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安语 《海洋石油》2020,40(1):6-11
为了明确埕岛地区上古生界的勘探方向,应用油气成藏综合分析技术,利用地震和井眼等资料,研究了其构造特征、地层残留和储层发育,探讨了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受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上古生界呈"纺锤型"分布,断层和地层匹配形成构造和构造-地层圈闭,沙南油源沿断层和不整合面形成的运移网络运至潜山圈闭成藏。油源和运移条件是成藏的首要条件,盖层条件控制成藏的具体层位,圈闭和保存条件是成藏的  相似文献   

2.
受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的控制,断陷盆地在纵向上会发育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压力系统的成藏条件、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明确该类盆地的压力分布与油气成藏特征,对沾化凹陷孤南洼陷进行剖析。根据实测及测井计算数据可知,孤南洼陷埋深3 000 m之上(Es2及其以上地层)古近系的压力系数主要为1.0~1.2,为常压系统;3 000 m之下(Es3以下地层)压力系数大于1.2,为高压系统。根据地层压力及油气分布,将研究区古近系划分为源外常压和源内高压2个油气成藏体系,前者位于烃源岩之上,以断块等构造圈闭为主,其油气成藏模式为源外断裂输导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至沙二段及其以上地层,或直接在断块、滚动背斜等圈闭中成藏,或改为横向运移在合适圈闭中成藏,油气主要分布在油源断裂附近;后者位于烃源岩之内,以岩性、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油气成藏模式是源内高压充注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直接向紧邻的砂岩体、构造-岩性圈闭侧向运移成藏,油气在高压区岩性体内聚集成藏,油藏分布受压力及岩性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根据油气成藏基本要素,对埕岛—桩海地区中生界火成岩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油藏分布规律、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生界火成岩油藏为多源供烃,烃源岩为埕北、五号桩及桩东凹陷沙三段的湖相优质烃源岩;火山爆发相和溢流相的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储层发育较好,发育了2类有利储盖组合;以复杂断块圈闭为主,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和保存条件;油藏主要分布在西北区,具有含油层系从南向北由蒙阴组向西洼组过渡的特点;形成了裂缝-岩性、不整合-岩性和断块-岩性3种油气成藏模式,在油气藏模式发育区内的5个断块均为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
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广  夏云清 《岩性油气藏》2012,(6):27-31,37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研究的方法,对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油气向东一段地层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东二段和馆三段2套盖层的合理匹配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砂地比大于20%的区域有利于油气向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聚集,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东一段地层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东一段地层运移,在穿过东二段泥岩盖层且被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封闭的区域内,向砂地比大于20%的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最终在油源断裂附近正向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泌阳凹陷北坡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泌阳凹陷北部斜坡油气分布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油源、鼻状构造、砂体延伸方向及规模、断裂系统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配置关系,将北部斜坡划分为三种成藏模式:汇集式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运聚-北东向断层调整油气运移方向,北西向断层控制聚集成藏模式和斜坡自生自储式成藏模式。分析总结了油气富集规律特征:①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区,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带;②斜坡内带是形成低位扇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指出了核三下段、斜坡内带断层-岩性油藏、非构造主体部位岩性或断层岩性油藏、斜坡边缘浅层不整合油藏等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潜力目标。  相似文献   

6.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安山岩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安山岩油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现了该凹陷新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对安山岩油藏成藏模式及成藏主控因素的认识不清,制约着该区块油气勘探开发的正常进行,多数井存在失利。为进一步研究安山岩油藏成藏规律,从油源、储集条件、储盖组合以及安山岩油藏的成藏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乌兰花凹陷安山岩油藏"源内-相控复合岩性油藏"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着火成岩成藏的物质基础,溢流相的展布控制着有效储层的发育程度,断层的发育程度控制着安山岩展布以及油气运移。该研究为安山岩油藏的成藏规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类似地区安山岩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丘油田主要含油层系是沙一段和东三段,该区同沉积断层十分发育,属于构造-岩性油藏,但目前成藏规律认识尚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地球物理、测井、地质及试油生产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得到油气成藏规律。结果表明,同沉积断层既可以提供油气运移通道,又可以控制砂体沉积;断距直达地表的大断层,存在多期断层活化,附近的油藏多有油气散失;构造转换带附近的成藏规律是反向正断层的下降盘,且油气运移阻力小、路程短,更容易成藏;地堑构造带断层密集部位砂体发育,油气供给充足,容易成藏;贴着断层面的定向井更容易钻遇高产油层,远离断层的井勘探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8.
刘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6):40-43,48,145,146
在对榆树林东部地区扶杨油层层序地层、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成藏条件、油藏类型、成藏模式和油水分布规律。充足的油源、良好的砂体、丰富的圈闭、良好的输导体系和稳定的区域性盖层为研究区创造了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断层和岩性组合形成的圈闭类型是本区最有利的成藏圈闭;源内垂向运移成藏和源外侧向运移成藏是本区主要的两种成藏模式。考虑了砂体分布、构造特征、油气分布规律、油源方向等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两个有利油气富集区和一个风险区。  相似文献   

9.
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对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油气特征、烃源灶部位、油气运移与成藏特征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物理与化学特征差异显著但有序分布,原油成熟度差异显著但成因相近。油-油、油-岩成熟度对比显示英买力地区原油与研究区埋深相近的泥灰岩没有可比性,哈拉哈塘地区深部奥陶系原油与埋深6 500~7 500 m的烃源岩成熟度相当,指示烃源灶为相邻凹陷。油气运移与成藏具有:1准差异聚集特征,从斜坡低部位至高部位,油气相态从轻质油—中质油—稠油呈规律性分布;2断层控制油气运移与聚集,油气主要聚集在断层附近,烃类流体性质、储层质量显著受控于断层,高气/油比油气主要出现在断层泄压区;3风化壳显著控制油气聚集与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准层状风化壳上、下的岩溶储层内,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4油气成藏模式为异地源-断控运移-准差异聚集-风化壳储油-多期叠加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勤功 《石油学报》2006,27(6):19-23
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结果表明,砂岩透镜体油藏多数为它源性多期幕式成藏,其成藏机理可概括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油气通过隐蔽输导体系由源岩向砂体运聚,砂体中地层水与早期充注的油气又通过隐蔽输导体系向外排出,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中,形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洼陷带岩性圈闭是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