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共有8家砖厂,年产红砖7000~9000万块,产值在700万元以上.1983年以前,这些砖厂都是外燃烧砖,1983年开始,牡丹江林区首先在大海林业局砖瓦厂进行内燃烧砖试验,并逐步在全林区推广内燃烧砖,截止到1991年全区8家砖厂全部实现内燃烧砖,已生产出内燃砖3亿块,累计节约资金294万元,为牡丹江林区节约能源、节约土地和减少环境污染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2年内燃烧砖通过牡丹江林管局推广验收委员会验收,受到高度评价.并获得牡丹江林管局首届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将牡丹江林区推广内燃烧砖的几点做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内燃烧砖焙烧带的燃烧特点内燃烧砖是把细碎燃料(一般为3毫米以下),或尚有一定热值的工业废料(如焦炭粉、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掺入原料土中制坯,燃料成为砖坯的组成部份。过去有的砖厂内燃程度已达到90%以上,少量的外燃煤只是作为前部底火引火,挂烧窑门和调节火势之用。红砖烧成的热源,主要或部分来自砖坯中掺入的燃料,也就是所谓的“砖烧砖”。在外燃烧砖的条件下,焙烧带中的空气除参与燃烧,还作为热介质把燃料燃烧放出的热  相似文献   

3.
我厂从1960年开始推广内燃烧砖,此后在1969年起又开始利用轮窑余热干燥砖坯。轮窑60门,每个窑室长5.5m,宽4m,高2.8m。余热为两层拱热风炕结构,热量比较充足。此座轮窑每年产标砖均超过8000万块,产品质量也多次在地区联检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在轮窑虽已拆除,但我厂烧砖技术仍被一些烧火同行沿袭应用。这项烧砖技术尤以码、烧、掺三个方面注重采取消减焦斑、欠火缺陷的有效措施,从而取得了较高效率和质量。关于焦斑(俗称黑膏药,又称黑眼镜)是推广内燃烧砖以后始而出现的现象,外燃砖或掺燃料极少的内燃砖不出现这一现象,所以焦斑是内燃料掺入…  相似文献   

4.
《砖瓦》2012,(11):19
内燃烧砖工艺是我国砖瓦工业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节省燃料利于环保,内燃料的掺配就显得非常重要,内燃料的合理掺配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稳定、高产和生产成本,采用量热仪已成为行业的公识。专门为砖瓦企业研制生产、快速、准确测量煤炭、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砖坯的量热。做到不投煤、少投煤、杜绝焦砖、欠火砖、次品砖,每年为企业轻松节约十几万元。  相似文献   

5.
《砖瓦》2014,(1):19
内燃烧砖工艺是我国砖瓦工业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节省燃料利于环保,内燃料的掺配就显得非常重要,内燃料的合理掺配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稳定、高产和生产成本,采用量热仪已成为行业的公识。专门为砖瓦企业研制生产、快速、准确测量煤炭、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砖坯的量热。做到不投煤、少投煤、杜绝焦砖、欠火砖、次品砖,每年为企业轻松节约十几万元。  相似文献   

6.
《砖瓦》2013,(2):45
内燃烧砖工艺是我国砖瓦工业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节省燃料利于环保,内燃料的掺配就显得非常重要,内燃料的合理掺配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稳定、高产和生产成本,采用量热仪已成为行业的公识。专门为砖瓦企业研制生产、快速、准确测量煤炭、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砖坯的量热。做到不投煤、少投煤、杜绝焦砖、欠  相似文献   

7.
读者信箱     
《砖瓦》2011,(8):66-70
问:影响燃烧和烧砖的因素有哪些?答:内燃烧砖时,一部分燃料细碎后掺入砖坯,在焙烧过程中,热量不足的部分由外加燃料来补充。由于内燃料及外投煤的燃烧机理不同,因此分别叙述不同情况下碳燃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读者信箱     
《砖瓦》2010,(9):59-62
<正>问:轮窑内燃砖焙烧操作应注意什么?答:内燃烧砖就是把一定细度的燃料或可燃性工业废料(煤矸石、煤渣、粉煤灰、烟囱灰等等)按一定比例与粘土均匀混合,制成可燃性砖坯,最后或完全依  相似文献   

9.
王晓薇  刘国安 《砖瓦》2005,(8):26-26
内燃烧砖在我国制砖行业应用非常普遍的一项技术,采用内燃烧砖既能就地取材节约运输费用,又能提高焙烧火行速度,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产量.由于内燃料一般可用工业炉渣、煤矸石、粉煤灰、低热值原煤等含有发热量的工业废渣.原料来源广、成本低、运输距离短,用这些废渣作内燃与用原煤作内燃相比可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因此为广大制砖企业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0.
3 内燃砖内燃料发热量的确定及其应用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内燃砖坯体的合理配热,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为使配热合理应注重以下两点:一是要合理确定坯体焙烧耗热;二是确定内掺燃料的发热量应符合内燃烧砖的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