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岭西 《西部皮革》2010,32(12):51-54
中国鞋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本刊今年3月(第6期)刊登了《鞋履形制及鞋靴史探源》一文中的"原始社会之鞋形"、"黄帝时代的鞋履"及"女佣脚下的鞋靴"等部分内容,而仅此小文实不能反映中国鞋史博大精深于万一,后经与作者之约,现将分期对我国鞋履形制及鞋靴发展史逐一给予详尽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周祥 《西部皮革》2007,29(9):54-58
旧时青楼女子为了美化与包装自己,在着装与鞋履上巧下功夫,她们所穿的各种弓鞋、拖鞋等各种鞋靴,无不将鞋之精美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开创了一个历史时期服饰美之先河。许多新款式鞋履,以用料、制做和花样上的巧绣精工而成为鞋履中的一支独特奇葩。[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鞋靴设计必须具有现代审美思想,这是鞋履艺术在市场中赖以生存的根基。蒙古族作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其文化的精神内涵对现代鞋靴设计具有借鉴作用。本文以蒙古族为例,从少数民族传统创作思想、创作原则,及民族传统艺术对现代鞋靴设计的指导作用四个方面探讨了蒙古靴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比古今鞋履艺术在图案、形制、色彩及审美情趣的不同之处,分析少数民族鞋履艺术在现代鞋靴设计中的应用,使现代设计与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鞋履艺术的现代化生存方式及现代鞋靴设计的创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城市化、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少数民族传统鞋履面临冲击。充分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鞋履艺术是将民族鞋靴设计的传统文化与流行风格完美融合的关键,并为现代鞋靴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整理多种类型中国少数民族鞋履,从民族化特征发展要素及审美角度着手,重点探讨鞋履艺术的民族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封建时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所穿的鞋式成为现今不少人所感兴趣的话题。在古代统治阶层看来,上至帝王下至小吏的脚下之物无不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那么,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官靴又经历过哪些演进呢?】中国古代官员鞋履的演进,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后,创立了衣、冠、履各种服制,但对官员所穿的鞋履尚没有严格的规定。直到汉代,社会繁荣昌盛促进了鞋履制作的发展,服饰与鞋履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蒙古、藏、维吾尔3个民族传统鞋履的梳理考证,重点研究了其制作技艺。发现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传统鞋履以靴为主,以皮靴起源,同时布靴也是重要品类。其制作技艺以靴帮和靴筒之嵌条连接,皮底打钉和布底纳千层组合鞋底,以及靴帮和靴底的手工缝线结合为主要特征。民族传统鞋履技艺的研究,既是非遗保护之需要,也可为现代鞋履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蒙古、藏、维吾尔3个民族传统鞋履的梳理考证,重点研究了其制作技艺。发现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传统鞋履以靴为主,以皮靴起源,同时布靴也是重要品类。其制作技艺以靴帮和靴筒之嵌条连接,皮底打钉和布底纳千层组合鞋底,以及靴帮和靴底的手工缝线结合为主要特征。民族传统鞋履技艺的研究,既是非遗保护之需要,也可为现代鞋履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蒙古、藏、维吾尔3个民族传统鞋履的梳理考证,重点研究了其制作技艺。发现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传统鞋履以靴为主,以皮靴起源,同时布靴也是重要品类。其制作技艺以靴帮和靴筒之嵌条连接,皮底打钉和布底纳千层组合鞋底,以及靴帮和靴底的手工缝线结合为主要特征。民族传统鞋履技艺的研究,既是非遗保护之需要,也可为现代鞋履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周莹 《丝绸》2012,(10):70-76
采用文献资料搜集法和实地考察法,按照历史进程的先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梳理了鞋履雏形、鞋履与礼制、鞋履与时尚、鞋履与变革等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鞋履风尚。伴随着鞋履材料的日趋精细,鞋履制作工艺的巨大进步,中国古代鞋履的发展从早期注重功能性为前提的裹脚物,到被纳入"礼治"范畴,到兼容并蓄的多元化式样,再到守旧与变革的斗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通过中国古代鞋履风尚变迁史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和真实地了解当时人们的鞋履生活,有助于人们从时尚文化的角度审视古代鞋履艺术的审美及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目的在于探究我国鞋靴上的边缘装饰。文章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文物(MFB009924)唐代黄地菱格刺绣锦软靴为基础。通过与同类出土鞋靴的对比分析,探究我国魏晋至唐这一时期这类软靴上的边缘装饰的种类、工艺及作用。其次以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的少数民族鞋履探讨如今的鞋履对这种类型边饰的传承情况。  相似文献   

11.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因此,它特别创立了衣、冠、履的各种服制,而这种服饰制度一直影响到汉代。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强大的时期,物质生活的丰富,促进了鞋履物质与文化的进步。汉孝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汉朝重新制定了鞋履和朝朝制度,从而使冠冕、鞋履各有等序。譬如,在鞋履的穿着方面就有着严格的规定:祭服穿舄,朝服穿履,燕服穿屦,出门行路则穿屐。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规定,如:妇女出嫁必须穿木屐,达官富户则需要在木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  相似文献   

12.
周祥 《四川皮革》2012,(21):52-54
古代帝王后宫因环境和地位的特殊,因鞋履而派生出的逸闻趣事不胜枚举,其充满勾心斗角、争宠夺爱的玄机更是神秘莫测。从西汉的宠男董贤失势后遭人唾骂而赤足出皇宫,到唐玄宗的梅妃床前遗舄遭摧残,乃至辽国道宗皇帝凤靴罗袜的萧皇后遭人暗算,凡此逸闻趣事均折射出了鞋履主人的无奈与宿命。  相似文献   

13.
从民族化特征发展要素及审美角度探讨鞋履艺术的民族化特征:不同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情趣。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又受原始宗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城市化、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少数民族传统鞋履面临冲击。民族鞋靴设计应在挖掘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给予创新,为根除鞋靴设计的模仿现象提供依据,提高我国鞋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鞋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实用艺术样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美学品格.在这种艺术性与实用性、内涵与外延、虚与实的交替之中,鞋靴美学品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代表的艺术类型、美学观念都各有特色.基于这种纷繁的艺术特色,本文将从鞋靴艺术美学入手,以其审美特征、表现特征、形式特征为切入点,综合分析鞋靴艺术的装饰、色彩等元素,进而全面审视中国古代鞋履艺术的美学品格,以期在现代鞋靴设计中予以借鉴和运用.  相似文献   

15.
《西部皮革》2001,23(6):57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人民已在着尸非、屦或履了,当时男女鞋饰没有明显的差别。到殷商时,初步建立了礼制,已有各种鞋履,可说皮、绵、布、草俱全。据《实录》中说:“夏商舄履皆以皮为之。”从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的3000年前的长筒皮靴,就是很好的证明。其靴长12.7厘米,宽9.4厘米。由靴面、靴底、靴腰三部分,以细皮条缝制而成。自靴底毛靴腰最上部约19.5厘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人体足部压力,提升足部舒适度,并为鞋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从足部压力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评测方法及相关应用三方面进行文献回顾。首先分析足部形态、运动状态、健康状况等人体自身因素,以及鞋履特征、负重等外部因素对足部压力舒适性的影响;其次归纳国内外学者针对人体足部压力舒适性的客观及主观评测方法。另外,阐述了足部压力舒适性研究在鞋履优化及功能鞋靴设计、足部康复及矫形、体能训练等领域的应用,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动我国鞋靴设计的发展,设计者们应不断引入新的技术,融合民族传统文化,进而制造出符合新时代审美且实用价值高的鞋靴产品。中国传统文化工艺在鞋靴设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本文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的内涵,从历史维度出发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工艺在历代鞋履设计中的应用,并从形式构成的应用、文化理念的应用、操作技术的应用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工艺在鞋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从舄履到粉底皂靴从西周开始形成服饰制度后,官场服饰已冠上了"昭明分,辨等威"的官贵民贱内涵,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官职穿不同的官服鞋履。《左传·桓公二年》记载:"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衮,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形的礼服。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黻,古代绣有黑白相间斧形花纹的礼服。珽,古代帝王所佩戴的玉笏。  相似文献   

19.
正【苏轼有云:"操以病亡,子孙满前而咦嘤涕泣,留连妾妇,分香卖履,区别衣物,平生奸伪,死见真性。世以成败论英雄,故操得在英雄之列。"在中国鞋履文化的历史脉络上,三国时期是浓墨重彩的一章。论鞋履穿着制度,三国承接秦汉之风,鞋履等级制度越发完善;论鞋履制作技艺,三国夯实了中国鞋履制作技艺发展的基础;论鞋履文化,三国本身独特的文化底蕴,为后世构建了一座有关鞋履典故的宝库。】  相似文献   

20.
正【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既有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亦有痴男情女的爱情,还有各色人等的鞋履。诸如麻鞋、小朝靴、棠木屐、沙棠屐、红睡鞋、鹿皮小靴、厚底镶鞋、厚底大红鞋、蝴蝶落花鞋、贴花双梁鞋、掐金挖云红香羊皮靴、虎头盘云五彩小战靴、撒鞋等。作者通过对诸多清代鞋履的描写,更是给这部古典名著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