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城市防洪以及雨洪利用工程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城市雨洪处理的措施建议,以期为改善城市防洪管理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严重雨洪问题、现行规划体系中涉及雨洪控制利用相关规划的欠缺和局限,以及在一些城市开展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中遭遇的困难和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并研究、借鉴发达国家雨洪管理规划的相关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迫切要求,提出我国城市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综合性规划的概念,讨论其构成、主要编制内容及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将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纳入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并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开展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设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修复城市水生态、实现雨洪利用和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和水生态方面对淄博市展开调研与分析,切实把握海绵城市的重点建设方向,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编制思路与规划策略,推动淄博市海绵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4)
建设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修复城市水生态、实现雨洪利用和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和水生态方面对淄博市展开调研与分析,切实把握海绵城市的重点建设方向,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编制思路与规划策略,推动淄博市海绵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洪基础设施规划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浙江城市在暴雨季节暴露出的城市水安全问题,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现状和雨洪管理的发展与演进;然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探究了城市雨洪设施多尺度的层次嵌套关系和规划策略;最后,以嘉兴为例介绍了雨洪设施的多尺度空间规划,并提出最大限度争取雨水就地下渗、打造生态海绵体系、发挥各层次雨洪设施的功能、变雨洪为资源、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实践举措供同类城市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川新城水系景观与雨洪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水系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景观在城市雨洪调蓄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应将雨洪管理的概念融入城市设计、市政工程、防洪规划、水系工程、道路交通和绿地景观等各个方面。在河道景观设计中,应将雨水收集、雨洪调蓄、排洪功能、水体净化等与实际工程结合,提出具体落实方案,保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可实施性。通过对北川新县城河道规划及建设的分析,从宏观至微观,从总体到细节阐述了河道景观在城市雨洪管理以及雨水处理中的作用,提出基于生态理念下河道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洪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一方面,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灾害的应对,出台了包括建设韧性城市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及其对城市雨洪灾害甚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但是,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如何贯彻落实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实践方面尚无明确的行政指南或导则。从规划视角,阐述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城市雨洪灾害风险等关键概念的内涵,在借鉴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规划实践体会,基于风险治理的过程、要素、主体、层级、灾种等五维体系,尝试提出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视角的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的基本思路和通用框架。  相似文献   

8.
从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的思路出发,讨论将城市雨洪作为一种水资源加以利用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其在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在规划编制、实施的过程中加强雨洪利用的主要措施,指出将雨洪利用纳入规划中,在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城市区域性雨洪利用规划在我国尚属于新的课题.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深圳市光明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雨洪利用的详细规划,并且制订出一套适合本地、科学合理的城市雨洪利用规划指引及其政策保障措施.对深圳市光明新区雨洪利用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新区雨洪利用目标及控制参数的选择、建设项目雨洪利用审批流程以及雨洪利用的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指引对新区雨洪利用项目可以提供科学指导,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了雨洪利用项目达到规定的目标.深圳市光明新区雨洪利用的实践对国内其他城市开展雨洪利用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角洲城市是一个综合、复杂的人工—自然系统。基于传统工程调控理念下的集中式排洪模式忽略了城市结构与地形条件的制约,在处理三角洲城市雨洪问题时会产生若干问题。该文回顾了2008新奥尔良"Dutch Dialogue"工作坊,提出其核心亮点在于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由雨洪规划为调控手段实现城市结构、地形与排水设施的协同,利用新的城市蓝绿发展网络以及新的雨洪管理分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骨架,为三角洲城市解决雨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刘滨谊  温全平 《中国园林》2003,19(10):66-69,T001
在我国,防洪规划一般都是由水利部门编制,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排洪安全。以石家庄市滹沱河为例,探讨了多学科合作,编制科学合理的生态性的防洪规划,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滨水地带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城市频繁遭遇洪涝灾害,而城市排涝问题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的现状,济南市城市综合排涝规划对排涝的任务、涝灾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洪涝分家、完善防洪排涝沟系、设置蓄滞洪区、优化雨水管道系统、开展竖向规划等排涝规划措施,以期改善城市遇雨易涝的局面,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国元 《山西建筑》2003,29(4):264-265
结合阳泉市实际 ,分析了桃河的地理位置、泄洪特性、投资等方面的特点 ,阐述了桃河的综合治理方案 ,从而说明了城市防洪标准的研究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21世纪的城市防洪减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回顾了 1980年代以后我国洪涝灾害愈演愈烈的情况 ,提出规划师和建筑师可以在城市和新城区选址、保护和利用城市水体、增大城区蓄水容量、规划设计建筑适洪系统等四个方面为 2 1世纪的城市防洪减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林欣 《中外建筑》2010,(6):70-72
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对于湖区整体防洪工程和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在合理引导居民搬迁安置的同时,生产安置也同样至关重要,如何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地实现安全区的全面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尚属于试点阶段。本文通过介绍钱粮湖镇安全区产业规划的具体编制过程,详细阐述了产业规划的意义及构成,探索了如何利用安全区建设的机遇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政,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同时还建设性的提出了几种产业经营运作模式来全面实施产业规划,为全国的蓄滞洪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及经验。  相似文献   

16.
房永华 《城市建筑》2013,(14):154-154
工业区的防洪排水工程规划建设对于工业区的正常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工业区给排水规划建设,做好工业区防洪排水工程建设,是现代工业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关系着工业区的正常运行和生产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了工业区给排水规划建设方案,对现代工业区给排水给工程施工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彦兴 《城市建筑》2014,(14):355-355
本文主要根据工程的具体现实条件和工程任务,结合防洪规划和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拟定了4个堤线布置比较方案,最终确定了本工程的堤线总体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8.
王彬 《中国市政工程》2021,(2):72-75,127
中新生态城旅游区内现有水域均为独立的小水体,不连通且无外排通路,严重影响区域的防汛排涝能力,因此确定合理的水系排涝规划方案是保障区域防洪安全的重点。通过连通小水域形成整体水系、增设外排泵闸等工程措施,建立健全的防汛排涝体系,同时还能增加区域槽蓄容量。利用DHI MIKE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对北部水系排涝工况进行数值模拟,确定河道及各连通节点规模,拟定区域排涝调度模式,提出水系排涝规划的优化方案,增强防汛除涝能力及水资源调度能力,提升区域整体水环境质量,保证旅游区生态建设,符合绿色生态城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海岸总体规划的提出对降低滨海城市灾害损失具有重大作用。路易斯安那州通过总结长期沿海减灾和恢复工作,提出通过制定可持续海岸总体规划降低沿海地区脆弱性,维持沿海工业和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该规划针对灾害的严重程度提出不同应对场景,通过土地开发与工程营建、降低洪水风险和减灾资金分配等措施,促进规划实施。规划中设计的适应性管理、建立动态资源数据库、海岸信息管理系统等减灾工具和方法,对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Located in Wilmington, Delaware, along the shoreline of the Brandywine Creek in the Greater Philadelphia/Delaware River Watershed, this project responds to a specific and critical need for the site as prioritized by multiple stakeholders. The project applie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quantifying increased flood resilience while simultaneously reducing contamination level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To solve joint issues related to increased flood risk concurrent with higher potential for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transported in flood waters from adjacent industrial sites, brownfields, and combined sewer overflows, the research team develops a phased approach to decreasing stormwater runoff and pollutant loads on a 130-acre (52.6 hm2) site along the Brandywine Creek, applying the 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 (L-THIA) model to quantify design impacts and performance of a master plan. Overall, the proposed master plan can reduce stormwater runoff and pollutant loads to level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existing conditions or the current land use plan. Further, this research is unique in that it uses outputs from the L-THIA to compare existing conditions, effects of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plan, and impacts related to the proposed neighborhood-scaled master plan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between each scenari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