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湖北荆州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上下连属式服装形制结构及着装形态的分析,研究发现马山一号楚墓上下连属式服装形制异常宽博长大,并且其穿法较为特殊,使这类服装平展为直裾穿着后形成曲裾绕身的着装形态.这与同期楚墓出土的漆画、帛画、木俑着衣形态完全一致,并影响了同属楚文化体系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曲裾袍服类服装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丝绸》1992,(4)
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个人类文明的古老发源地,均有其独特的纺织文化。我国丝绸生产起源甚早,如果说,河姆渡出土骨盅上刻划的蚕纹显示了我国古代丝绸文化的曙光,那么钱山漾出土的丝织绢片则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丝绸技术已达到了相当成就。进入文明时代后,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丝绸生产的不断繁荣。解放后考古出土的丝绸文物十分丰富,其中尤以多姿多彩的各类丝织品及丝绸服装居多。著名的如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湖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丝绸不仅是一种贵重的生活用品,而且丝绸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其图案、色彩以及服装和室内陈设都为东西方艺术界所推崇,同时还具备宗教和礼仪的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对被世人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和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绣品进行探析,来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丝织刺绣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竺志超  单春华 《丝绸》1994,(4):10-13
对丝织机投梭机构运行设计的误差,织机车速与梭速的匹配条件以及空行程与梭速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所述讨论方法及结论对于丝织设计及丝织工艺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据史料记载,我国从殷商、西周时期就有绣花织品出现。如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多件绢衾、衣饰,其绣花题材多为龙、凤、虎、蛇,还有云纹、花草、几何形、人物等。这些图案显示出传统绣花技艺的精湛。  相似文献   

6.
陈果  刘瑞璞 《纺织学报》2017,38(8):127-131
为建立藏族服饰结构图谱,完善整个中华民族服饰结构谱系,利用类型学、比较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博物馆馆藏藏族服饰的结构进行实物研究,得到了藏袍腋下插角结构的重大发现,这一特殊结构在其他少数民族中尚未被发现。对比发现,类似的结构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中晚期,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衣袍的小腰结构与藏袍腋下插角结构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藏袍腋下插角结构和先秦楚墓衣袍小腰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基于十字型平面结构下的功能性探索和实践。所不同的是,藏袍腋下插角都不是单独衣片,而是与侧片连为一体,体现了敬畏自然之下的节俭动机。  相似文献   

7.
涂雨潇  李正 《丝绸》2024,(4):18-26
战国时期马山楚墓出土的“田猎纹绦”织物图像开创了将人物、动物和场景并置于同一画面中的先河,文章以全新的图像学视角完善战国时期服饰与质料系统。通过图像学和叙事学等研究方法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田猎纹绦”实物资料及图像逐层递进剖析,立足于“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解释”的图像学视角去还原田猎角色的形象构建,提出田猎图像的叙事特征,并挖掘出田猎活动风靡的发展缘由。研究表明:通过图像学知识分解并深挖“田猎纹绦”存在着图像叙事的直观性、象征性和共时性等特征,感受角色赋予的运动精神,总结了军事、祭祀、农业和娱乐等因素是构成战国时期田猎活动盛行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丝织生产的一个实例,旨在如何根据“纺织品工艺设计卡”中的有关数据来选择和完成丝织生产工艺设计、各准备车间工艺参数和丝织车间工艺计算、丝织准备设备和丝织机选用配备、提花机工艺设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龚建培 《丝绸》2012,(6):63-68
分两个阶段探讨了民国前期杭州丝绸品种的特征。民国前期的杭州丝织业通过丝织设备的更新、国外产品的借鉴,以及新纤维材料的运用等,使丝绸产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在1912-1918年的兴盛时期,丝织设备的更新换代及经营方式转换,引发了丝织品种的近代变革;在1919-1937年的低落与鼎盛并存期,新兴纤维材料的运用和丝织、染整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丝织品种风格、织物结构上更大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0.
荆州是我国古代丝绸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表明早在战国时期,荆州地区的丝绸织造技术已相当高超,且纹样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文章叙述广荆州地区丝绸生产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1.
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大批战国时期丝织品。这些丝织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齐全,保存完好,许多织物局首次发现,因而被人们誉为“丝绸宝库”。文章叙述了这些丝织品的出土、整理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2.
薛冬梅  赵丰  赵安如  王淑娟 《丝绸》2022,59(2):145-151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一双丝质“编织鞋”,其制作技艺精巧独特,令人称奇。文章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分析、推理验证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描述其各部分基本特征;然后将“编织鞋”与其他古代鞋履进行比较,宏观上推测其制作方法,进而转入微观视角,绘制鞋面组织结构图,推测鞋面成形工艺;最后以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赵伯澐墓“编织鞋”实际是采用了满地环编绣的装饰技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编织鞋”。通过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当代织绣设计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荆州楚墓和明代南明氏墓出土的丝织品在年代上相差近两千年,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丝纤维的形态都有很大的变化。采用形貌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氨基酸分析等测试方法,对这两批出土的丝织品的老化降解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荆州楚墓出土的丝织品老化降解程度比南昌明严重,主要包括样品表面脆化糟朽不堪;丝蛋白肽链分子中部分氢键遭到破坏,致使酰胺I吸收峰发生红移;无卷曲成分增加,结晶度减小;长期的老化降解致使耐热性能下降;二者部分无定形区的氨基酸被降解掉,南昌吴氏墓出土的丝纤维发生了水解老化,且主要发生在非结晶区。  相似文献   

14.
王欣 《丝绸》2011,48(8)
刺绣作为传统的丝绸深加工技艺,在当代丝绸服装设计中仍然是面料再造的重要手段.为此,从丝绸女装设计出发,对刺绣的技艺创新、材料创新和艺术形式创新进行探讨,以期为传统刺绣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庆  方敏  杨朝辉 《丝绸》2020,57(1):55-61
蟠龙飞凤纹出自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构图精巧,装饰华丽,是先秦时期风格独特的纹样类型。通过分析图像中的各个构成元素,分别从题材、构图等角度比较蟠龙飞凤纹和商代、西周青铜器中流行的系列兽面纹,可知楚国丝绸中的蟠龙飞凤纹由兽面纹演变而来,其中延续了商代、西周的文化基因,表现了以北极星为中心、龙凤为辅的星象系统,在题材种类、造型方式、色彩等方面融入了楚人的审美喜好,主要体现了楚人的天体崇拜理念,最终也证明商、西周、楚国的纹样之间存在清晰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金建平  姜惠娣 《丝绸》1994,(9):37-38
绣饰彩颖绸是利用电脑绣花的先进技术,结合丝绸染整后处理加工特点而研制开发的产品,具有绣工精巧,图案新颖别致,凹凸效果明显,立体感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穆慧玲 《纺织学报》2013,34(10):63-0
针对传统鲁绣的材质与刺绣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以山东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鲁绣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传统鲁绣的材质和工艺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材质方面,主要对传统鲁绣的绣线和绣地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工艺方面,主要对齐针、套针、网绣、打籽绣、钉线绣五种最常用的针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传统鲁绣是以坚韧的柞蚕丝为绣线,精美的真丝为绣地,其刺绣材质独特、刺绣工艺精湛、针法灵活多样,具有鲜明的齐鲁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8.
张庆  方敏 《丝绸》2012,(7):61-64
针对当前学术界中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丝绸纹样时出现的"重视动物纹,轻视植物纹"及将植物纹与动物纹割裂的现象,将扶桑与凤鸟合体共生的图形看作一个完整的纹样,提出"扶桑凤鸟纹"的概念,立足于楚人的文化、哲学等因素,一方面要从现代象征思维的角度对传统艺术中"形而上"的精神进行还原、理解,进一步探寻、还原楚人当时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另外一方面要在现代设计中将中国传统造物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象征思维方式进行拓展、发扬,为开创新的"中国风"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我公司利用纺、牵两步法,研制出高品质绣花线原材料─涤纶有光异形牵伸丝。实践证明:该原材料具有高强高伸的特点,染色均匀性好,由其制成的涤纶绣花线是现代高速电脑绣花机的最佳原料。本文就其研制过程及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