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析跨站脚本的攻击与防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站脚本攻击是目前Web安全中最为常用攻击手段之一,跨站脚本漏洞发生在程序直接把用户的数据发送到网络浏览器的时候,由于没有确认和编译这些内容,从而在浏览器中执行恶意的脚本.黑客还把跨站脚本与别的网络攻击相结合,造成更大的危害.通过对跨站脚本攻击原理的分析,给出了一些防御方法.  相似文献   

2.
夏文英  翟伟芳  卞雪梅 《计算机仿真》2021,38(5):260-263,361
由于DOM型跨站脚本攻击的不确定性,导致DOM型跨站脚本攻击防御困难.提出一种DOM型跨站脚本网络攻击防御有效路径模拟,通过构建可信度计算模块,对DOM跨站脚本攻击的路径进行计算,得到脚本攻击的大致过程与攻击特性,依据脚本攻击的攻击特性,建立可信度调度模块,对脚本攻击的访问速率进行检测,获取其攻击过程中的数据变化,凭借上述结果结合三种原则(安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高可用性原则)组建防御有效路径模拟平台,进而捕获不同防御方法对DOM跨站脚本攻击的数据波动与重定向,以此来实现对防御方法的模拟.实验证明,所设计的模拟平台能够对不同的防御方法进行精确的模拟,同时平台还能够模拟出防御方法的特性与薄弱点.  相似文献   

3.
跨站脚本攻击是当前Web安全领域常用攻击手段.该文介绍了跨站脚本攻击的基本概念,揭示了跨站脚本漏洞的严重性,分析跨站脚本漏洞的触发机制,论述了两种常见跨站脚本攻击模式,展示了几种跨站脚本攻击效果.最后,分别从Web应用程序编写和客户端用户两个层次,对跨站脚本攻击的防范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跨站脚本攻击是当前Web安全领域常用攻击手段。该文介绍了跨站脚本攻击的基本概念,揭示了跨站脚本漏洞的严重性,分析跨站脚本漏洞的触发机制,论述了两种常见跨站脚本攻击模式,展示了几种跨站脚本攻击效果。最后,分别从Web应用程序编写和客户端用户两个层次,对跨站脚本攻击的防范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跨站脚本攻击逐渐成为威胁网站安全的重要攻击手段之一.阐述了跨站脚本攻击的原理,详细介绍了跨站脚本漏洞的检测方法与用例,并总结了防止跨站脚本攻击的防护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WEB应用逐渐普及,这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漏洞时刻威胁着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引起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本文以"跨站"脚本201D攻击为例,首先对CSRF攻击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分析"跨站"请求伪造攻击原理,复现攻击场景,剖析该类漏洞的利用方法与触发条件。根据"跨站"请求伪造攻击的特点提出三种防御策略,为服务器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跨站脚本是一种针对web客户端的脚本注入攻击技术,在对现有防御思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客户端的防御算法,通过在JavaScript抽象语法树的基础上实施静态约束分析,建立敏感数据的约束系统,从而能准确地对污点进行动态追踪,有效阻止恶意脚本的执行.该模型提升了浏览器安全性,使其能防御跨站脚本攻击,并且无需修改服务器端的程序代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Web应用的快速发展,跨站脚本攻击事件迅猛增加,其攻击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出现一些特殊的高级攻击方法,其中基于编码的跨站脚本攻击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针对二进制和N元字母表两种常见的基于编码的跨站脚本攻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已有客户端跨站脚本攻击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动态访问控制的防范方法,弥补了现有针对此类攻击的防范方案缺乏实用性的不足,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防御代码注入式攻击的字面值污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几乎所有的Web应用程序都面临着诸如跨站脚本(XSS)和SQL注入等代码注入式攻击的威胁,这种威胁源自于程序对用户输入缺乏验证和过滤,导致恶意输入可作为数据库查询或页面中的脚本而执行,从而破坏网站的数据完整性,泄露用户隐私.为了增强应用程序对此类攻击的抵抗性,提出一种针对Web程序的字面值污染方法,该方法能够对代码注入式攻击给予高效的防御且十分易于部署.此方案通过强化服务器端脚本配合可自定义的安全过滤策略,达到对此类攻击的完全免疫.尽管需要对Web应用程序进行插桩等修改,但该过程是完全自动化和正确的,在处理大规模的程序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通过实现该技术的原型系统PHPHard对若干PHP应用程序的初步实验,可以发现该方法能够移除恶意脚本,成功阻止跨站脚本的攻击.与传统方法相比,它在精确度和有效性上具有优势,且仅引入了很小的开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静态网站和动态网站的区别出发,介绍了跨站脚本形成的原因和攻击的原理,然后说明了跨站脚本攻击所带来的危害,最后针对网站开发人员和网络用户提供了几种最为有效的防范和检测办法。  相似文献   

11.
web2.0的发展不断引发脚本安全问题,由跨站漏洞导致的Web实时会话劫持是跨站脚本攻击的一种技术应用。分析了基于跨站漏洞的Web实时会话劫持的技术原理,依据其技术特点和技术应用环境,提出了狭义攻击生命期和广义攻击生命期的概念,从HTML语言特性、网页结构特性和Web服务业务设计的角度分析了攻击生命期的时间线模型、页面结构模型和业务逻辑模型,指出了Web实时会话劫持攻击在社会工程学应用和漏洞点挖掘方面独具的特征,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账户信息安全分级机制和客户端异常行为监测机制两项综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跨站脚本(XSS)漏洞是近年来报道最多的一种Web应用程序安全漏洞.目前对其防范研究工作还比较少.本文主要针对防范XSS攻击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包括分析和比较目前各种防范XSS攻击的措施,并指出各种防范措施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一种防范XSS攻击的架构.  相似文献   

13.
14.
15.
杨磊  魏磊  叶剑  史红周 《计算机工程》2011,37(9):266-269,272
为避免不同时刻来自同一用户的连续位置服务(LBS)请求之间的相关攻击,提出一种改进的k-匿名模型,设计一种连续LBS请求下的位置匿名方法。在满足用户隐私要求的前提下,利用位置采样寻找最优的匿名集,使用户平均匿名区域最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合理利用系统计算资源,提高在多用户请求下系统的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6.
跨站脚本是一种常见的针对Web应用程序安全的漏洞攻击方式。恶意用户利用漏洞将恶意脚本注入网页之中,当用户浏览该网页时,便会触发脚本,导致攻击行为产生。为此,针对各种变形跨站脚本攻击难以检测问题,对一种基于正则表达式和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去算法(RE-SVM-RFE)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正则表达式匹配算法,为训练集选择有代表性的特征,即对数据预处理;再利用RE-SVM-RFE特征选择算法选择出最优特征,再对具有攻击性的关键词进行特征排序;最后通过总结特征关键字的出现频率,发现频率越高漏洞存在可能性越大。实验结果表明,数据经过RE-SVM-RFE递归特征消去算法选择之后的SVM特征,预测的准确率更高,敏感度和特异度也更好,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跨站脚本漏洞。  相似文献   

17.
随着服务计算的快速发展,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最优的Web服务组合是众多挑战中最重要的一项。提出了一种基于二阶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服务选择方法。该方法使用服务质量(QoS)参数去区分具有相同功能的Web服务,并且选择一组最优的Web服务来执行用户请求。通过考虑两个QoS参数-吞吐量和响应时间,该方法能够解决根据设定的阈值来衡量Web服务质量的问题。通过构建的模型和算法,方法能够选择出最优的Web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杨恒  魏立线  杨晓元 《计算机工程》2011,37(12):122-124
Sybil攻击是一种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危害巨大的攻击方式,它破坏WSN中的数据融合、公平资源分配等机制。为此,提出一种基于HCRL的Sybil攻击检测方案。该方案基本思想是Sybil节点创建的多个身份只拥有同一个物理位置,通过对HCRL算法的优化检测出Sybil节点。Sybil攻击对网络性能影响严重,而加入检测方案后网络性能有较大提升。通过仿真实验和性能分析证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低系统开销。  相似文献   

19.
针对认知无线电网络中传统方法信号特征检测性能较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维特征的信号检测方法,并将其用于仿冒授权用户检测。在传统决策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一种新的决策参数:零中心归一化瞬时能量绝对值的平均值,将其与盒维数构成一个二维特征参数矢量,作为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输入进行信号识别,判断仿冒授权用户攻击是否存在。仿真结果表明,在信噪比达到5 dB时,该算法能完全判别仿冒授权用户攻击是否存在。即使在信噪比为0的环境中,也能在保证对合法授权用户干扰很小的前提下,以较高的概率检测出仿冒授权用户攻击,具有较强的抗噪性能。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XSS攻击及其漏洞检测方法在面对多样化的攻击payload时其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如CNN、RNN等深度学习方法只能单一地学习数据样本的空间特征或时序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残差网络和GRU的XSS攻击检测方法,在CNN基础上引入残差框架并与GRU相结合来学习数据的时空特征,且通过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