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地震区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研究。剪力墙结构的标准层用做住宅或旅馆,底层去掉部分剪力墙形成大空间做为商店或餐厅,这种建筑结构已在我国建成。本文主要叙述1/6比例的12层剪力墙结构模型特性及其拟动力试验结果。对这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综述,并提出抗震设计的主要关键。  相似文献   

2.
高层民用建筑采用大模板施工的小开间剪力墙结构体系,从七十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现在已在全国推广。但目前这种结构形式已不能满足高层建筑更广范围、更高标准的使用要求,为此,底层大空间上部大开间的大模板剪力墙结构就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这种结构的设计概念、原则和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3.
带混凝土筒大开间砖混结构灵活住宅,将多层住宅中的楼梯间做成现浇钢筋混凝土筒,其他的横墙与外墙均由带有约束柱的组合砖墙做成,分户墙就是承重培,因而承重墙的间距大,约为4.8-7.2m。外墙为自承重组合砖墙,内纵墙就是分散在每个楼梯间的、沿纵向的一些钢筋混凝土短墙,因而是少内纵墙。这种布置可使每户户内形成可以灵活布置隔断的大空间。这种体系施工方便、造价低。带混凝土筒大开间砖混结构灵活住宅可应用于非地震区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震区,层数可到8层;并应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8度的地震区,层数分别为7层…  相似文献   

4.
底层大空间上层鱼骨式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底层大空间上层鱼骨式剪力墙结构纵向拟动力试验等试验研究成果和震害经验,讨论这种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问题。这种体系的上部标准层横墙及内纵墙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外纵墙为轻型保温预制装配武墙板,可用于住宅或旅馆客房;建筑物底层因设置商店、餐厅等要求,将部分剪力墙改成框架,形成大空间。文中介绍结构体系的特点、动力反应、破坏形态及抗震性能评价,并提出抗震设计的主要关键。  相似文献   

5.
葛锦奇 《中外建筑》2004,(3):182-18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房的使用功能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家庭人口结构和年龄的变化要求住房布局能有一定的灵活性,旅馆和其他公共建筑也有灵活变化和适应多功能的要求.解决灵活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大开间建筑.大开间是指承重墙的间距较大(一般在5.4m以上),因而在开间方向可以灵活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的空间,开间愈大,灵活性愈大,但同时要解决开间大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总则1.底层大空间,上层大开间框支剪力墙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其外墙板从小开间相应变成大开间,即从3.3m 变到6.6m 左右。体型长度增加一倍,功能与构造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给运输、吊装、堆放、安装、施工带来了新的课题。为保证大开间薄璧混凝土复合外墙板的正常使用及工程质量,特对这种外墙板的生产、运输、吊装、堆放、安装做出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7.
<正> (二)地震区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近几年北京、大连等地试点建造了几幢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如图3所示。自1975年以来,对这种结构体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已取得一些成果。现扼要介绍如下: 1.落地剪力墙与框支剪力墙的布置 在竖向布置上宜使大空间底层的层刚度变化率γ接近于1,不宜大于3。  相似文献   

8.
我国建成的或在建的城镇住宅,几乎全部是小开间建筑体系,开间3.3m,进深5m左右。其明显的缺点是:结构面积大,有效面积小,不能充分利用,布置不够灵活,套型设计适应性差,即空间分割组合与居住行为模式变化不相适应,且几乎不能重新改造。“八五”期间,我国将开展大开间住宅建造技术的研究。所谓大开间,是指开间5m以上,进深7m以上的住宅建筑体系。这种建筑体系可以提供一个40~50m~2甚至更大的空间,具有构配件规格少,便于工业化生产,充分利用空间,可重  相似文献   

9.
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大模板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嗣信 《建筑技术》1991,18(11):4-7
近年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北京市自1974年以来,累计采用各种大模板施工体系建成的住宅建筑总面积已达2000万m~2。其中采用外墙预制、内墙大模体系的约占60%,大部为高层住宅建筑;一小部分为多层外墙砌砖、内墙大模的体系(约450万m~2)。北京市大模板施工工艺是在1976年“前三门”40万m~2工程中首次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十几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一直是北京市高层住宅的主要建筑结构体系。从外挂内浇开始,逐步发展到外砌内浇、内外全现浇,从小开间逐步发展到大开间和底层大空间上层大开间等建筑布局。特别是近几年来,北  相似文献   

10.
卢辉  林明生  黄艺珍 《建筑技术》1999,30(12):833-834
泉州市吉源花苑住宅小区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6万m2,为福建省建委住宅科技试点小区,该住宅小区应用了大开间住宅结构体系。图1为1号楼局部结构平面,图2为6~15号楼结构平面,该体系可为每单元提供120~150m2无柱元梁自由分隔空间。这种类型大开间住宅...  相似文献   

11.
现有小开间大模板建筑体系在使用功能上受到了底层生活网点无法布置、上层小开间室户尺寸固定不易改造的限制。为使大模板建筑体系进一步发展,由北京市一建四工区承担了北京煤炭总公司二厂底层大空间、上层大开间商店住宅楼试点工程施工。现将施工试验情况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和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承担的《底层大空间、上层大开间大模板高层建筑技术研究》专题,最近在北京通过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共同鉴定。长期以来,住宅等建筑一直采用4米以内的小开间,承重墙多,灵活性差,不便于更新改造;功能单一,在主体工程建成以后,还要在周围再建商业服务用房,用地多、工期长,使用不便。现在提  相似文献   

13.
从1973年开始,国内进行了大模板建筑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这种建筑体系在一些城市发展迅速,形成了外墙分别采用预制板、砖墙和现浇混凝土的三种类型大模板建筑。到1979年底,仪北京市已建成100余万平方米,但均为4m 以内的小开间和单一功能(住宅或旅馆客房楼)建筑。  相似文献   

14.
住宅、旅馆类建筑的首层,常需布置商店、餐厅、会议室。目前我国采用的大模板剪力墙结构,大多为2.70~3.90米小开间,且全部剪力墙落地,不能在首层形成大空间。这样,便造成规划上另行布置大量附属建筑,街景、立面单调,不能满足城市规划和建筑使用多方面的要求。研究首层大空间的剪力墙结构,已成为完善与进一步推广剪力墙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模板施工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君伟 《建筑技术》1997,28(4):263-265
大模板施工工艺是剪力墙结构建筑工业主要方法之一。近10年来研究开发了大模板底层大空间上层大开间结构,以及配套的应力配筋、双钢筋等预测混凝土模板作永久模板的现浇叠合楼盖,还研制开发了拼装式大板、铰接式筒模,使大模板技术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砖混建筑已由过去的单一形式向着多功能,综合用途发展。如上部楼层布置住宅、旅馆,下部楼层作商店、餐馆、文化娱乐设施等等。这样,房屋的上面几层为纵横墙较多的砌体承重结构,而底层则因使用要求上需要大空间的原因采用框架结构形成了砖混底层框架结构。对这种结构,下柔上刚,对抗震极为不利,但因其在使用上的方便性和灵活性而被广泛采用。因此正确选择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的结构方案、计算要点,在地震区的房屋建筑设计中显得极为重要,成为结构设计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房屋的抗震性能、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和结构安全度。  相似文献   

17.
支撑体大开间住宅,能使住户参与室内空间的划分,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具有一定灵活可变住宅,全寿命长期适应的居住空间,因此,住宅应用大开间空间形式越来越多。大跨度的结构体系中楼板形式有多种多样,经板肋协同作用有限元计算,通过试点工程实例分析,论述了密肋楼板具有自重轻、受力合理、造价低廉等优点,在大开间住宅结构中具有广阔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建筑材料的改进和建筑技术的提高,大开间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民用住宅和商务用房。采用大开间结构,可以使建筑平面的布置灵活多变,各功能行为空间安排更加合理,与之相应,设备、电气等专业也要满足大开间灵活分隔的需要。多种空间分隔使用的灵活性,对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宗黎 《住宅科技》2000,(8):26-27
1 引言随着城市规划和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在住宅小区和城镇的临街建筑 ,底层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来设置服务网点 ,而上层仍为小开间的住宅或办公楼。这种底层为框架的多层砌体房屋被广泛应用。而这种底层框架的多层砌体房屋 ,其结构体系的侧向刚度差 ,在底部框架与上部砖房之间的过渡层为框支连续墙梁。上下侧向刚度急剧变化。在地震力作用下 ,会因侧移过大 ,延性与刚度不足 ,而导致破坏 ,甚至导致整个建筑物倒塌。故在采用该体系进行结构设计时需非常慎重 ,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 ,所以有必要来探讨这种结构体系的工程设计。2 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大开间灵活住宅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及配套技术”是建设部1989年下达的研究课题。课题是研究住宅大开间、底层大空间的建筑,以达到住宅室内灵活布局、建筑底部多功能利用的目的。课题由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负责,清华大学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参加。1989年在研究工作开展前,对课题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专家们对论证的评议意见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