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特色空间认知是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特色空间的认知既包括对若干要素的评价,又包括对体系结构的理解。文章在对国内外关于城市特色认知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特色塑造的实践,提出"要素—结构"的城市特色空间认知方法体系,充分体现城市要素的复合性与城市结构的层叠性,并在要素评价和结构评价两个方面充分体现科学性。同时,结合安徽泗县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文章对该方法体系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析其在规划设计策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何君  胡星 《中外建筑》2012,(12):70-71
现今小城镇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将是中小城市发展的黄金期。中小城市的合理发展,可以肩负起分担大城市人口压力、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的重任,为人口的合理流动和适度转移提供新的方向和地域。本文试分析现今中部地区小城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为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当前小城市城铁新区建设进行了反思,分析了城际铁路对小城市的积极影响和风险,并结合射洪城铁新区规划的实际案例,剖析了城铁新区对射洪的意义与价值,分别从产城布局优化、城市形象塑造、新城活力提升三大核心问题着手,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破除县级新区发展动力不足的桎梏,以期为当下小城市城铁新区建设提供一些规划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1年底崇启大桥的建成通车,启东成为苏北地区与上海联系的第一站。通过解析启东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启东市为了"融入上海"的目标而在城市总体规划方面的调整。从而研究整体区域交通环境和区域发展政策等外部发展要素的改变对小城市发展目标和重点的深远影响,以及现阶段外部要素迅速变化的情况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市面临的发展困惑。  相似文献   

5.
按巴中市政府的安排,笔者团队对巴中城市和乡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在四川省建设厅引导下,对成都市科学确定城镇规模体现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新繁镇城乡一体化进程、重庆市瓷溪口镇加强名镇保护及达州市强化乡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考察,以此对加快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7.35%,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城市社会,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人口迁移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如何引导人口和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对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小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处于中间环节,对上可以成为大城市过度饱和的功能和人口的疏散载体,对下可以成为将城市先进的现代文明传播到广大乡村的媒介、就近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的载体.它们一般都聚集有一定的工业产业、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理应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2013年,全国新型城镇化会议进一步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然而,当前小城市普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以及与大城市之间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针对当前小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人口吸引力弱的问题,探讨如何推进小城市发展,增强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并对未来我国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郑德高 《城市规划》2011,35(Z1):127-131
金融危机之后,长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转移持续向周边地区扩散,发达板块与新兴增长板块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市场导向下的长三角扩区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华东经济板块。但以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和以安徽为代表的新兴增长地区都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挑战,前者需要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后者需要双轮驱动,加速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本文以安徽为例探讨了工业化、再工业化、城镇化、异地城镇化和人口回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佚名 《中州建设》2013,(24):52-54
浙江小城多,小城新事多。把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中心镇培育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宜居宜业“美丽小城”,用星罗棋布的小城市“点亮”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浙江近年来率先“破题”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山地城镇等传统边缘地区高品质城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中部的宜昌市秭归县为例,对其人口城镇化的现状特征、问题、模式进行分析,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探究了山地城镇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发现,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的影响,山地城镇的人口城镇化存在劳动力外流严重、发展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呈现出与发达地区所不同的非工业化驱动人口城镇化的模式.研究认为,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山地城镇应采取"产业—公服"耦合驱动的新型人口城镇化模式,并以特色产业、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及覆盖度等方面为抓手,促进该城镇化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城市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理论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发展动力与空间格局,研究地域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本文以重庆市梁平县为例,探讨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空间格局与发展路径。通过对梁平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的梳理,总结得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工业化基础较差,城镇化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其空间发展格局呈现中心镇功能缺失、城镇体系失衡、城镇沿主要交通要道布局的特点。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城镇化发展机制后,得出目前梁平县这类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属于自上而下型,政府的政策和投资起主导作用。最后,针对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由环境保护、政策驱动力、产业驱动力和农业支撑力构成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主要困境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扶贫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本文先整理归纳新型城镇化对贫困地区人口流动与收入情况、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延边龙井地区为研究对象,为龙井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摆脱贫困现状、促进新型城镇建设给予理论上的帮助。进而提出解决路径对策,促进延边龙井地区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2.
中部崛起主要是中部地区城市的崛起。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介绍了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崛起已初具雏形的郴州模式。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梯度转移、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相对区位优势是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崛起的主要利好因素。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崛起的措施选择主要是是培育企业集群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改善区域环境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新型城镇化路径区别于东、中部地区。在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彰显等新型城镇化要求下,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应重点突出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就业支撑、优化空间布局、保育生态文明、彰显文化特色、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回顾柳江县近年来城镇化主要成果及县域乡镇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特点,提出柳江县乡镇城镇化规划战略、城镇化发展目标以及近期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2):118-124
为明确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目标、实现途径及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困境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农村创业不仅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能够通过服务三农,促进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笔者结合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创业的实证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中存在政府规划缺位、服务平台不完善、创业经验不足、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示范效应不强等问题,提出制定大学生农村创业规划、完善农村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作为小城镇经济增长极的特色小镇快速发展.本文引入地域性理念,以小城镇为整体,从生态、文化、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地域性城市设计要素,从生态格局、城市肌理、传统元素、空间场所这四个层面提取地域基因,提出传统模式与现代城镇融合的小城镇理性扩张策略,并结合界首市光武镇总体城市设计实践具体阐释,以期为其他小城...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考——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含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的苏北地区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也是重点发展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是苏北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对苏北地区城镇化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的发展条件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中部小城市发展条件分析的特殊性,包括强化区域视角、客观分析禀赋和重视外部环境等方面,从而促进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7,(5)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内涵式转型发展的新途径,但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实践集中于特大城市及大城市,以中心城区水系治理为主,缺少与城市周边山、水、林、湖、田的"大海绵"空间格局的衔接,且往往采用总体年径流指标控制的方式,对于详细规划引导相对不足。文章以四川省华蓥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基于"大海绵"视野,从"面要素—线要素—点要素"三个层级构建小城市"大海绵"空间格局,并提出分区建设指引与管控、完善城市水系统、建立动态监测平台等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浅析——以矾山镇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城市"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的定义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通常,大城市的人口在50万人以上,中等城市的人口在2050万之间,小城市的人口在20万以下。全国由于在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在同一地区内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小城市的差异性也很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