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功能重组、规模扩展等一系列问题。乡村,作为与城市相伴相生而发展的空间形态,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建设是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逐步走向统筹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以厦门海沧新农村规划实践为基础,基于溯源本土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层面着手,村庄规划的关键性要素,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探究相应的规划政策和引导措施,为我国新农村规划和建设提供对策建议,促进城乡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索——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其规划建设应该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在考察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地下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及体系完善十分必要。文章结合厦门海沧CBD片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路线的案例,以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方向进行探讨,分析厦门地下空间建设利用及规划体系现状,对于地下控规编制的特点、意义、方法及具体内容进行总结与思考,并在政策及实施运行层面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背景下,从社区认同感培育入手,可以有效建构社区文化,有助于形成基于特定地域的城市文化基本单元。综合国内外不同学科的研究,"参与"、"互动"是培育社区认同感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不同学科对比研究法和社区居民深度访谈法,以厦门市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两类典型社区为例,探讨社区认同感培育策略。本地人口社区核心在于提升公共设施与空间的需求供给,通过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构筑互动平台。外来人口社区因人群异质性与流动性特征,核心在于转变管理模式、实现均等化设施服务,构筑社企共建互动平台,积极发挥企业在组织活动和提供服务中的作用,营造温暖的社区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我国对乡村规划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开拓新的视角、探寻新的规划方法,将乡村规划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研究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入手,分析乡村旅游的作用,从安居、乐业和文化等方面建立乡村旅游与新农村综合体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在功能布局、景观环境提升、景观环境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四个方面促进其融合的规划策略及方法,并结合德阳市新华村综合体规划案例,阐述这四个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过程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乡村的景观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种植业的衰退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随着社区营造的发展,乡村景观营造的方式也开始有所改变。除了对于环境本身进行干预,反思与重建乡村景观生产方式可能更有助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高城镇化的广东顺德地区,反映了我国乡村城镇化过程中面对的一些社区困境。通过对顺德霞石村2018—2019年间的社区营造活动的实践性研究,发现“种植”对于当下乡村社区营造具有积极作用。结合霞石社区花园及自主花园营造2个项目的活动组织过程及意见反馈,以种植为契机的社区营造需要结合不同参与者特点建立多层次的种植目标,共同挖掘“种植”在现代乡村社区中的价值意义;以种植活动对于乡村社区的资源分享,促进社区居民的协作;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区不同群体对于种植需求的“表达”以及种植经验的“交流分享”。而在霞石村的实践中,风景园林专业人员亦需要不断调整介入社区的方法。在辅助设计环境的同时,风景园林专业的介入更需要结合文化景观、环境教育、可持续理念重构“种植”的现代价值,赋能社区居民,推进乡村景观及社区的可持续营建。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惠州市陂头神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阐述了乡村景观营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关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视角,融合城乡规划、市政规划及建筑设计等规划设计手段,对美丽乡村建设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疆新农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巴楚县试点新农村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近几年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认为新农村的规划必须与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规划相结合,以农民为主体,以村庄规划技术导则为依据,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新一轮援疆工作中新农村示范点规划的实际案例分析,指出新疆新农村规划应切实践行田野调查,理解其多元文化、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特点,形成具有其本土特征、便于实施操作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1.
1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特色营造探索——以浙江省临安市指南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乡村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的问题,作者在指南村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探索通过分析乡村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乡村意象结构要素,从人居、环境、经济、文化四大体系着手,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引导规划设计,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3.
14.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9,(22)
城中村的老大难是中国城镇化道路上常见的突出问题,每个城市对待城中村的方式不尽相同。基于城中村的保留前提下,探讨如何通过科学规划加强对村庄建设及村庄整治的指导,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最终与城市实现共建共享共荣。以厦门市海沧区祥露村村庄建设规划项目为例,从发展需求分析、目标定向、规划定局、实施与管理四个方面入手,探寻城中村科学、特色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6,(13)
地域特征和乡土文化特色是乡村的灵魂,城市规划师应该摒弃城市的手法对乡村进行城市化改造。乡村规划如何融入到乡村发展建设中,如何让其保有乡村的内涵和特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规划为例,介绍院前社乡村规划的过程以及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结合某农村社区规划实例,针对社区现状情况,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空间整合。对社区内各村庄资源景观分析,寻找共性,兼顾特色,以发展乡村旅游为起点和主线,贯穿社区建设始终,增强社区建设合力,从而实现社区空间的整合,使之成为乡村居民点整合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Planning》2019,(1):86-92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乡村社会建设就是使乡村社会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主要是建立乡民对乡村事务的参与意识。在侗寨占里,"寨老"通过处理乡村事务来确立权威,在不断叠加声望的过程中运营权威,在乡民与政府的磨合过程中蜕变权威,完成乡村社区的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新时期的乡村建设借鉴社区营造的经验,提升乡民对乡村事务的参与度,让乡村内部发展起来,关键还要借助像乡村权威"寨老"这样的内部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