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实测沉降曲线推算路堤填筑后的最终沉降值,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重点推介采用图解双曲线法和改进双曲线法推算最终沉降,并反求地基固结度。运用上述方法,以某工程为实例进行了推算,并与对数曲线法和指数曲线法推算结果比较,表明三者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几种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软土地基沉降量推算方法,如双曲线法、Asaoka法、泊松曲线预测法以及遗传算法,并通过工程实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讨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和Asaoka法对软基处理的沉降资料进行了分析,进而利用推算结果对工后沉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尤迪 《山西建筑》2014,(25):70-71
探讨了用已有观测数据推算后期任意时间点沉降量的双曲线法及其使用条件,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双曲线法在常州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验证,得出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推算最终沉降中工后次固结沉降比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吉福 《工程勘察》2012,(9):13-16,21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工后沉降,利用室内常规压缩试验、长期压缩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三点法、双曲线法、星野法等最终沉降推算方法推算的黏性土地基最终沉降与工后次固结沉降的关系。研究表明,采用三点法推算的黏性土地基最终沉降包含的工后次固结沉降较少,采用双曲线法推算的黏性土地基最终沉降包括约23%~52%的工后次固结沉降,采用星野法推算的黏性土地基最终沉降基本包含了绝大部分工后次固结沉降。故建议采用三点法和双曲线法推算黏性土地基最终沉降并预测工后沉降时还应考虑工后次固结沉降。  相似文献   

6.
唐津高速(二期)软土地基,采用了塑料排水板和深搅桩等处理方法,加速了软土的固结、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大大的缩短施工工期。依据软土地基预压阶段、运营阶段的沉降观测数据,利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配合法两次推算软土地基最终沉降量,对预压阶段实测数据推算结果进行修正,预测路基工后残余沉降量,计算路基沉降系数。  相似文献   

7.
介绍利用实侧沉降值推求最终沉降量的指数曲线法和双曲线法,通过在某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的沉降观测分析中应用该法,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还进一步论证了该法在软土地基实测沉降推算总沉降中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为今后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积宏 《地基处理》2003,14(3):60-64
本文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和Asaoka法对软基处理的沉降资料进行了分析,进而利用推算结果对工后沉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某煤场试验区现场垂向变形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下土层的垂向变形特点和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在抽真空初期和堆载初期沉降速率最大,能达到54mm/d,真空-堆载联合预压阶段,沉降是趋势渐变、幅度收敛的过程。真空预压的加固深度在边缘处能达到19m左右。土体压缩变形主要发生在地面下7.5~15m之间。介绍了拉格朗日(Lagrange)插值法,并运用Asaoka法、指数曲线法、双曲线法推算最终沉降量,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讨论了3种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计算结果表明Asoaka法推算的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是预测最终沉降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工程质量》2017,(6):21-24
介绍几种常用的根据沉降观测资料预测最终沉降量的方法,通过其建模以及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探讨相对准确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BP网络法和双曲线法能较好地拟合沉降观测数据,但BP网络法适合预测短期沉降量,对于最终沉降量的预测,推荐采用双曲线拟合法。其它的预测方法像Asaoka法、GM(1,1)模型、泊松曲线法和指数曲线法,要么拟合效果一般,要么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只是适用于某个工点,放到另一工点就不适用。鉴于双曲线法使用简单与适用性强的特点,建议在其它工程项目中,首推该方法来拟合沉降曲线并推算最终沉降量。  相似文献   

11.
许小健 《城市勘测》2010,(4):173-176
为探讨曲线拟合法用于挤扩支盘桩单桩极限承载力预估的适应性,将双曲线法、调整双曲线法、二次趋势预测法、指数曲线法及灰色GM(1,1)预测法五种预估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试桩Q-s数据拟合计算中。结果表明,双曲线法计算结果有时偏差较大;指数曲线法、灰色GM(1,1)预测法及调整双曲线法的计算结果较为一致,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且偏于安全,这三种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供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2.
堤坝等荷载是分级施加的,地基多是成层的,因此实测的表面沉降–时间曲线是由各级荷载、各层土对应的沉降–时间曲线叠加而成的。理论分析、工程实例表明叠加的沉降–时间曲线通常不是双曲线或指数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叠加推算沉降和分别推算沉降的概念。叠加推算沉降误差分析表明叠加推算沉降的误差不但与土层之间的β比值、各级荷载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关,而且受沉降推算拟合函数与实际是否相符的影响。β相同的地层可以作为同一层地基,沉降推算采用的拟合函数与实际不同时,分别推算也存在误差。叠加推算的沉降小于分别推算的沉降,通常小于实际沉降。为了减少沉降推算误差,建议尽量利用预压后期的监测数据,并尽可能采用分别推算沉降或采用修正的双曲线法或指数法等。更多还原 AbstractFilter('ChDivSummary','ChDivSummaryMore','ChDivSummaryReset');  相似文献   

13.
客运专线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和科学合理的沉降变形分析是客运专线铁路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文中采用海南东环铁路客运专线线下结构沉降观测数据,选择工程上比较成熟的三点法、双曲线法、Asoka法推算工后沉降的发展趋势,可指导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区段线下结构的沉降变形观测与分析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运用常用沉降预测方法中的双曲线法、沉降速率法和沉降差法,对应用堆载预压处理的桌仓库软土地基进行沉降预测.结果显示沉降差法在三者中效果最好,且方法本身有较好的稳定性,沉降速率法效果也比较好,只是参数的取值对结果精确性有较大影响;而双曲线法本身要求长时间沉降监测,在获得尽可能长的沉降监测资料情况下它也能达到比较好的精度,但...  相似文献   

15.
某软土路基试验段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处理,以该试验段测得的竖向变形数据为基础,建立双曲线预报模型并进行沉降量预测。通过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基于双曲线模型的推算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沉降预测曲线与实际观测曲线吻合度较高,能较好的反映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软土路基土体沉降量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说明该模型在该地区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土路基的沉降预测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Gibson地基模型参数的一种实用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洲祥 《岩土工程学报》2013,35(9):1730-1736
Gibson地基在理论上可以考虑土体模量沿深度的变化,但工程应用中一直存在相关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压缩试验成果和魏汝龙割线模量法双曲线模型,探讨提出确定单层和成层Gibson地基参数的实用新方法。该方法对压缩性状服从双曲线模型的土体较为适用。通过对浙江沿海地区若干典型工程的试验结果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地表处剪切模量为零的狭义Gibson地基在实际工程中几乎不存在。结合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基的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成层Gibson地基模型在沉降分析中的应用。新方法确定的成层Gibson地基模型不仅应用简便,而且可以显著地提高地基沉降预测结果的精度。在地基有效加固深度不是特别深厚的情况下,Gibson地基模型能较好地改进不能考虑模量随埋深变化的传统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三点法(也称固结度对数配合法)对于高铁桥梁沉降数据趋势预测,具有稳定性好,回归相关系数高,预测误差小,对异常数据敏感等突出特点。但是三点法受起始点选取,数据平滑质量,时间间隔选取等因素影响而准确程度较差。论文引入序列二次规划法、高阶拟合模型和修正双曲线等3种方法对三点法进行改进,并通过实验数据对改进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在同类桥梁沉降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巍 《城市建筑》2014,(33):298-298
建筑物载荷结束沉降阶段,使用双曲线进行沉降预测比较理想。本文介绍了双曲线模型,提出了使用Excel计算双曲线模型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牛海鹏  谭志祥  郭仓 《山西建筑》2011,37(22):150-151
为了给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地基稳定性评估提供科学、便捷的工具,基于双曲线法与三点法的基本原理,在分析地基沉降评估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结构、功能的基础上,采用VB语言开发了地基沉降评估系统,实例计算表明:评估系统中双曲线法与三点法两种计算方法获得的预计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相同,说明程序是正确的,并通过两个特别点的评估曲线对比,证明了该系统计算结果是可靠的,可以满足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肖俊 《山西建筑》2014,(15):142-144
采用水平测斜技术和激光测距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铁路路基沉降进行了监测,并运用灰色理论建立基于该监测系统的GM(1,1)模型,同时与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