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际工程中,将一个稳定周期系统驱动到另一个周期态去,必须用足够大的外力才能实现,这就要消耗足够大的能量。混沌反控制则可使系统处于混沌状态,然后获得混沌系统的吸引子具有无穷多的周期态,就可用极小的代价来实现混沌控制,从而达到所需要的稳定周期态。这样,不仅不必回避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首先通过增加外腔反馈式半导体激光器的激光反馈时间,使系统达到混沌化,然后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实现了这种激光器的混沌控制所需的周期态。这种将混沌反控制与混沌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使系统既能很快地获得稳定的输出激光,又能根据工程需要实现激光输出功率强度的灵活调整,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控制结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这对改善实际激光系统稳态输出特性,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超混沌系统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反馈精确线性化的方法用于超混沌用于超混沌系统的控制。并针对超混沌Rossler设计了控制器,使该系统实现了全局稳定(稳化),同时还能实现对原系统的任意不稳定平衡点和周期信号的稳态跟踪。仿真结果证实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并且数值分析了闭环系统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单变量的比例微分反馈法实现了对多涡卷Chua电路的混沌控制。理论分析和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取不同的控制参数,可实现将多涡卷Chua电路控制到系统原有的不稳定第一类不动点,同时,通过这种控制策略,也可使该电路系统产生Hopf分岔,得到1p、2p、4p和8p稳定的周期轨道。由于这种控制方法只需单个状态变量对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进行反馈就可实现混沌控制的  相似文献   

5.
统一混沌系统的脉冲控制与同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统一混沌系统的脉冲控制稳定性与同步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脉冲微分方程理论给出了脉冲控制稳定与同步的充分条件,并对脉冲控制时间间隔的范围作了估计。最后,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以周期性磁场聚焦传输通道中的K-V(Kapchinskij-Vladimirskij)分布离子束为例,引入带偏置的升余弦函数近似刻画实际磁场,理论分析了通道中强流离子束的束晕-混沌动力学行为。针对束晕-混沌的控制问题,提出了束晕-混沌的模糊逻辑控制方法。模糊控制器采用Mamdani推理系统,其输出作为控制因子线性调整外部磁场强度。用模糊相平面法分析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显示:在控制条件下,混沌变化的束包络半径被稳定控制;将该方法应用于多粒子模型,消除了束晕及其再生现象,束的品质获得较大提高。该模糊控制方法具有不依赖束输运数学模型、控制器简单、磁场调节呈线性关系、易于工程实现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字FIR滤波器和正比于系统变量的脉冲反馈法的级联控制非线性连续系统中的混沌和超混沌。以实数Lorenz系统和复数洛仑兹-哈肯系统为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FRI-PPSV级联控制法比仅用FIR滤波法或PPSV法更能有效地控制非线性连续系统中的混沌和超混沌,且抗噪性能PPSV法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加入调制电流的方式使1.55μm半导体激光系统处于混沌状态,再加入参数自适应控制,将激光输出控制在所需的输出强度上。用该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选择不同的控制强度,在控制范围内能很快获得所需稳定的输出激光。研究结果对改善实际激光系统稳态输出的快速性、输出功率的灵活可调性和能量转换效率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延迟反馈控制耦合映象格子中的时空混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一种延迟反馈控制耦合映象格子中的时空混沌行为的方法,讨论了实现稳定控制的条件。数值计算耦合单峰格子(CLL)的两种典型模式,得到了一系列稳定的时空周期轨道。  相似文献   

10.
混沌系统的滑模变结构观测器同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滑模变结构观测器方法用于混沌系统的同步,该方法不需要计算Lyapunov指数。该观测器摒弃了对系统的参数变化适应性不强的传统的利用反馈矩阵进行极点配置的线性反馈,采用了对系统参数摄动鲁棒性更好的变结构控制,其对混沌系统的噪声和参数失配鲁棒性更强。该同步策略被用于熟知的Roessler混沌系统和超混沌Roessler系统,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对一类未知模型的混沌系统提出一种基于输入-输出线性化的最终吸引子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案。由于引入具有快速收敛和稳定性的最终吸引子概念,使该控制方法能更有效、更快速地控制强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证明了所设计的控制器是全局稳定的,并用它控制了两类混沌系统,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快速性。  相似文献   

12.
Chua电路混沌系统的同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ua电路是混沌系统中倍受人关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混沌电路,如何同步混沌系统是应用的前提条件,用三种方法分析了Chua电路混沌系统的同步问题,为在电路上实现Chua电路混沌系统的同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在束流输运网络中强流离子束在国防与民用等许多方面极其重要的应用潜力和诱人的发展前景。指出在束流输运网络中强流离子束形成的束晕-混沌的复杂性已经成为强流离子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必须深入研究这类束晕-混沌的复杂特性及其产生的物理机制,并实现对束晕-混沌的有效控制。考虑到这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时空混沌的控制问题,解决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强流离子束涉及的高科技领域、非线性-复杂性科学及复杂网络交叉领域中极富挑战性的一个新课题。最后,对上述课题当前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论,指出了该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多介质激光耦合系统的夏杂性问题。研究发现:多个介质激光之间的相互耦合,可以使系统的行为发生惊人的变化。上单介质激光系统可应用于全光学触发器、超快速开关、双稳仪等,而多介质激光耦合系统在这方面则有更加优越的功能,特别是双向耦合的动力学行为更有意义。为此,研究了多个激光耦合阵列系统在大耗散情形的动力学复杂性。1 多介质激光系统的HOPF分岔 在单介质系统中,有一套求解系统HOPF分岔的简单有效方法,它可导出介质响应与延迟时间的比值γ,使在映象方程中独立的上下支双稳定状态得以用γ联系起来,并能通过改变γ在多稳区中得到不同的稳定不动点解。在多介质系统中,多稳现象更为丰富,HOPF分岔更有意义。在满足大耗散近似的单向耦合下,随着A的增大,系统的多稳现象越来越丰富。同时,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服模拟电路混沌系统实现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等问题,以Jerk混沌系统为例,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混沌系统的实现方法。同时设计了相应的模拟硬件电路,并分别给出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LabView软件产生的实验结果与模拟电路产生的结果一致。证实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可为研究非线性系统提供可行的方案。与传统的自治混沌系统相比,此系统具有参数调节方便、易实现、可靠性高,实时性好等优点,这为混沌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反应堆倍周期是核反应堆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反应堆启动和功率提升过程中,操纵员可通过反应堆倍周期来了解反应堆的运行状态,并据此控制反应性。数字化核测量系统通过对与反应堆功率成正比的电压信号进行采样和处理,计算得到反应堆倍周期。在实际的应用中,电压信号往往包含测量噪声,对计算结果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针对数字化核测量系统的倍周期计算问题,对其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算例。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工程上的需要,对所用的比较复杂的小波函数形式进行简化,设计简化的小波函数形式: 小波函数反馈控制器为: 应用它的离散控制方式对束晕-混沌进行了控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该方法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控制策略,先应用小波函数反馈控制器进行单周期反馈控制,使束达到一定的近似平稳控制效果:然后改用多周期离散反馈继续控制,一直到最佳控制结果:两种控制方式结合,既实现了有效控制,又便于实际应用和减少经济费用。以初始条件遵从K-V分布的质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自适应自由递阶变结构控制的方法对离散混沌系统进行控制,使输出达到设定的目标值.研究提出当接近超平面s(k)=0的小区域内时加入自适应控制律,使控制器能随x(k)与目标值之间的误差而改变,自适应地缩小控制范围和控制强度,避免了在接近超平面的较小区域内仍采用较大且固定的控制器进行跳跃的控制.采用这种方法能精确得到输出域内的任意目标值,有效降低输出抖振,提高控制精度,并可在低能耗的条件下实现系统输出功率的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主要考虑一个由N个相同节点组成的典型动态网络,每个节点是一个n维的动态系统,节点之间通过第1个变量差的非线性反馈耦合起来。以质子横向束晕.混沌包络方程为节点的动力学,实现了动态束流传输网络中的混沌同步。单个节点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相似文献   

20.
强流离子束在核科学与工程、国防与民用工业和医疗等许多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应用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近年来强流加速器驱动的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是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课题。强流离于束形成的束晕-混沌-复杂性现象已成为强流离子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不仅必须深入研究这类束晕-混沌的复杂特性及其产生的物理机制,而且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对束晕-混沌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