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旭华 《煤炭技术》2007,26(6):121-122
邓家铺矿区为一向斜构造,含煤地层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和石炭系下统测水组(C1c)。区内测水煤系分布广,含煤1~10层,可采煤层为Ⅰ、Ⅱ、Ⅲ、Ⅳ煤层,资源远景较好。湖南省邵阳地区西南部为湘中缺煤地区之一,因此总结该区测水组煤层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指导矿区开展新一轮煤炭资源找矿工作、缓解地方能源紧张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龙江矿区为一向斜构造,含煤地层有上二叠统龙潭组(P2l)和下石炭统大塘阶测水组(C1d2).区内测水煤系分布较广,含煤1~12层,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5层,煤层层数多,但煤层厚度薄.因为湖南省邵阳地区西南部为湘中缺煤地区之一,所以总结该区测水煤系煤层对比特征,对指导矿区开展煤炭资源找矿工作及煤炭资源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湖南涟邵煤田渣渡矿区是湘中最重要的煤产地之一,含煤岩系主要为测水组,含煤1~6层,主要煤层为3、5煤层,矿区为一向斜构造,向斜四周发育推(滑)覆断裂(L32),该断裂顺柔性岩层测水组—梓门桥组泥灰岩段发生,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并沿走向及倾向具波状起伏,对煤层响较大,主要造成煤层厚度、结构变化、煤层断失,煤系及煤层重复,解剖该断裂特征对矿区本身及指导涟邵煤田其它地段推覆构造下找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鸿运煤矿位于贵州省黔西县城北东方向N80°E,矿区位于原西南三省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时划分的黔西煤田,其区域范围包括整个黔西煤田。本区含煤地层系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滨海沼泽含煤碎屑岩沉积。组段厚168.60~221.55m,平均厚200.62m。含煤8~15层,煤层总厚度约7.04~19.79m,平均厚13.24m。含煤系数4.2%~8.9%。其中单层厚度大于0.8m的全区可采煤层2层(9、13),单层厚度大于0.8m的大部分可采煤层3层(4、12、15),4、9号煤层产于龙潭组第二段(P3l2)中,12、13、15号煤层均产于龙潭组第一段(P3l1)中。通过分析该区煤层特征,对整个黔西煤田范围内煤矿均具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测水组是金竹山矿区的重要含煤地层,形成与泻湖-潮坪环境,煤层含硫低,主要与海水淡化,沉积环境及顶板岩相有关。  相似文献   

6.
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华  彭格林 《煤炭学报》1997,22(4):349-354
湘中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煤种单一,绝大部分为无烟煤,故以往有关其变质作用的研究较煤种多样化的龙潭组煤来说要少得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对研究区测水组煤镜质且反射率的系统测定和收集及煤的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煤级、煤变质分区、煤变质带展布、煤变质梯度、煤化学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煤盆地周缘印支-燕山运动期岩体的产热储热条件及埋深对煤变质程度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及与煤共生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7.
冷水江矿区测水组含煤段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石学,古生物学,煤岩学,地球化学的研究,对冷水江矿区则水组合煤段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论述,表明该区为障壁岛-泻湖-潮坪-潮道沉积,运用成因地层分析方法,将含煤段划分为三个成因不同的生长层序,它们分别代表填积-进积-退积过程,同时还详细阐述了各生长层的沉积环境的演化,海水进退的情况,水介质古盐度的变化及聚煤规律最后总结出矿区测水组的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湘中涟源地区煤系多期次、多层次区域性顺层滑动断层、构造控煤特征及其成因机制,采用现代地质学和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野外地质剖面、勘探线剖面及岩石力学参数等资料,提出了有利的含煤地段。结果表明:在各矿区表现为缺失性滑覆断裂,大部分地段沿测水组煤层顶段滑动,有时斜切地层,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倾角在地表浅处较陡,向深部变缓;由于顺层滑动断层多发育在煤层的顶部,对煤层赋存有利,使煤层埋藏变浅,在老矿区外围有利于找煤;构造演化背景、多层次滑脱层的控制作用、煤系上覆和下伏岩性组合差异性及深部构造及基底属性对浅部构造的控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涟源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东齐河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分布、煤的成因、煤岩类型等煤炭地质特征分析,确定了该区煤系地层的分布范围、面积、煤层埋深、煤类和资源量,对该区煤炭资源远景进行预测,提出了该矿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对黄河北岸煤层埋深较浅的地段、以及潘店和洪流附近勘查空白区深部找煤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湘中毛易矿区外围发育了推覆构造金盘仑断层(F1),通过对金盘仑断层(F1)上覆系统、滑脱带、下伏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F1浅部变形强烈深部变形较弱,为煤系的赋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下盘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下统测水组,呈向斜构造产出,为构造下的赋煤远景区,具有很好的找煤前景。  相似文献   

11.
煤炭作为一次能源的一种,勘查技术尤为重要。以聚乎更矿区为研究对象,对青海省侏罗系陆相成煤环境进行典型矿床研究,从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煤层和煤质特征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了聚煤规律及构造控煤样式,进行了找矿远景分析,为煤炭资源勘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及指导。  相似文献   

12.
冷水江矿区测水组含煤段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对冷水江矿区测水组含煤段的沉积环境分析,提高该段为障壁岛-泻湖体系的沉积、垂向上表现为海退序列-海进序列。聚煤作用受到沉积环境的重大影响。主要煤层含硫低与该区泻湖及表层海水淡化有关。图3,表1,参4。  相似文献   

13.
目前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井工转露天复采全面展开。为了减少汝箕沟矿区太西无烟煤资源的浪费,提高珍贵煤炭资源回收率。探讨了汝箕沟矿区七层煤采用端帮采煤机回收煤炭资源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探索了端帮采煤机开采七层煤的新工艺、新方案,可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湘中邵阳凹陷煤系气成藏基础及其共生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收集整理邵阳凹陷煤系矿产勘查与评价资料及样品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将研究区煤系地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查明了测水组煤层-煤系页岩-煤系砂岩的展布特征,分析了研究区测水组煤系气成藏的可能性,总结了测水组地层垂向发育的岩相组合特征及其对应的煤系气组合模式,通过典型钻孔分析,确定了煤系气发育的有利层段及其气藏类型。结果显示,研究区测水组主要发育以泥页岩为主的岩相组合和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主的煤系气藏,泥页岩对邵阳凹陷煤系气成藏起关键作用;但在聚煤中心附近的局部区域内,煤储层是煤系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煤炭资源主要赋存于下石炭统测水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其次为下二叠统梁山煤系、上三叠统紫家冲组、下侏罗统唐垅组。根据煤炭资源赋存特征,可划分6大煤田。截至2007年,湖南省保有煤炭资源量为31549亿t,全省生产、在建井可利用的保有资源量大约可开采17年,总体查明程度较低。通过对湖南省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掌握了煤炭资源赋存状况及赋存特点,理清了资源赋存规律,提出进一步找煤方向,以期使湖南省煤炭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豫东地区晚古生界聚煤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以往取得的地质、构造资料的研究分析,探讨了河南豫东地区晚古生界赋煤地层的聚煤规律,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预测,为下一步寻找煤炭资源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卫星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查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煤田地质填图、地质构造分析及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根据目前国内外卫星遥感技术研究成果,结合四川汉源地区卫星遥感影像解译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对研究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含煤性及赋煤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最终圈定了3个含煤远景区:河西含煤远景区、清溪含煤远景区及三交-冷碛含煤远景区,为该区进一步开展煤炭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8.
根据钻孔和煤矿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岩煤组合特征,结合煤质特征及物性特征,对涟邵煤田测水煤系主要可采煤层进行对比。涟邵煤田3、5号可采煤层位于测水组下段,两煤层之间发育一层层位稳定、厚约11m的1号石英砂岩,该层砂岩为3煤层底板、5煤层顶板,全区发育;5煤底板发育B层菱铁矿结核。1号石英砂岩和B层菱铁矿结核均为含煤段主要标志层,对比可靠。  相似文献   

19.
冷水江矿区测水组含煤段成因地层分析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冷水江矿区测水组含煤段为研究对象,利用成因地层分析方法,将其划分为三个生长层序,它们分别代表障壁岛-泻湖-潮坪体系的填积-进积-退积过程,讨论了它们的沉积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最后总结出聚煤规律和聚煤模式。  相似文献   

20.
淮南煤及其燃烧产物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中  孔维辉 《矿业快报》2007,23(11):26-28
对淮南矿区主采煤层样品,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燃烧试验,并对其燃烧产物进行了相关分析。煤及煤灰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及X衍射矿物组分分析。为淮南矿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矿区环境的有效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