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2P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互联网上的资源共享,在网络流量中比例最大且多以加密形式出现,但存在带宽消耗大、分享内容缺乏监管等弊端。准确快速识别基于P2P架构的Skype加密流量,对于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优化网络带宽分配、加强安全管控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Skype信令交互和内容传输阶段流量统计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趋势感知协议指纹的Skype加密流量识别算法。通过定义趋势感知加权函数,真实反映了流量特征的变化趋势;利用异常相似度,对Skype加密流量进行实时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确度和实时性均优于经典的协议指纹算法和C4.5等最新的加密流量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2.
恶意代码问题使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随着TLS协议快速普及,恶意代码呈现出流量加密化的趋势,通信内容加密导致检测难度的进一步提高.本文提出一种恶意代码流量伪装框架StealthyFlow,以采用加密流量进行远控通信的公共资源型恶意代码与GAN结合,对恶意流量进行不影响攻击功能的伪装,旨在实现伪装后的对抗流量与良性流量的...  相似文献   

3.
霍跃华  赵法起 《计算机工程》2023,(5):165-172+180
加密技术保护网络通信安全的同时,大量恶意软件也采用加密协议来隐藏其恶意行为。在现有基于机器学习的TLS加密恶意流量检测模型中,存在单模型检测算法对多粒度特征适用性差和混合流量检测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基于Stacking策略和多特征融合的非解密TLS加密恶意流量检测方法。分析加密恶意流量特征多粒度的特点,提取流量的流特征、连接特征和TLS握手特征。对所提取的特征通过特征工程进行规约处理,从而减少计算开销。对规约处理后的3类特征分别建立随机森林、XGBoost和高斯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模型学习隐藏在流量内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使用流指纹融合处理后的多维特征,利用Stacking策略组合3个分类器,构成DMMFC检测模型来识别网络中的TLS加密恶意流量。基于CTU-13公开数据集对构建的模型进行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二分类实验上识别召回率高达99.93%,恶意流量检测的误报率低于0.10%,能够有效检测非解密的TLS加密恶意流量。  相似文献   

4.
陈利  张利  班晓芳  梁杰 《计算机科学》2015,42(1):142-143,174
传统协议分析方法在检测网络加密会话时大都通过端口识别,在加密应用使用非常规端口或者在周知明文端口出现加密流量时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为此,提出基于信息熵的加密会话检测方法.该方法先对数据流按端口进行会话重组,再计算会话数据包字符熵,进而统计出整个会话字符熵,判断熵值是否属于训练模型正态分布置信区间,通过信息分布均匀度来检测加密会话.实验表明,该方法无需特征指纹库,且检测准确率高,并能实现实时检测和处理.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节点状态的P2P流量检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P2P流量检测方法多基于流量特征或深度包检测技术,而新型的P2P应用已逐渐发展为采用随机端口、协议特征模糊化以及HTTP隧道技术,这使得采用目前的流量检测方法识别率较低。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节点状态的P2P流量检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多级检测模块,将节点状态信息存入Hash表中,并映射形成可信列表反馈到检测端,通过活跃因子、增量因子以及连接缓存的定义,可以快速、有效识别端口跳跃及协议加密引发的P2P流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煤矿网络面临由恶意软件所产生的安全传输层协议(TLS)加密恶意流量威胁和检测过程加密流量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煤矿网络TLS加密恶意流量检测方法。分析了TLS加密恶意流量特征多元异构的特点,提取出煤矿网络TLS加密恶意流在传输过程中的连接特征、元数据和TLS加密协议握手特征,利用流指纹方法构造煤矿网络TLS加密流量特征集,并对该特征集中的特征进行标准化、独热编码和规约处理,从而得到一个高效样本集。采用决策树(DT)、K近邻(KNN)、高斯朴素贝叶斯(GNB)、L2逻辑回归(LR)和随机梯度下降(SGD)分类器5个子模型对上述特征集进行检验。为提高检测模型的鲁棒性,结合投票法原理将5个分类器子模型结合,构建了多模型投票(MVC)检测模型:将5个分类器子模型作为投票器,每个分类器子模型单独训练样本集,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投票,得到每个样本的最终预测值。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特征集降低了样本集维度,提高了TLS加密流量检测效率。DT分类器和KNN分类器在数据集上表现最好,达到了99%以上的准确率,但是它们存在过拟合风险;LR分类器和SGD分类器子模型虽然也达到...  相似文献   

7.
恶意代码常常使用一些隐形技术来躲避反病毒软件的检测。然而,采用加密和多态技术的恶意代码已经难以躲避基于特征码和代码仿真技术的检测,而变形技术却呈现出较强的反检测能力。通过对变形技术作深入的分析,详细介绍了变形引擎及其所采用的代码混淆技术,以及当前的变形恶意代码检测技术,并简要分析了变形技术在软件防护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SSL VPN流量常常被一些非法应用利用,来绕过防火墙等安全设施的检测。因此,对SSL VPN加密流量的有效识别对网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Bit级DPI和深度学习的SSL VPN加密流量识别方法,所提方法分为两个步骤:利用Bit级DPI指纹生成技术识别SSL流量,缩小识别范围;再利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改进的CNN网络流量识别模型识别SSL VPN流量。该方法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SSL加密流量指纹识别方法存在的漏识别率较高的问题,同时改进后的深度学习模型能提取网络流量中具有非常显著性的细粒度的特征,从而更加有效地捕捉网络流量中存在的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现有的模型对SSL VPN加密流量的识别效果提高了6%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Internet上广泛部署的SSH单代理匿名通信系统利用其动态端口转发功能,在用户和代理之间构建加密隧道,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封装和转发,隐藏用户所访问站点的真实地址.为了实现对匿名Web访问的监管,现有工作基于流量分析技术提出了多种针对网站主页的指纹攻击方法,但在如何对目标网站建模、如何选择区分度高的流量特征以提高攻击准确率等问题上仍需进一步的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SSH匿名流量的特征,提出一种新型的网站指纹攻击方法.该方法基于上下行流量的不同特性,分别抽取不同的区分度高的特征形成上下行指纹,并采取相应的匹配算法进行指纹比对.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访问关联Web页面的行为模式,对所监管的目标网站建立隐马尔科夫模型,将目前只针对网站主页的识别扩展到了多级页面.通过使用公开数据集和在Internet环境中部署实验进行验证,该攻击方法获得了96.8%的准确率,可以有效地识别被监管者所访问的网站.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恶意代码检测方法严重依赖人工提取特征和无法提取恶意代码深层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Bi-LSTM)模型和自注意力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采用Bi-LSTM自动学习恶意代码样本字节流序列,输出各时间步的隐状态;利用自注意力机制计算各时间步隐状态的线性加权和作为序列的深层特征;通过全连接神经网络层和Softmax层输出深层特征的预测概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相较于次优结果,准确率提高了12.32%,误报率降低了66.42%。  相似文献   

11.
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存在深层次特征提取能力偏弱、模型相对复杂、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代码复用现象在同一类恶意样本中大量存在,而代码复用会导致代码的视觉特征相似,这种相似性可以被用来进行恶意代码检测。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图像视觉特征和AlexNet神经网络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待检测的代码转化为多通道图像,然后利用AlexNet神经网络提取其彩色纹理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从而检测出可能的恶意代码;同时通过综合运用多通道图像特征提取、局部响应归一化(LRN)等技术,在有效降低模型复杂度的基础上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利用均衡处理后的Malimg数据集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97.8%;相较于VGGNet方法在准确率上提升了1.8%,在检测效率上提升了60.2%。实验结果表明,多通道图像彩色纹理特征能较好地反映恶意代码的类别信息,AlexNet神经网络相对简单的结构能有效地提升检测效率,而局部响应归一化能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与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前恶意代码出现频繁且抗识别性加强,现有基于签名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无法识别未知与隐藏的恶意代码。提出一种结合动态行为和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搭建自动化分析Cuckoo沙箱记录恶意代码的行为信息和网络流量,结合Cuckoo沙箱与改进DynamoRIO系统作为虚拟环境,提取并融合恶意代码样本API调用序列及网络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双向门循环单元(BGRU)建立恶意代码检测模型,并在含有12 170个恶意代码样本和5 983个良性应用程序样本的数据集上对模型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全面获得恶意代码的行为信息,其所用BGRU模型的检测效果较LSTM、BLSTM等模型更好,精确率和F1值分别达到97.84%和98.07%,训练速度为BLSTM模型的1.26倍。  相似文献   

13.
在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分类时,由于传统的灰度编码方法将特征转换为图像的过程中,会产生特征分裂和精度损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恶意代码的检测性能.同时,传统的恶意代码检测和分类的数据集中只使用了单一的恶意样本,并没有考虑到良性样本.因此,文中采用了一个包含良性样本和恶意样本的数据集,同时提出了一种双字节特征编码方法.首先将待...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在检测JavaScript恶意代码时,存在提取特征过程复杂、计算量大、代码被恶意混淆导致难以检测的问题,不利于当前JavaScript恶意代码检测准确性和实时性的要求.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时神经网络(BiLSTM)的JavaScript恶意代码检测方法.首先,将得到的样本数据经过代码反混淆,数据分词,代码向量化后得到适应于神经网络输入的标准化数据.其次,利用BiLSTM算法对向量化数据进行训练,学习JavaScript恶意代码的抽象特征.最后,利用学习到的特征对代码进行分类.将本文方法与深度学习方法和主流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较低的误报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加密流量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恶意软件也利用加密流量来传输恶意信息,由于其传输内容不可见,传统的基于深度包分析的检测方法带来精度下降和实时性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恶意加密流量和正常流量的会话和协议,提出了一种结合多特征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方法,该方法提取了加密流量会话的包长与时间马尔科夫链、包长与时间分布及包长与时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快速增加的恶意代码数量中大部分是由原有家族中通过变异产生,所以对恶意代码家族进行检测分类显得尤为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CNN-BiLSTM网络的恶意代码家族检测方法,将恶意代码家族可执行文件直接转换为灰度图像,利用CNN-BiLSTM网络模型对图像数据集进行检测分类。此方法在避免计算机受到恶意代码伤害的同时全面高效地提取特征,结合CNN和BiLSTM的优点从局部和全局两个方面学习恶意代码家族的特征并实现分类。实验对4个恶意代码家族的4 418个样本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该模型相对于传统机器学习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吴森焱  罗熹  王伟平  覃岩 《软件学报》2021,32(9):2916-2934
随着Web应用的日益广泛,Web浏览过程中,恶意网页对用户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恶意URL是指其所对应的网页中含有对用户造成危害的恶意代码,会利用浏览器或插件存在的漏洞攻击用户,导致浏览器自动下载恶意软件.基于对大量存活恶意URL特征的统计分析,并重点结合了恶意URL的重定向跳转、客户端环境探测等逃避检测特征,从页面内容、JavaScript函数参数和Web会话流程这3个方面设计了25个特征,提出了基于多特征融合和机器学习的恶意URL检测方法——HADMW.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了96.2%的精确率和94.6%的召回率,能够有效地检测恶意URL.与开源项目以及安全软件的检测结果相比,HADMW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Android现有的恶意代码检测机制主要是针对bytecode层代码,这意味着嵌入Native层的恶意代码不能被检测,最新研究表明86%的热门Android应用都包含Native层代码。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Native层的Android恶意代码检测机制,将smali代码和so文件转换为汇编代码,生成控制流图并对其进行优化,通过子图同构方法与恶意软件库进行对比,计算相似度值,并且与给定阈值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待测软件是否包含恶意代码。实验结果表明,跟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检测出Native层恶意代码而且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和检测率。  相似文献   

19.
Since computer hardware and Internet is growing so fast today, security threats of malicious executable code are getting more serious. Basically, malicious executable codes a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kinds – virus, Trojan Horse, and worm. Current anti-virus products cannot detect all the malicious codes, especially for those unseen, polymorphism malicious executable codes. The newly developed virus will create the damages before it has been found and updated in database. The basic idea of the proposed system is, it will analyze the behavior of the malicious codes and based on the behavior signature of the malicious code content filtering mechanism will be used to filter out contents, so that, the system will be secured from the future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The behavior of the code is analyzed using the functi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The functi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will replace the function codes into algebraic expressions. Based on the behavior of the malicious codes, it will be categorized into different kinds of malicious codes. The detected malicious code will be prevented from execu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malicious code, appropriate security mechanism will be used for further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20.
Android系统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智能手机系统,其用户正面临着来自恶意应用的诸多威胁。如何有效地检测Android恶意应用是非常严峻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统计学特征的Android恶意应用检测方法。该方法收集5560个恶意应用和3000个良性应用的统计学特征作为训练数据集并采用聚类算法预处理恶意数据集以降低个体差异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方法结合特征和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如线性回归、神经网络等)建立了检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供的两个模型在时间效率和检测精度上都明显优于对比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