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工带农、以工建镇”的江苏省小城镇是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代表模式之一。在统筹城乡、产业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导向下,探寻小城镇发展转型路径成为新时期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产镇要素驱动视角,回顾了江苏省小城镇40年的发展历程,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社会网络、制度变迁”四方面探究产镇要素演化机理。在此基础上,聚焦从“拼合”到“融合”的演化路径,针对小城镇产镇要素失调的现实因境,提出构建“产、镇、人、文”四位一体的产镇融合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体系,以期为我国小城镇发展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2)
产镇融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手段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城镇发展以城镇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为主,缺乏整体层面对产镇融合的深入研究,如何编制产镇融合规划成为发达地区小城镇研究中急需完善的课题。文章以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产镇融合规划为例,在界定产镇融合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测度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及人居环境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城镇发展历程剖析现状问题,构建产镇融合规划编制技术框架,明确城镇发展路径及优化策略,以期探索新时期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为发达地区城镇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产镇不融合严重制约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完善性,是特色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既有产镇融合研究缺乏产镇内在联系的深入探讨,而未能提供指导实践建设的产业与空间抓手的弊端,从影响要素视角,结合小城镇发展理论与实践,构建特色小城镇产镇融合框架,明确产镇融合内涵、影响要素、关联作用机制,并以丁蜀特色小城镇为实证进行具体阐述,以期丰富理论研究与建设经验。研究表明:特色小城镇产镇融合具备以镇促产、以产兴镇、产镇互促的核心内涵,以企业、科技、文化、生态、服务为影响要素,通过以镇促产的要素挖潜,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通过以产兴镇的要素组合,形成促产促生的特色小城镇空间组织等实施路径,从而构建产镇互促,推动产镇人文共兴,实现特色小城镇产镇融合。  相似文献   

4.
刘宇琴  洪世键 《城市建筑》2022,(19):72-75+91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产生了许多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问题,国内学者在此背景下开始对城市开发区、产业新城、产业园区进行产城融合研究,但目前相关研究中缺乏以县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山区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政单元,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困境,更不能忽视产城融合。本研究以三明市将乐县为实证案例,深刻地分析山区县面临的产业同质化、人口劳动力资源不足、产业用地零散低效困境,并探索相应产—人—城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其他山区县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正在我国蓬勃兴起,带动了众多小城镇向乡村旅游型小城镇的快速转型。这些乡村旅游型小城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和障碍。文章以永嘉县大若岩镇为案例,指出乡村旅游型小城镇应通过产城融合、空间整合和镇区功能强化等措施,构建镇域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景城一体的空间发展总体框架,并促进乡村旅游型小城镇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南城镇是中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缩影,产业和城镇的发展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生态桎梏,亟需探索产镇融合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本文基于生态文明视域,在理论上讨论了产镇融合发展的生态内涵。结合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案例研究,从四个阶段分析了苏南城镇"产城"发展和要素变化的历程。在深入剖析苏南城镇产城发展的问题及根源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产镇融合的发展框架,并从"以生态产业聚合为经济驱动、以多元城镇功能整合为人居特色、以社会生态融合提升民生质量、以环境生态复合为发展基础"四个方面提出了苏南城镇产镇融合发展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和新国际劳动分工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珠三角地区传统专业镇和传统产业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以环境为代价的分散式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基于此,文章在探讨产城融合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特点的基础上,以广东省广州市新塘镇为例。对产城融合视角下传统产业专业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珠三角及其他地区传统专业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6,(7)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是规划界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昆山市巴城镇为例,依据巴城镇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优势,提出了强化生态与文化本底、优化城镇化发展路径、构建多主体融合发展格局以及塑造城乡特色空间的特色发展路径,力图将巴城镇打造成品质湖滨城、生态宜居地、特色产业镇和休闲度假地,推动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5,(Z1)
面对即将入驻的大型产业基地,大城市周边小城镇既需要抓住产业机遇,又需要探索"产城融合"的有效路径,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成都市石板滩镇总体规划为例,在轨道交通大型产业制造基地入驻该镇的背景下,探索了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产城融合"规划方法,指出小城镇应采用复合型的"产城融合"规划策略,在大城市区域层面注重产业互补与交通融合,在小城镇本地层面注重空间结构上的城镇功能融合,可为相关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永华 《规划师》2015,(1):10-13,30
面对即将入驻的大型产业基地,大城市周边小城镇既需要抓住产业机遇,又需要探索"产城融合"的有效路径,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成都市石板滩镇总体规划为例,在轨道交通大型产业制造基地入驻该镇的背景下,探索了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产城融合"规划方法,指出小城镇应采用复合型的"产城融合"规划策略,在大城市区域层面注重产业互补与交通融合,在小城镇本地层面注重空间结构上的城镇功能融合,可为相关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建设与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城市出现产城分离、职住不平衡等问题。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一城两镇"为例,梳理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空间布局优化方案,探索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期望对大城市周边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 推进阶段,产业经济和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 带来了城镇空间的持续拓展和城镇人口规模 的不断增长;在新的形势下,“产城融合”成 为了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战略 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解析“产城融合”的内 涵,然后结合西宁市“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 案例,探讨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新型城镇 化及产业社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小城镇,大战略",作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由于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特色化发展,以至于呈现出千镇一面的现象,为了避免小城镇在快速发展中的个性衰落、面貌趋同,挖掘小城镇独有的地域特色、乡土文化愈发重要。本文以安徽三河古镇为例,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分析,探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品牌形象塑造的路径研究,以期对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风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小城镇面广量大,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纽带,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小城镇经历了从农业镇向工业镇,继而向城市镇发展的过程,然而在"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下,缺乏财政和社会管理能力,因此国家针对建制镇提出"镇级市"的政策,以简政和放权的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推进小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大作用。文章选取西北地区"镇级市"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西北地区的特殊性,通过空间管控、产业转型、公共服务完善和社会治理创新等措施,建构从"镇"到"市"的转变路径,发挥小城镇在空间、社会与经济层面实现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并以富平县庄里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实践为案例,探讨西北地区"镇级市"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凯文·林奇开创的城市空间意象分析体系应用广泛,但乡镇层面的空间意象研究尚需拓展。本文采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以烟台市7个镇为例,采集了105份认知地图,尝试探析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研究表明:(1)小城镇空间的认知构成要素以道路和地标为主,区域、边界、节点不显著,道路、地标的频次差异与路网密度、地标功能相关;(2)城镇居民认知范围在村庄—镇区—镇域内混合,且受到镇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3)认知类型中"以路径为主导的序列型感知"的比例高,同时低等级认知类型占比更高;(4)居民认知"正向"以南北向为主,与方格路网和主街朝向有关。集体认知的分析显示,开发项目、新区建设等对小城镇居民的空间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并归纳得到小城镇空间意象的三种类型:镇村融合型、镇村独立型和飞地开发型。希冀本文对小城镇空间意象的阐释,能为我国的小城镇风貌建设、空间规划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回顾苏南城镇发展,总结"产镇"要素经历了"产镇无序——产镇分离——产镇磨合——产镇融合"四个发展阶段,深入剖析当前多数城镇面临的"产镇"要素失调困境。建构产镇融合的理论框架,提出"产业发展、城镇空间、人居生活"三者构成了产镇融合的核心要素,确立"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城镇空间为载体,以人居生活为核心"的产镇融合发展内涵及模式,并以昆山市千灯镇产镇融合实践为例,开展产镇融合策略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进入全面复苏阶段。因此工作重心转向文化活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阶段。本文通过借鉴国家特色小镇发展中的特点及经验,运用对比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为前提,探索历史文化村镇在突出特色产业、强化文化创新、整合全域资源、优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转型发展路径,为我国历史文化村镇创新发展提供思路,使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8.
陈腾 《小城镇建设》2013,(9):38-42,46
“三化同步、三生融合”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化同步”是手段.“三生融合”是目标。小城镇作为“三化同步”的重要节点.更是“三生融合”的重要融合点。实现福建广大内陆山区的“绿色崛起”,作为对“蓝色崛起”的重要补充,是福建由海洋向内陆实现全域崛起的重要手段与必经路径。其中。山地小城镇是关键环节.文章明确了“三化同步、三生融合”理念下福建山地小城镇发展模式选择。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阳镇总体规划为例.探讨“三化同步、三生融合”理念下的规划要求和规划对策.以期为山地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陈前虎  潘兵  司梦祺 《城市规划》2019,43(10):22-28
小城镇作为城乡交互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十四五"期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将大力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重组配置,小城镇也将面临能否由"区域分异"走向"区域分工"的战略抉择。以浙江省为例,在剖析当前省域小城镇社会空间极化、职能类型分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对浙江省小城镇区域专业化分工所产生的影响,并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视角提出针对性的战略指引与政策供给,为"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小城镇的特色协同发展提供路径思考,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镇村联动,就是把乡镇所辖范围的城镇和村庄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统筹规划,实现以镇带村,镇村融合,联动发展。在北京市两线三区、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宏观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在实施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导致小城镇的镇区与村庄发展不均衡。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小城镇现有的规划实施模式进行研究,从政府、规划师、企业、村民多种角度分析镇村联动的现存问题及迁并型村庄发展缓慢的原因。研究目的是优化小城镇的实施路径和提高小城镇规划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