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课程设计题目为《工体2035—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设计》.课程聚焦北京工人体育场拆除重建这一热点建筑现象,立足2035年未来的可能性,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视角,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对未来的好奇心和空间想象力,设定到2035年工体及其周边场地保持北京国安足球队主场的主要功能,展现北京工人体育场街区的未来空间形态.课程给研究生提出了设计挑战,一是如何从不确定中确定;二是如何在观念冲突中选择;三是怎样考虑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四是如何实现城市建筑的整合;五是有逻辑地畅想2035年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顾朝林  宋国臣 《规划师》2001,17(2):25-28,83
引言 所谓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人是城市的主体,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城市意象的差别,可以从主体人手考察影响城市意象的要素,从而服务于城市规划与建设。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数据,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3.
1998年末,同方水务工程公司前身,清华同方人工环境公司环境工程事业部成立,在成立之初在北京能拿到工程项目是举步为艰,无耐之下只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土办法,但十年之后的同方水务,目前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水处理项目已多达700以上,并且做到项目在全国市场遍地开花,  相似文献   

4.
在2014年4月9~11日于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以下简称制冷展)中,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方泰德)以“节能驱动未来,服务智慧城市”的主题参展,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咨询洽谈,其到底拥有哪些先进经验和技术理念?与其他建筑设备监控企业相比又有哪些独特优势?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于展会期间对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楼宇控制产品部经理张继伟、技术部经理贺迪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住区开发建设的一个核心空间策略是各种异域风格主题的创造,它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以及空间生产观念正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这一住区空间建造方式的本质是创造了非现实的空间意象,用抽象和嫁接的空间意象来掩盖和替代城市空间作为居住体验以及城市文化发生和延续的基础.本文试图以西方城市设计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科中相关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对当代中国城市住区中非现实空间意象构造的现象从其产生原因到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期望能为在城市和建筑学科领域思考"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城市空间和未来"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背景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位于长安街西延线两侧、永定河东岸,总占地8.63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首钢率先实施整体搬迁,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应着眼于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资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承载空间。  相似文献   

7.
杨滔 《城市设计》2018,(4):38-41
空间句法与设计的题目,首先源于我对以前研究的一些体会。早在1999年,朱文一老师指导我从北京街头商摊的角度去研究城市空间,促使我从人们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角度去理解城市设计,这本质上是社会经济运行逻辑下的空间设计,并落实到空间营造之中。2003年我去英国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空间句法这个概念。按我现在的理解,这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于城市现象的一种观测和创造。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5月7日,以"智慧节能向未来"为主题的同方新型城市化产品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节能产业本部围绕"智能+基础设施、节能+清洁能源、健康+美好生活"三个方向重磅推出了8款软硬件产品。这些产品的成功推出体现了同方22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领域持续深耕、不断迭代创新的最新技术成果,将为同方智慧节能产业未来的发展赋予新动能。发布会由同方智慧节能产业本部总工程师、技术研究院院长徐珍喜主持,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智慧节能产业本部总经理秦绪忠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企业家以及新闻媒体等300多人参加了发布会。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住区开发建设的一个核心空间策略是各种异域风格主题的创造,它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以及空间生产观念正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这一住区空间建造方式的本质是创造了非现实的空间意象,用抽象和嫁接的空间意象来掩盖和替代城市空间作为居住体验以及城市文化发生和延续的基础。本文试图以西方城市设计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科中相关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对当代中国城市住区中非现实空间意象构造的现象从其产生原因到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期望能为在城市和建筑学科领域思考“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城市空间和未来”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建筑行业已有近20年的经验积累,完成了2000多项智能建筑工程,具有软硬件产品开发、设备生产和系统集成等多方面丰富经验。同方泰德国际科技有限公司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节能技术、城市安全、环境控制领域,是专业的数字化城市科技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国际化供应商。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规划是深化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工作,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现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重要专项之一。本文对城市副中心交通规划理念、思路、目标和策略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从交通与区域统筹、交通与城市发展、交通与活动空间、交通与文化传承四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副中心交通发展策略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扩张蔓延和由此引起的生境变化过程中,研究生境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CoverChange,LUCC)的适应性时空演变及预测已成为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浅山区作为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天然生态屏障和生态敏感地区,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对于浅山生态规划意义重大。以北京市浅山区为例,基于1999、2017年的LandsatTM/ETM+遥感数据进行ENVI解译,并采用CA-Markov模型模拟北京浅山区2035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的景观格局发展趋势。后结合In Vest模型,评价3个时间下的生境质量和退化度,以及1999—2017、2017—2035年时间段下的生境稀缺度。结果表明:1999—2017年,浅山区的景观空间愈加趋于碎片化,农田和建设用地趋于向浅山内部扩张,预测2017—2035年仍将沿袭这一趋势,但变化速度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学是一种想象城市空间的方式、体验城市生活的途径和进行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素材。王德威先生的文学评论集《如此繁华》以“城市与文化”为主题,依次解析了北京、上海、香港和台北四个城市的相关文学作品,重新构建了关于这四座城池的种种想象。  相似文献   

14.
技术、价值与设计--"清华同方科技广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办公业务的要求,清华同方科技广场的高容量、高灵活性、高新技术和高舒适度为设计方针,设计成为其稳因而长久的价值基础而占据市场,为业主带来更高价值回报的新型办公楼.恰当地处理设计中的技术与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深入分析以及对过去北京城市发展建设历程的回顾,梳理了北京城市规划的脉络,并从中提炼出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需遵循的几个主要方面内容,包括首都规划的特殊性、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等,最后从上述几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了本次规划所做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6.
金秋野 《建筑师》2010,(5):69-73
本文通过归纳当代北京宗教空间的城市界面的四种类型.探讨城市改造与宗教空间公共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宗教空间作为一种信仰载体。其形态上日趋开放、与市民社会逐步融合的过程有利于城市公共活动的展开和积极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在当前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宗教空间的城市界面正在逐步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上海、广州是当前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三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城市关注的焦点.也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18.
商谦  朱文一 《建筑创作》2012,(7):190-195
地下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近十几年间,高密度区的增加导致城市问题严重,城市景观的要求带来城市对地下空间的需要。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北京的大型地下公共空间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在空间分布上趋向双轴双环的布局结构,在功能类型上分为综合、文化、体育和休闲等多种类型。本文探讨北京大型地下公共空间的分布,并针对其不同的空间类型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地下北京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立军 《山西建筑》2011,37(19):1-2
提出影响运城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对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城市空间的中远期发展提出初步设想并对问题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以期指导运城市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0.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development intensification, public space often faces typological and programmatic contest and negotiations among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diverse users,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of new urban space typologies.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key considerations and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 spaces in the context of high-density, high-intensity residential urban environments in Asia. It employ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ritical parameters and challenges of urban space design in three exemplary case studies from Singapore, Beijing and Tokyo, assessing their capacity to become models for quality-intensified housing development in future high-density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