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客家传统村落在梅州地区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广泛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各空间形态特征因子的叠合与归类分析,得出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3种空间形态类型,并对各类型特征进行区分和差异化比较,最后总结影响空间形态及类型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从中原汉人在梅州地区形成"客家族群"着手,在客家文化主体被认同和区分的基础之上,从客家人迁徙、生存和村落管理三个方面,分析归纳梅州客家族群的文化特质为:家族性、聚居性和宗族性。内部文化特质结合梅州当地的人居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人口繁衍等因素,最终共同构筑生成了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梅州客家村落形式。  相似文献   

4.
许五军 《规划师》2017,(4):65-69
文章在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与村落特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遵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轮驱动、"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互相促进的总体思路,从强化政府主导、立足村民主体和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对客家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推动了传统村落的复兴。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4)
文章在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与村落特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遵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轮驱动、"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互相促进的总体思路,从强化政府主导、立足村民主体和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对客家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推动了传统村落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梅州地处韩江上游,清末频繁的水运往来,促使梅州的客家传统村落格局发生了转变。这些传统村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靠近水运码头的村落、农业发达地区的村落和山区村落。靠近水运枢纽的村落除了从事传统农业外,还有大量村民从事商业活动;在航运支线附近的村落,地势相对平坦,水网密集,适于农业生产,一般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远在山区的村落交通不便,适于耕作的土地也十分有限,大多靠出售山货、出卖体力劳动为生。三种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村落的经济发展水平,前两种村落一般经济较为发达,最后一种山区型村落经济相对落后。不同的经济水平对村落形态的形成、建筑风格和建造质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以韩江上游及其支流为主要研究线索,研究韩江上游梅州传统村落的物质遗存特点,希望能为梅州地区存在的大量明清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一个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村落外部空间、内部空间、院落空间三个层面,探究闽西客家传统村的营建模式。首先,分析外部空间要素与山水环境的分布特征,总结"围林补山与建塔阁补形"的外部空间的营建手法与改造技术;其次,以"向心"集聚与"对称"组合的模式为对象,研究村落内部空间秩序,进而论证"对称"与礼法的融合模式;最后,通过聚族而居、防御需求、风水理念等机制,阐明院落空间的营建技法。研究表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营建模式与山水关系、价值体系、礼制秩序、防御需求相关,其营建模式体现了最优经济原则和生态环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梅州地处粤东潮汕地区,作为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落脚的典型聚居之所,带有浓厚的宗族社会性聚落景观特征。通过文案研究和空间图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读了梅州历史城区的宗族社会性因素对聚居空间形态的隐性作用,分析了"家庭民居建筑群→单一姓氏街坊"的空间布局秩序。旨在呈现"客家历史城区空间背后的宗族社会基因",为当今宗族性历史城区规划与聚落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沉淀,蕴藏着丰富的空间营建智慧。文章以第四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蓝田县石船沟村为对象,从村落整体空间、公共空间、民居空间三个层面,分析村落传统空间尊重自然、体现客家文化与地域营建特色的智慧,以期对当今村落空间更新有所启示,使石船沟村村落空间现代营建根植于其所生长的"生命土壤"。  相似文献   

10.
明末以降,客家民系不断向广府民系聚居区的广州府迁徙,在广州府东路形成了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共居的聚居形态。经过长期的交融共生,客家传统村落形态演化为多种类型。通过实地调研,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了广州府东路客家传统村落杠屋、堂横屋、围龙屋、方形围屋式布局的变异形态以及变异原因,总结该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类型变异的民系交汇特征,彰显广州府东路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的地域特色,为该区域正在进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1.
传统聚落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承载体,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结构单元。湘南传统村落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特别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文化传统特色,其保护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且特殊。本文从湘南地区地理及人文环境着手,结合传统村落的空间及文化特征,透彻地分析了在城市化和信息化加快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湘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间存在的矛盾和困境;通过走访、调查与研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本文从微观的住宅、中观的建筑肌理、宏观的整体村落格局等三方面,提出了保护的具体措施,并结合"自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了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从更新到复兴"的具体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12.
梅州传统客家民居是中国古民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梅州传统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青砖和瓦的表观密度、吸水性、抗冻性、隔音等物理性能进行测量与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梅州传统客家民居的建筑材料中青砖和瓦具有致密性好、吸水率低、抗冻性强、隔音效果优等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13.
苏北传统民居建筑、村落布局在风格、构造上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随着苏北城镇化发展,众多传统村落萎缩、消失。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受到特殊的规划保护,基于此,综合文献资料和现场调研,笔者归纳出苏北村落空间的形式特征,分析解读当前苏北传统村落空间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事宜。  相似文献   

14.
以赣州客家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规模的村落调查,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赣州客家传统民居基础信息数据库"。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归纳总结出赣州客家传统民居主要类型,并深入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出形态各异的客家传统民居的同质性及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5.
宗法秩序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深刻而广泛。本文通过在湘南地区金山村进行实地考察测绘,查阅相关族谱及文献,从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肌理形态、建筑形式深入了解和分析金山村空间形态特征,进而探讨传统村落空间布局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宗法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6.
曹宅古村是极具浙中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形态上具有"两姓杂居""天圆地方"与"自然留白"等特点;空间句法属性上可理解度值较高,内部街巷集成度值低,祠堂建筑控制值较为凸出等。上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间存在着相互解释与进一步丰富内涵的关系。文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为探寻浙中传统村落自在生成的设计逻辑和语言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前提。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总体布局对自然条件的综合运用及其所要表达的社会语义是一个整体。其总体布局的自然智慧主要体现在安全防灾的系统思维(包括避免自然地质灾害、治水防洪和理水排涝、蓄水防旱和储水消防等)、生存资源的可持续获得(包括耕地资源、水资源、阳光与风道等),以及注重对生命过程的整体性认识。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社会语义在"区域"上体现了宗族精神追求,在"边界"上反映了对领域感的集体认知,在"地标"上体现了社会控制和教化作用,在"路径"上体现了村落的社会秩序,在"节点"上塑造了村落日常生活的归属感。进一步理解传统村落的整体价值,对传统村落整体空间格局予以整体性积极保护,同时把优秀传统村落作为当今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学习样本。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承载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传统聚落形式,是经由大量农耕文化凝结与物化的表征符号组构而成,并不断进行着文化意义的再生产。该文首先对"文化表征"理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提出了文化表征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的三部分内容:文化概念图的评估、文化符号的梳理与解读、文化符号与表征空间的整合。该文结合武汉市泥人王传统村落的规划案例,通过村落文化信息的梳理以及表征符号与物质空间的整合,建构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表征空间体系,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传统村落空间的文化活力再生,最终有效地促进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汉族民系文化分区的概念,广州从化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于广府文化主导区、客家文化主导区、广客文化交融区三大片区。广府文化主导区的传统建筑类型主要以“三间两廊”建筑为基本居住单元,独立式祠堂统率居住建筑群,庙宇、更楼、炮楼等于村落外围守护村落;在客家文化主导区内,集祠祭、居住、防卫功能于一体的方形围屋是主要的建筑类型,堂横式方围主从有序,排屋式方围空间均齐;在广客文化交融区内,往往多种建筑类型及形制共存一村,相互融合,如客家祠祭空间受广府文化影响,出现了堂屋从堂横屋形制中独立出来作为祠祭空间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全国性的响应,并由此蓬勃发展;但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乡村原有的自然特色,滥用景观元素,导致了乡土文化的破坏与丧失。本文通过对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调查研究,从村落外部空间的山水选址、村落内部的空间格局、院落空间与建筑类型四方面挖掘村落的空间特色与村落空间所承载的乡土文化。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在传承、延续乡土文脉的问题上做出创新性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