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IPLV和COP对冷水机组全年能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ASHRAE90.1-2010对冷水机组的COP和IPLV限定值的要求,提出用IPLV值评估冷水机组全年能耗的局限性,建议在常规项目中冷水机组选型宜注重机组COP的比较,并兼顾机组的IPLV。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我国空调热泵的能效标准,阐述了季节能效比SEER、综合部分负荷值IPLV和热泵热水机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能效(分级)标准发展历程。其中,空调与热泵的能效标准,风冷从单一工况的制冷能效比EER或性能系数COP,发展到SEER和供热季节性能系数HSPF;水冷从单一工况COP,发展到综合部分负荷系数IPLV。提出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IPLV(H)的3级能效划分建议值。同时,指出能效标准的共性与问题,如理论工作还有待加强,评价指标不统一,部分能效标准缺失,能效标准未能及时与产品标准相对应等,并对今后能效标准的研究思路和方向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史敏  何亚峰  钟瑜 《制冷学报》2015,(6):111-118
介绍中美两国冷水机组IPLV评价的现状,从IPLV的构建原理和权重系数的推导方法、试验工况、测试方法、测试允差、插值计算方法等方面对两国冷水机组IPLV评价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我国当前IPLV评价体系已不适应我国建筑业和暖通空调产业现阶段发展水平,该工作对于明确两国标准的差异性、推动我国冷水机组产品性能评价体系的改进与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重点介绍从2002年起至今我国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综合性能系数IPLV的发展趋势,并以此对我国能效标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季节能效比(SEER)和综合部分负荷值(IPLV)是近年来出现的制冷和热泵装置能源效率评价指标。对季节能效比(SEER)和综合部分负荷值(IPLV)的概念进行分析,从温度一小时数以及收益与付出比2个方面分析SEER与IPLV的一致性,计算不同地区、不同温度带下的SEER和IPLV值,得出不同的温度带对SEER和IPLV的影响趋于一致的结论。对这2项标准的一些关键概念所进行的阐述有助于对这2个标准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阐述IPLV在AHRI550/590不同版本中的修订,分析IPLV在GB50189—2005和GB/T18430.1—2007中的定义与区别。明确指出JPLV的用途及适用范围,最后基于IPLV分析多台冷水机组整体性能的优化,即利用建筑空调冷负荷时间频数和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及机组群控策略进行多台冷水机组的性能优化。  相似文献   

7.
冷水机组产品国家标准的修订及IPLV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圣 《制冷学报》2006,27(4):59-62
通过对是否在我国冷水机组产品的国家标准中采用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正反两方观点的分析,得出了肯定性结论。提出应对冷水机组产品的COP和IPLV同时考核,并进一步指出应该采用现行国家节能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公式和参数。  相似文献   

8.
低温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的IPLV(H)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简称低温空气源热泵)标准制定中的制热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H)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以IPLV的评价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热负荷特性,从IPLV(H)计算公式权重系数的确定、部分负荷率测试工况点的选取及制热性能系数COP。的测试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适用于寒冷地区计算空气源热泵的IPLV(H)计算公式:IPLV(H)=0.083×A+0.403×B+0.386×C+0.129×D,并给出了机组在100%、75%、50%和25%负荷率下COPh的测试工况和测试方案,为商用和户用低温热泵(冷水)机组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单元式空调ARI新的部分负荷能效指标——IEER的定义和评价方法,并与原来的IPLV指标对比,举例说明部分负荷测试工况的确定,以及用插值法和负荷因数LF及衰减系数Cd计算部分负荷下的EER,并进一步计算IEER,为我国制冷空调业进行IEER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针对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部分负荷能耗效能的评价参数指标IPLV的标定计算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针对多联式空调系统有别于单台冷水机组运行特性和能效的特性,决定TIPLV的标定计算忽略了室内机作为机组系统的一部分而对系统负荷率及能效变化所构成的影响.提出多联式空调系统IPLV的计算公式理应在综合分析研究机组运行工况、系统开机率、室内机负荷均匀度、部分负荷率及对应负荷率下机组的能效比这些影响因素而综合定义给出.  相似文献   

11.
介绍单元式空调ARI新的部分负荷能效指标--JE职的定义和评价方法,并与原来的IPLV指标对比,举例说明部分负荷测试工况的确定,以及用插值法和负荷因数LF及衰减系数Cd计算部分负荷下的EER,并进一步计算IEER,为我国制冷空调业进行IEER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冷水机组能效标准GB 19577中有关水冷冷水机组能效限值最新修订变化点进行探讨,对其中水冷冷水机组能效限值的修订与行业相关能效标准进行对比,以便了解我国水冷冷水机组的行业水平,并对IPLV的应用进行探讨,为后续冷水机产品标准的修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ARI550/590中IPLV权重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对冷水机组部分负荷运行性能的介绍分析,提出了冷水机房IPLV的概念,并由此提出对冷水机组选型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多联机室内机电子膨胀阀(EEV)内泄漏对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的影响。本文进行了两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组实验时,有一台室内机膨胀阀始终存在内泄漏,最终IPLV为4.53;第二组实验时,关闭的内机膨胀阀没有明显内泄漏,最终IPLV为4.72,比第一组数据提高了4.2%。从实验结果看出,部分负荷下不开机的室内机膨胀阀存在内泄漏,会导致测试的部分负荷制冷量下降,最终导致多联机IPLV降低。因此在进行多联机IPLV测试时需要关注室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内泄漏。  相似文献   

15.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IPLV(C)测试中插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单元式空气调节机标准中水冷式空调机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C)的测试计算方法,对空调机无法准确卸载到75%,50%以及25%负荷能力的情况的插值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提出3种插值方案,并通过试验对比这3种插值方案计算IPLV(C)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膜层的光学薄膜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研究膜层光学薄膜参数测量方法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各种测量方法的理论思想、测量准确度、测量范围。综合比较了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研究了测量不同类型薄膜系统膜层光学薄膜参数的最佳测量方法。最后总结了膜层光学薄膜参数测量方法的发展,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美国IEER标准进行详细介绍。美国标准ANSI/AHRI Standard 340/360—2007给出IEER的定义为:它是用于评价工商用单元式空调机和热泵设备部分负荷能效的单一数值的指标,它的计算是基于被测设备在不同负荷工况下加权的EER。该标准还规定IEER评价指标于2010年1月1日起替代IPLV指标作为对于制冷量≥19kW(65Btu/h)的商业和工业用单元式空调机及热泵设备的评价指标。分析美国标准中商用单元式空调机与热泵设备的评价指标从IPLV改变为IEER的原因。从4个方面比较lEER和JPLV的区别。在新标准的测试条件下,IEER指标可促进生产厂家开发高效压缩机,推动系统换热器匹配和部分负荷下的优化等。这些经验可供我国制定相关标准时借鉴。  相似文献   

18.
贾晶 《制冷技术》2012,(2):41-43,52
指出在任何应用场合或运行工况下,冷水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能预测单台冷水机组的全年能耗,提出二种冷水机组全年能耗评估方案。分析ASHRAE90.1-2010对冷水机组的名义工况性能系数(COP)和IPLV限定值的要求,说明选择高效冷水机组时,宜注重COP比较并兼顾IPLV。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通风方式是改善建筑物室内空气品质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也是国际暖通空调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期专家撰文栏目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李安桂教授介绍了欧洲在非工业建筑物中采用的通风方面的设计观点和设计方法,着重如何降低进风口污染、高效通风的理念以及多元通风技术的应用情况。欧洲在通风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或者设计经验对我国的暖通空调工程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专题研讨栏目中,西安交通大学曹琦分析了IPLV的真实含义、用途及其应用范围,指出用IPLV对冷机在整个空调季节运行的综合性能作出正确评价的方法;同济大学李强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阐明了罗茨泵的特征性能为漏率、零流量压缩比、最大容许压差和噪声。提出了新概念—基础压力的定义:即泵按规定条件工作,在不引入气体的情况下,标准测试罩内趋向稳定的压力。并建议以漏率取代极限压力作为罗茨泵的性能考核指标,使罗茨泵性能的测量方法更接近、更符合实际运行状态。根据实验数据,提出了对零流量压缩比测量装置中的前级管路规定的改进,对最大容许压差测量方法提出了修改以及对噪声的测量方法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