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题特征知识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各类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给社会造成了诸多影响。就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维、主题维、过程维来分析网络群体信息事件的主题特征,并基于其特征采取半自动化方法构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题特征知识库。对人工获取的主题知识采取本体语义方法对其进行分级表示,将组织好的知识存储在知识库中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为以后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的识别、预警和处置提供有效的知识支持。  相似文献   

2.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社会深层次矛盾在高校的集中体现,是学生为了表达某种利益诉求或者宣泄情绪而聚集在一起、不受社会规范制约并对高校产生深刻影响的集体行为。一些高校建立了有效的防控体系,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进行预防与演练,群体性事件一旦爆发,便能妥善处置。但是,也有一些高校心存侥幸,没有建立完善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体系,这就为处置群体性事件留下了隐患,也将对高校治理能力带来严峻的考验。为此,针对加强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体系建设的问题进行探讨,只有事前积极准备预案及演练、事中妥善处置、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一个转型的时期,各种矛盾势必会在一定的环境下激化,各种问题也将会纷繁复杂。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各地也是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了大家一个关心的问题。在此将从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一环来说明如何更好地解决群体性事件,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指出当下群体性事件大规模爆发出于何种原因,旨在为处置提供更加合理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升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场域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焦点,如何构建合理有序的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场域,是一个亟需以系统视角探析的议题。文章对群体性事件中舆论场域相关概念进行拓清,对其当下现状进行阐释,由群际情绪切入,以媒体为依托探寻缘由,旨在理清舆论场域在事件的发酵、蛰伏与爆发阶段的渐进式变异。基于此,提出媒体"晶化"舆论引导,塑造民意报道,重视底层意见领袖等建构策略,由此推进群体性事件舆论场域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愈加呈现出底层特质。与此同时,贯穿于群体性事件酝酿、发生和畸变过程的信息传播,因媒体底层报道的"底层"式困境,而出现信息湮没现象,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演化。以乌坎事件为个案,分析媒体力量下信息遭到湮没的原因,并借鉴乌坎村村民困境突围的媒体利用方式,提出群体性事件中底层群体信息打捞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产生经济型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就解决经济型群体性事件提出了对策,包括引导群体性事件的良性功能,建立健全社会冲突宣泄、化解渠道,做好相关的解释和法律宣传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信息收集网络,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慎用警力等。  相似文献   

7.
基于时空分析的微博演化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量增长的微博信息不利于快速查阅和筛选的问题,在分析微博数据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开发了基于时空分析的微博演化分析系统。该系统侧重于对热点事件所涉及的微博信息的演化分析,在关注热点事件从发生、爆发到最终消亡的同时,更加关注当前热点的微博用户群体的情感分析、关键用户追寻、发布时序分析,并在侧重时间演化过程的同时关注于热点事件的空间地理信息分析。该系统广泛适用于普通微博用户、新闻机构、政府机关等单位。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指出泛滥的网络无政府主义和群体极化效应是其发生的外在原因,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以及公民民主平等意识不断增强而开展的追责与求实活动是其出现的内在机理,制度供给不足与法律的不健全是其本质特性。并提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取信于民,创建诚信政府;畅通公民参与渠道,促进公平正义;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搭建网络对话平台;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建立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预警和处置机制;提高网民素质,加强网络管理。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传统媒体囿于体制的制约其发展进路并未清晰,日趋成为公众参与事件的重要肇因之一。群际情绪作为群体态度中的重要影响要素,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不断扩散流转,并引领事件的基本走向、促动事件的整体进程。通过对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群际情绪在网络背景下的渐进式衍变,结合态度理论的认知、情绪、行为三个阶段,明晰群际情绪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的演变过程,并离析出媒体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对群际情绪的引导干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媒体、基层政府应对群际情绪的规制之道。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非理性心理泛化的特质。新媒体以其去中心化的传播语境和自由开放的话语表达方式引发了群体非理性心理的膨胀。随着非理性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泛化以及事件群体与新媒体日益密切的关联互动,在群体性事件中更需要新媒体引导式的参与。文章以群体性事件中的非理性心理为切入点,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处理方式、自净能力、把关机制以及议程设置等层面,对于新媒体对群体非理性心理的引导路径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试论当前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影响高等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正确把握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特征,客观分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应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措施,对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面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日趋频繁的局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专人负责网络监测、创建网络交流平台、公开发布官方消息、教师参与网络互动等方法积极应对,有效地预防了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转型时期频发的群体性泄愤事件参与主体的底层特性越来越为学界和业界所关注。其在认知偏差、轻信谣言和碎片化重组信息等方面的媒介素养缺失直接影响了在群体性泄愤事件中的失控情绪乃至行为。由此,底层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已成为关涉事件发展进程走向的重要问题。文章的研究出发点在于将媒介素养理论研究置于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考量,立足于当代底层群体在群体性泄愤事件中的媒介素养缺失现状,并对其缺失下的情绪和行为加以分析,以此提出集公众、媒体和政府等各方合力以提升底层媒介素养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并呈现出螺旋上升态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其各种矛盾冲突提档升级,群体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愈演愈烈,不仅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给基层政府的治理提出了严峻考验。以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时代背景,深度挖掘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应然之义,探寻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实然之路,提出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必然之策,为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政府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昌水专学报》2015,(2):69-71
近年来我国风险社会不断深入,诸多问题日益登上群体性事件的舞台,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同时,随着新媒体作为群体性事件中公众抒发情感、态度的重要平台,其话语生态的失当,使得风险社会中的矛盾易趋向极化,从而导致风险的扩大,这不仅会影响群体性事件的解决,也会牵涉到风险的升温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以群体性事件为背景及其发展脉络为主线,分析事件中新媒体话语生态的现状,以及话语生态异化对底层群体心理造成的影响。由此,通过相关机理的剖析,以期为建立新媒体健康话语理念提供指导,从而实现底层群体心理的再造。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是利益矛盾冲突的反映。应当转变"稳定压倒一切"的传统思维模式,进而疏通利益表达渠道、调整社会心理失衡、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既让民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又使得各方利益表达有畅通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冲突,减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是利益矛盾冲突的反映。应当转变"稳定压倒一切"的传统思维模式,进而疏通利益表达渠道、调整社会心理失衡、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既让民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又使得各方利益表达有畅通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冲突,减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应对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日趋复杂,这既有社会环境带来的客观原因,又有高校自身的主观原因。对此,应系统化构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应对机制,在突发事件的潜伏萌芽期、爆发扩散期和衰退平缓期相应地建立舆论防控、宣传应急和善后恢复等机制,以消除危机或降低危机危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人们的利益越来越多元化,由利益冲突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日呈多发趋势。透过大量的群体性事件及其特点,通过理论研究,从政治学视角,深入探讨事发原因,对其性质作出明确判断,提出现阶段有效减少和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网络情势下,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特征更加显现,网络舆情深刻影响着群体性事件冲突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对于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