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汽车齿轮毛坯的等温正火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后汽车制造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国产汽车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靠优异的质量和性能取胜。低噪声、运动性能可靠、寿命长是评价汽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汽车中的关键传动零件——齿轮质量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20CrMoH低合金钢件分别进行了正火及模仿锻造余温正火处理。对两种试样的显微组织、硬度及加工后的表面变形进行了测量。研究表明,锻造余热正火时获得平衡组织,硬度比正火试样小,且分布均匀,加工后变形量比正火试样小。  相似文献   

3.
对轨道交通用20MnV弹簧钢进行了不同温度(780,830,880,930,980℃)和不同时间(0.5,0.75,1,1.25h)的正火处理,研究了正火温度和正火时间对试验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正火温度升高,20MnV弹簧钢组织由不均匀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转变为等轴铁素体和块状铁素体;当正火温度低于830℃时,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断后伸长率和低温冲击功增大;当正火温度高于830℃后,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随着正火温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正火时间下,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均为等轴铁素体和块状珠光体;随着正火时间的延长,试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低温冲击功均先增后降;当正火温度为930℃、正火时间为1h时,试验钢的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对锻造后低合金渗碳钢20CrMo采用不同工艺的等温正火处理,应用电子显微镜和布氏硬度仪检测了显微组织和硬度,并运用表面轮廓仪对等温正火和普通正火处理下的抛光试样的微观形貌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得出,该钢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加细片状珠光体,无贝氏体型非平衡组织,硬度范围160~180HB,切削性能良好.与普通正火处理相比,等温正火处理工艺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徐德惠  牟宗山 《工具技术》2001,35(12):27-30
介绍了低碳合金渗碳钢齿坯预热处理工艺的现状 ,讨论了钢件的正火组织和硬度对切削加工性能及渗碳淬火变形的影响 ,提出应推广应用等温正火技术以改进齿坯预热处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20MnVBH钢的正火和淬火组织,结果表明,20MnVBH钢经950℃正火后的组织为典型的粒状虫氏体,小岛呈长条状,不连续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并趋于平行排列,淬火组织为板条马氏体,马氏体板间存在残余奥氏体薄膜,残余奥氏体薄膜和两侧析条马氏体的位向关系分别符合K-S关系和西山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火温度对45V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利用锻造余热对汽车渗碳齿轮毛坯进行等温正火和普通正火后对齿轮的组织、硬度及渗碳淬火变形等的影响,确定了锻造余热等温正火作为预先热处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对预硬型大截面718塑料模具钢不同位置试样进行热处理,再经机械抛光和手动抛光后测试其表面粗糙度,研究了显微组织对表面抛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组织为不均匀粒状贝氏体试样在热处理后,组织和硬度分布均匀性最差,导致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最大,抛光性能最差;原始组织为均匀粒状贝氏体试样在热处理后,组织均匀性最好,硬度较大且分...  相似文献   

10.
在930℃下对20MnCr5钢齿轮进行常规真空渗碳热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探针和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渗碳层的显微组织、元素分布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渗碳层表层组织由高碳针状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组成,随距表面距离增大,针状马氏体向板条马氏体转变;渗碳层中还析出了条状富铬碳化物和球状富锰碳化物,碳化物呈弥散分布;渗碳层表面硬度为860 HV,远高于基体,随距表面距离增大,渗碳层硬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
随着航空、风电等装备对齿轮传动功率密度、承载能力、寿命要求的提高,齿轮接触疲劳失效成为限制现代齿轮装备服役性能与可靠性的重要瓶颈,其中,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齿轮等服役件疲劳性能的优劣。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介绍了齿轮材料中残余奥氏体、碳化物、晶粒等主要微观结构及其对齿轮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归纳了现有基于微观结构建模和微结构力学本构模型的齿轮疲劳数值模拟方法,用来描述齿轮接触疲劳中的微结构力学行为,以提升对齿轮疲劳关键特征和机理的理解。重点对齿轮存在的多种接触疲劳失效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影响齿轮接触疲劳失效的主导因素、诱发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变化特征以及潜在机理。为进一步理解齿轮服役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化特征与力学性能退化的关联关系以及接触疲劳失效内在机理、形成高性能齿轮抗疲劳设计制造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移动容器行业减重需求,采用V-N微合金技术,通过细化晶粒和析出强化机制,研发出60 kg级高强度移动容器用正火钢,揭示出不同N含量对正火态钢板组织、性能及其热加工温度适应性影响的规律。V含量在0. 14%~0. 20%范围时,随着N含量由0. 094‰提高至0. 129‰,平均晶粒直径由3. 31μm细化至2. 89μm,屈服强度上升了24 MPa,达到512 MPa,抗拉强度为668 MPa,下降了27 MPa,-40℃低温冲击吸收能量略有提高;当N含量提高至0. 198‰时,平均晶粒直径细化至1. 96μm,屈服强度进一步上升至525 MPa,抗拉强度变化不大,为665 MPa,-40℃低温冲击吸收能量显著提升,平均值达到146 J,较N含量0. 094‰时提高了83 J。研究表明,N含量为0. 198‰的钢板对热成型温度的适应性显著改善,热成型温度从870℃提高至950℃时,钢板晶粒粗化程度小,晶粒度仍维持在10级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13.
喷丸强化对轿车用新型齿轮钢表面应力状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单变量及正交试验,并配经X射线应力仪等系统地研究的喷丸工艺参数(丸粒速度、密度及喷丸时间)对工件表面残余应力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三种喷丸工艺参数值的提高,工件表面残余应力增大,尤其是在工件次表层峰值应力增大更明显,且内移,但当丸粒速度接近设备所产生的最大值时,则工件表层应力值几乎不再增加,并讨论了有关机理。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圆柱型螺旋渐开线齿轮不易滚削加工的问题,构造出一种碟形螺旋渐开线齿轮,使其滚削加工成为可能。根据齿轮啮合原理及特殊的加工方法,由产形齿条的齿面方程,推导了碟形螺旋渐开线齿轮的渐开螺旋面、过渡曲面及齿根面的方程。采用MATLAB编程得到碟形螺旋渐开线齿轮齿面的点三维坐标值。由生成的齿面上点的三维坐标值,在Pro/E中构建了碟形螺旋渐开线齿轮精确实体模型,为该齿轮的接触分析与有限元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圆柱型螺旋渐开线齿轮不易滚削加工的问题,构造出一种碟形螺旋渐开线齿轮,使其滚削加工成为可能。根据齿轮啮合原理及特殊的加工方法,由产形齿条的齿面方程,推导了碟形螺旋渐开线齿轮的渐开螺旋面、过渡曲面及齿根面的方程。采用MATLAB编程得到碟形螺旋渐开线齿轮齿面的点三维坐标值。由生成的齿面上点的三维坐标值,在Pro/E中构建了碟形螺旋渐开线齿轮精确实体模型,为该齿轮的接触分析与有限元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轿车车身 CAD 中的曲面品质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面品质分析方法在轿车车身CAD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在车身CAD中常用的反射线法、等照度线法和两种新方法——高光线法和焦点曲面法,分析了它们的原理并介绍了它们在车身CAD中的应用,目的在于推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二次正火条件下V对35MnVN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 35MnVN钢经二次正火后 ,显微组织的改善对低温力学性能的影响。二次正火使 35MnVN钢的晶粒细化 ,常温强度、低温塑性改善 ,特别使低温韧性大幅度提高。TEM观察表明 :二次正火使碳化物颗粒变细 ,且改善了碳化物沿晶界的分布状态。试验结果表明 :810℃二次正火组织达到优良的强韧性配合 ,生产中可视为一种有效的强韧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齿轮表面的在线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有的齿轮表面处理技术,提出了齿轮表面在线强化新构思,进而得出齿轮在线强化设计的方法。按此方法,在CL-100齿累实验机上实现了齿轮表面的在线强化,为齿轮表面的强化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硬齿面双圆弧齿轮滚刀的铲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双圆弧齿轮滚刀基本蜗杆齿面方程出发,推导出直沟负前角滚刀的前刀面齿形公式,再根据啮合原理和铲磨运动时滚刀与砂轮的关系求出铲磨滚刀的砂轮轴向截形,并给出了具体算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2种不同成分的预硬型塑料模具钢锻后砂冷、退火及回火等状态下组织及力学性能并进行分析,发现退火组织由粒状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组成,降低粒状贝氏体量有利于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延伸率。残余奥氏体含量较低,对提高韧性作用不大。回火后残余奥氏体几乎全部分解,软相减少,屈服强度提高。Ni的增加降低了马氏体硬度,提高了贝氏体和退火后回火组织硬度。残余奥氏体对硬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