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云才  盛硕 《风景园林》2020,27(8):62-68
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带来生态空间破碎化、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城市人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保护与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必然途径。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占比大、地形复杂,协调人地关系面临更多挑战。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基于生态梯度分析构建生态空间保护与人地关系协调的逻辑与实践框架。以南水北调中线上重要的山地城市——十堰市为例,分析生态问题并诊断生态空间破碎化为根源,整体性保护主要生态要素和核心生态功能,识别其中人类活动干扰空间和潜在威胁空间,划定多梯度保护与修复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导则,协调城市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恺 《建筑遗产》2022,(3):12-20
文章以高原湖泊名城昆明为例,分析自然地理格局变化与名城聚落空间演变的时空关系,从中探索在中国传统人地互动思想影响下的名城核心价值,梳理整体表达人地关系的水系廊道、山水形胜、街巷格局等实体和非实体结构要素。作者认为,当今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国土空间的整体格局优化提出了系统性要求,而人地关系的表征线索则回应了国土空间中变与不变的问题,可以作为一项稳定的结构性资源助力名城国土空间发展。  相似文献   

3.
俞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  程进 《城市规划》2005,29(9):i0001-i0002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物质空间的“反规划”途径,通过建立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完整性和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EI),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来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宏观尺度上,首先建立洪水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景观安全格局等,并整合这些安全格局而形成区域EI,以引导和框限城市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在中观尺度上,通过对EI元素的控制,完善城市EI,并作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在微观尺度上,通过地段设计,将区域EI的生态服务功能导引入城市肌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独特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表明,人地关系的协调不仅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空间关系和格局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杭州正经历由投资和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并且这种转型已经对城市体系与城乡空间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表现为创新空间正在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边缘集聚、廊道集聚特征明显;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加强,人口分布格局趋于扁平和均衡;城乡空间职能体系趋于扁平化、网络化等等.在此背景下,结合新一轮杭州市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出了基于网络空间和创新驱动视角下市域发展转型的规划战略思考.其基本判断是,未来应更加关注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特色作用、更加关注城镇空间发展的扁平化与网络化趋势、更加关注创新活动的空间组织及未来需求,以及更加关注区域生态环境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能恭 《规划师》2009,25(7):34-38
奉化市具有地理区位特殊、自然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及城乡空间格局组群化初现等过渡性区域的发展特点,当前面临着宁波中心城和南部两县激烈竞争的压力、内部城乡空间有待整合及旅游产业有待提升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加强与外部区域的协调、优化区域内部城乡空间及整合中心城市空间资源等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过渡性区域的发展优势,促进市域城乡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近些年来,城乡发展进程不断增加,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在产生不同的变化,然后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色。城乡空间特色规划的目标是想把城市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建设更美好的城市。以城市整个的空间形态作为一个规划基础,建造出风格独特,空间格局良好的城市。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城乡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着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县域范围内城乡空间结构变化更为突出;同时关注城乡空间发展的演变进程,研究其内在作用机制和发展趋势正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当前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城乡空间发展趋势下,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最佳效率匹配,是解决城乡空间发展失衡的新视角.因此文章从空间效率视角审视县域城乡空间,通过梳理城乡空间效率体系,重构“人居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城乡空间”,探讨在县域范围内产业—人居—生态空间的最优匹配模式,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发展模式,最终建构从“企业联动—产业循环—产业空间—人居空间—城乡空间”的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合理的产业格局、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县域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在人地系统中,流域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理单元,也是当前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世界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人类和水处于共同进化的过程之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黄河流域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流域城水关系、城乡空间研究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广东省乡村地区空间管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不仅为乡村地区的复兴和城乡关系的重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长期以来"重城轻乡"的发展导向造成了城乡二元的发展格局,空间资源及其管治过于集聚在城镇空间,乡村地区发展滞后,即使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其城乡差距也仍然明显。文章立足城乡融合发展视角,提出新时代以乡村地区功能多元化发展、与城市形成互补优势为基本思路划分乡村空间,并通过在广东探索强化空间规划引领、优化乡村三生空间、构建城乡空间网络等具体措施,以期建立城乡新型关系并实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0.
传统经济导向的城市建设方式切断了水流循环过程,造成城市生态用地的破碎化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弱化。文章以盘锦辽东湾新区河畔水域空间为实证研究区域,通过水流循环过程模拟,分析了辽东湾新区典型流域空间的基本状况,探讨了水流路径、汇水流量、水流出口与城市空间要素等因素对区域生态用地环境的影响,并基于模拟结果构建了包括生态水文廊道、生态湿地网络、生态绿地网络的点、线、面一体的水循环生态格局系统,以期实现整体控制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耦合,为科学修复和布局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懿慧 《城市住宅》2021,28(4):127-129
生态田园城市是"田园城市"理念在当代中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城市模式.结合芒市规划实践,通过分析其特色条件和建设目标,提出优化空间格局、统筹城乡关系、导入绿色产业、植入本土特色等发展策略,为更多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6,(3)
文章针对西北地区川道城市门户区域用地局限性及地域性、城乡二元性、交通多元性和生态敏感性等特征,以延安南二十里铺片区为例,通过城乡统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门户体系构建和多廊合一等途径探讨了川道城市门户区域的发展路径,最终提出"城乡共荣、生态共融、用地共容"的门户空间创新发展方式,以期为类似区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颂  刘蕾 《中国园林》2020,36(2):11-16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关注人的城镇化及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是城镇化研究的新领域.现选择城镇化先行地区和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对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社会空间特征解析,并据此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发展、人的转变、利益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苏州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分散式村镇发展-集中外延式城市扩展-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特征;人的城镇化出现了由“就地非农化-被动城镇化-渐进市民化”的历程转变.在空间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利益的来源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结合-空间与资本结合-空间与权力结合”的过渡,城镇化利益分配格局历经“农民为主,政府很少-外资业主为主,农民很少-政府反哺农民,趋于均衡”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杨洁  乔杰  洪亮平 《城市规划》2023,(5):106-120
县城是我国重要的城乡人居形态,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是实施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领域。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影响,山地县城建设面临建设用地局促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约束,高度形态管控是处理好就地城镇化空间容量和山水生态安全格局之间矛盾的关键技术支撑。传统高度形态管控路径偏向引导经济“增量”空间集聚,缺乏对地方山水格局传承和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的技术回应。研究以浙南山区永嘉县上塘中心城区为例,通过梳理绿色低碳建设与山地县城高度形态管控的空间逻辑,提出以山水融入为基础建立空间秩序框架,以主客互馈为原则满足空间价值需求,以山城眺望为支撑建构空间管控途径。借助山城视觉互馈的技术方法,提出山水融入目标下的高度形态管控指标体系,构建“主客互馈”的整体管控数字模型并建立“空间高度+控制强度”双维管控机制。最后,在山地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中,从整体空间结构重塑、视廊景观层次丰富、城市魅力界面优化三方面实现高度形态的绿色低碳管控及其空间技术传导。  相似文献   

16.
论“反规划”   总被引:70,自引:4,他引:70  
指出导致系统性的、全国性的城市环境危机和城市功能与结构混乱的主要根源之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规模-性质-空间布局”为模式的物质空间规划编制方法论;基于现行方法论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是一种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规划”途径: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用它来引导和框限城市的空间发展。文章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是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关键“。反规划”途径试图通过建立保障自然人文过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观安全格局,来综合地解决国土生态安全问题、城市的功能结构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特色以及城市的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周俭 《规划师》2006,22(7):31-32
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历史在空间上的积淀.历史上,会展业作为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功能复兴的推动力,往往直接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的跨越式提升.世博会的举办往往带动了地区的建设和环境的改善,进而改变着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维育“山、城、田、海”空间格局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环境是《战略规划》三个专题之一,提出了以山、城、田、海的空间特征为基础,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策略。本文回顾总结了在《战略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策略指引下,三年来,广州市在城乡生态绿地网络建设、城市景观和市容环境美化、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实施成效与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19.
从卫星城到新城——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新城空间格局的规划发展历程 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的骨架,是城市经济发展政策和城市整体建设策略在空间布局上的具体体现.自建国之初的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就在一直探讨什么是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城市规模的大与小,城市人口的密与疏,城市布局的聚与散,这些有关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技术问题,实际上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政策.2004年编制完成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了建设新城的规划设想.从卫星城到新城这一概念的转变,反映出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城市双修、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寻求低碳的城市生长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重新组合城市空间格局,提出低碳修复、新旧动能转换的北岸城区协同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提升北岸城区发展动力及影响力,同时也对于其他相同类型的城市协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