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注岭南建筑创作中的"现代性"根源。分别从西方建筑思想的现代性内容、岭南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及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历程等方面,分析、思考了岭南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性的主动追求和地域特性的着意表达,是当代建筑文化及其地域建筑创作的发展走向。研究从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层次解构建筑文化系统,探讨文化系统整体观下的地域建筑创作及其“原型—现行”表达模式。研究认为文化层次分析是符合文化系统原理并能具体指导地域建筑创作的有效方法。基于文化层次分析的地域建筑“原型—现行”表达是一个广义理性的建筑创作思想,并以厦门大学嘉庚楼群具体建筑创作实践予以例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宏观视野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建筑创作的独特背景对探索建筑的现代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以微观的视角具体分析20世纪50~80年代一些具有现代性的建筑现象和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建筑创作流派及思想日益膨胀的今天,如何在建筑创作中体现地方特色,在建筑中加以文化的表达,这是本文极力探讨的。文章先阐明了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与文化表达,以及两者的关系,再以长沙市居住小区建筑为例探究建筑风格上的文化内涵,举星语林·汀湘十里的案例进行评论。最后提出了长沙建筑发展的影响因子,展望长沙市居住小区建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亚历山大提出的“建筑模式语言”,提出“地域性建筑的模式语言”的概念,探讨了模式语言与地域性建筑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地域性建筑创作中运用“地域性建筑模式语言”将有利于本土建筑创作的发展与保护,并提取了云南的传统民居的相关模式语言,应用于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总体布局、空间效果、建筑单体、构造细节的营造中,促使地域性建筑现代化的价值重构,并且实现“地方性”与“现代性”的高效结合。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现实存在的“无生命的建筑”问题进行反思。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忽略了建筑的本质,接着从建筑伦理思想的深度分别阐释了中西方建筑伦理的本质——精神层面,再次对建筑伦理功能的现代性进行探索,并举例说明如何创造有生命的建筑以及其对现今建筑创作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建筑伦理功能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中都对我们的建筑观和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峰  唐颖 《山西建筑》2010,36(33):54-55
从建筑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基本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等理论方面入手,通过对建筑人类学方法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和建筑创作方面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阐述了建筑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它在建筑领域内的应用,以期指导建筑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8.
谢略  梅洪元 《华中建筑》2010,28(6):19-21
从现代性角度研究当代俄罗斯建筑创作,分析以全球化为主导的"现代性"渗透到建筑创作的层面所表现出的同质化的趋向。以波罗的海明珠项目为例阐释在现代语境下当代俄罗斯建筑创作在地域性表达、可持续创作以及个性化创作方面的趋同表现。  相似文献   

9.
回归建筑创作本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当下宏观创作视阈为基点,结合黑龙江省博物馆建筑方案创作,从建筑的现代性品质、原真性基点、适度性原则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创作的本原回归。  相似文献   

10.
张向炜  戴路 《新建筑》2010,(6):104-108
建筑创作实践繁荣,建筑理论研究冷寂,在当今的建筑设计市场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对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影响和积极作用是长远而潜移默化的。选取了15位国内建筑理论工作者,总结和提炼他们的理论成果。他们或是第一线的建筑师,或是高等院校的教师,都在建筑理论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更多的人物和成果有待研究,这里只是举出个别人物及其理论活动,以管窥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张帆 《建筑师》2010,(2):77-82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使其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若仔细考察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梁思成仍然对中国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以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本文拟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结合大量的学术访谈,试图将梁思成对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进一步对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初步总结,以填补以往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回顾了2010年建筑教育奖获得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莫天伟教授的教学经历,简要介绍了其主要学术思想、研究领域,特别是他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在建筑教育中倡导的感知生活、强调社会责任和重视实践教学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梁思成先生是最早的敦煌学者之一,更是敦煌建筑研究的开拓者。梁先生还是我长期从事敦煌建筑研究事业的直接促成者。在今天纪念梁先生的时候,我们也不可忘记他为敦煌学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回顾了2010年建筑教育奖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侯幼彬教授的研究经历,对其在中国建筑史学领域的成就、"阐释性"史学的课程教学及学生培养方式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郭楠  冯艳 《城市建筑》2013,(8):196-196
中国古建筑以色彩富丽著称,源于油漆工艺与彩画工艺的底和面的搭配。油漆工艺为古建筑着上简明的彩色外衣,形成大块色彩基调。建筑彩画则是装饰在梁枋等木件表面的美术,小范围内堆叠丰富纹案。  相似文献   

16.
袁忠 《南方建筑》2009,(2):65-67
本文对龙庆忠先生的建筑研究进行全面的学理概括,追寻其古建研究的思想脉络,最后从背景、价值、方法等方面初步探讨龙庆忠古建研究在中国建筑史学上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谋德 《新建筑》2000,(3):45-48
认为《建筑的革命》是有关建筑本体论的重要著作。对建筑是什么、为什么、研究什么、建筑的未来等四个本体论问题作了综合论述 ,并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8.
赖德霖 《建筑师》2012,(4):10-16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1929年)、杨廷宝(1901—1982年)、林徽因(1904—1955年)、梁思成(1901一1972年)、童寯(1900—1983年)、刘敦桢(1897—1968年),以及冯纪忠(1915—2009年)。  相似文献   

19.
张帆 《华中建筑》2009,27(1):53-57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与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他在此时期的探索仍对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该文拟从梁思成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对梁思成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对其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建筑意"的阐释与表达--兼谈孔子研究院环境设计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环宇 《华中建筑》2001,19(2):43-45
该文在中国意境美学基础上,解释了梁思成生生的“建筑意”概念,并对诺伯.舒茨的“场所意境”的提法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孔子研究院环境设计,提出了“建筑意”表达的“三大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