软包装覆膜用多重改性WPU胶粘剂。考察了消泡剂、润湿剂和偶联剂用量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胶粘剂对聚烯烃薄膜的粘接机理。结果表明:该胶粘剂对经过电晕处理的聚烯烃薄膜表面润湿性好、润湿速率快,并且和基材表面存在着广泛的氢键,因此其与聚烯烃薄膜表面有较强的吸附作用;通过外加偶联剂己二酰肼(ADH),强化了胶粘剂对聚烯烃表面的粘接效果;当w(消泡剂)=0.3%、w(润湿剂)=0.5%和w(ADH)=0.5%时,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膜和CPP(流延聚丙烯)膜之间的最终粘接强度为264 N/m,可以满足软包装覆膜用胶粘剂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导读     
正高原等通过对PP塑料底漆与PP基材附着力机理的探讨,选择改性氯化聚丙烯乳液作为水性PP塑料底漆的主要成膜物质,利用超支化改性剂对水性PP塑料底漆进行改性,研究了超支化改性剂及填料的选配对水性PP塑料底漆成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支化改性不仅能够降低成膜助剂的用量,减少VOC排放,而且还能够改善涂料的成膜性能,提升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2.
乔泽敏  黄志峰  李瑜  汤汉良  罗辉 《化工进展》2012,31(9):2006-2010
从氯化聚丙烯(CPP)的改性、附着力促进剂的无氯化和水性化三个方面综述了聚丙烯(PP)用附着力促进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饱和酸(酐)改性CPP的研究和无氯附着力促进剂的制备方法,阐述了机械法、相反转法、自乳化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水性附着力促进剂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总结了可控自由基聚合在PP用附着力促进剂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要提高无氯附着力促进剂与面漆树脂相容性和水性附着力促进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聚烯烃胶粘剂的制备杨自善等(华中师范大学),86104775 A,1983.1.27/1986.7.14;一种由氯化聚丙烯与丙烯腈和丙烯酸酯在溶液中进行自由基接枝共聚制得的对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有较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酸改性氯化聚丙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法用含亲水单元的丙烯酸混合单体与氯化聚丙烯进行自由基接枝共聚反应,制得丙烯酸改性氯化聚丙烯,将其中和后加水分散即得丙烯酸改性氯化聚丙烯乳液.用傅罩叶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丙烯酸混合单体浓度、中和度和甲基丙烯酸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当丙烯酸混合单体与氯化聚丙烯的质量比为0.5-1.5、甲基丙烯酸含量为15%-20%(占单体总量的质量比)、中和度为80%~120%时,制备的水性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水分散性,乳液涂膜对聚丙烯板具有很好的附着力和光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无规聚丙烯以 CCl_4为溶剂光氯法合成含氯30—40%的氯化无规聚丙烯的工艺条件;氯化无规聚丙烯——汽油体系粘结聚烯烃薄膜实施工艺和耐水、酸、碱及空气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水性涂料     
正201603007具有优异耐水性的水性涂料及其制备:US2015 344 723[美国专利公开]/美国:Michelman,Inc.(Ibanez,Michelle Ann等).-2015.12.03.-11页.-2015/14659 826(2015.03.17)题述水性涂料主要含有:(a)C2-3马来酸化聚烯烃;(b)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胺。该水性涂料能提高聚丙烯涂层与基材的附着力。例如,将  相似文献   

17.
不用四氯化碳的氯化聚烯烃制备东洋化成工业公司为适应保护臭氧层的要求,投资约8亿日元,确立了不用四氯化碳氯化聚烯烃的制造工艺过程。已于去年开始生产和销售。该产品对难粘的聚丙烯有较好的粘接力,此外还可以作为涂料的粘接剂。用新法制造的已得到用户的认可,同时...  相似文献   

18.
董雪茹  刘大壮  孙培勤  孙绍晖 《化工进展》2007,26(10):1449-1451,1474
采用溶液法对氯化聚丙烯进行接枝改性,得到丙烯酸改性的氯化聚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混合物,加胺中和后用水直接分散得到自乳化水性丙烯酸改性氯化聚丙烯乳液。考察了单体用量对改性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体与氯化聚丙烯的质量比为0.6~1.5时,制得的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优异的附着力。用光学显微镜对改性乳液的粒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枝氯化聚丙烯处于乳胶粒的核层,而聚丙烯酸酯处于乳胶粒的壳层。  相似文献   

19.
氯化聚丙烯的乳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玉静  刘大壮 《粘接》2005,26(2):15-16
对氯化聚丙烯的乳化作了初步探索。实验表明,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磺化蓖麻油作乳化剂,可以把氯化聚丙烯制咸水性乳液涂料。从粘附力和拉伸剪切强度测定结果可以看出,用水性氯化聚丙烯代替溶剂型氯化聚丙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氯化聚丙烯在不同溶剂中的θ温度。用浊度法将氯化聚丙烯进行分级,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不等的若干级分,将不同级分的氯化聚丙烯于室温下溶解在不同溶剂中,测定了不同级分的氯化聚丙烯在乙酸乙酯、环己烷、丁酮和1,4-二氧六环中的浊点温度,依据线性回归获得了氯化聚丙烯在乙酸乙酯、环己烷、丁酮和1,4-二氧六环中的θ温度。氯化聚丙烯在乙酸乙酯、环己烷、丁酮和二氧六环中的θ温度分别为362.06 K、354.36 K、351.12 K和349.16 K。θ温度随相互作用参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