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以及工艺流程,并采用湿地技术结合现有渠道进行污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使污水净化后达到灌溉用水标准,解决东北屯的水浇地问题.提出了人工湿地系统是一种正在不断得到研究、应用和发展的污水处理实用新技术,由于其处理效果好、操作管理简单及维护和运行费用低等特点,在我国尤其是中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磷释放动力学实验,研究了天津滨海盐碱地区水库15个沉积物的磷释放动力学特征,并探讨了沉积物组成对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0~2 h内磷快速解吸,2~12 h内磷出现反复吸附、解吸,12 ~24 h内磷的解吸逐渐达到平衡,达最大磷释放量,15个沉积物对于磷的最大解吸量在8.01~ 12.62 mg/kg之间,不同沉积物之间具有较大差异.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特征.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参数与沉积物全磷、全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全盐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天津滨海盐碱地区沉积物磷的释放与沉积物磷含量密切相关,并受全铁、全盐量和粘粒含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靖德兵  洪剑明  尹炜 《人民长江》2008,39(16):22-24
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常用的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及相应多种类复合湿地植被的生态特征与净化功能,指出复合植被有利于处理多种类物质形成的复合污染、丰富湿地微生物种群和提升湿地的景观娱乐价值.在复合植被系统中,植物个体间通过对光等环境因素的竞争以及根系分泌物、枯落物释放化感物质来影响植被群落的稳定性,普遍地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率.因此,建设多种类复合湿地植被不仅是提升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率和生物多样性、游憩品质效果的重要途径,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湿地占地面积大的缺陷,促进了湿地在人口密集区域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是近20a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相比较具有高效、节能、基建和运行费用低、操作与维护简单等优点,可以用来处理多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的相关概念、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分类、原理等。阐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不仅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而且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水处理技术,但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性能上仍须有待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刘贞 《水资源保护》2016,32(S1):73-75
分析了滨海盐碱地区环境对人工湿地工程的影响,以天津南港工业区人工湿地工程为例,总结了滨海地区人工湿地工程的关键技术,探讨了滨海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工程的可行性,认为在滨海盐碱地区采用人工湿地工艺进行污水和废水的处理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工湿地技术是建立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的一项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因其具有净化效果好、工艺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美观等特点,从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主要从人工湿地的基本构型、人工湿地分类和国内外应用现状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人工湿地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针对辽宁省盘锦市的污染现状,综合盘锦市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结合人工湿地的组成、构造、类型与特点,总结研究出人工湿地在盘锦市应用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李泽峰 《山西水利》2012,(1):28+32-28,32
多年来,汾河沿岸生活、生产污水的排放对汾河造成了较大污染,对此,国家加大投入对汾河进行生态修复,其中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占重要地位。介绍了汾河人工湿地的实施情况,详细阐述了污水预处理系统、潜流湿地、表流湿地和景观湿地的实施方法和生化机理及其取得的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姝卉  李振  白娟 《山东水利》2009,(9):41-42,49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众多的优点.分析了人工湿地的特点、组成、分类及运行机理,总结了人工湿地系统在我国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发展历史及优势,结合有关工程实例,得出国内应用湿地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时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及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北方某人工湿地净化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北方某人工湿地长期观测取得的大量详尽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湿地系统总体净化能力和潜流人工湿地水质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对水质净化效果较为明显,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率平均可达40%;潜流人工湿地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对BOD5、NH4-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80%~90%,对NO3-N、TN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为65%~75%,对CODMn和SS的去除效果一般,去除率为40%~60%,对TP的去除效果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碎石吸附对TP去除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植物配置人工湿地冬季生活污水净化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某三级串联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为实验基地,研究了5种华南地区常见湿地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对净化冬季生活污水的影响,为华南地区人工湿地合理优化配置植物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在冬季对COD、BOD5、TP和大肠菌群仍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TN的去除效果较差。在实验条件下,COD和BOD5的降解主要发生在第一级湿地单元,TP和TN的降解主要发生在第三级湿地单元。三级串联湿地系统净化效果较佳的植物搭配是:第一级栽种水生美人蕉,第二级栽种再力花,第三级栽种菖蒲。  相似文献   

12.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它具有处理效率高、效果好、投入少、维持费用低等特点。重点阐述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提出了人工湿地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对长江、珠江等河口及其近海水域缺氧现象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分布于长江与珠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缺氧现象,夏季(6—8月)达到最盛,秋冬季消失;长江口的缺氧区域主要位于30.75°N~32°N,122.5°E~123.25°E附近海域,具有南北2个缺氧中心;珠江口缺氧程度相对较轻,缺氧区域主要在广州黄埔区河段至虎门水域和伶仃洋;辽河、钱塘江、海河等河口区域也时而出现零星的缺氧现象;水体缺氧受控于多项环境要素,物理层化作用是缺氧产生的最初诱因之一,陆源污染物的分解则是重要的耗氧负荷;各河口区特征各异,潮汐、洋流、营养盐、叶绿素a等要素对缺氧区的范围、程度和持续时间影响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适应于小城镇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的自然处理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一个4层11指标6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从技术性能、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等角度对人工湿地、稳定塘、慢速渗滤系统、快速渗滤系统和地下渗滤系统、地表漫流系统等6种技术进行综合评价,以选取最优方案。同时采用专家打分法对6种技术进行评价,最终计算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的分值最高,是小城镇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的首选。  相似文献   

15.
菌藻混合固定化及其对污水的净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菌藻共固定化系统进行研究,初步确定菌藻共固定化中较佳的污泥包埋量。在同等条件下,固定化菌藻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优于固定化细菌和固定化藻类的去除效果。对氨氮和磷酸盐磷去除能力的48 h实验结果表明,按去除率的大小排列为:固定化菌藻固定化小球藻固定化细菌,固定化菌藻对NH4+-N和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09%和88.69%,可见把细菌和藻类共同包埋于同一载体内,在同时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有机物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贝  刘杨  杨平 《水资源保护》2011,27(2):80-86
结合农村生活污水特点,分析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以及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介绍人工湿地在国内外农村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技术上,人工湿地对有机物去除率较高,可达60%~99%,采用系统完善、组合湿地、联合其他工艺等改进方法后,人工湿地对氮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经济上,人工湿地投资运行费用远远低于传统工艺,经济可行性好。指出虽然人工湿地存在气温影响、系统堵塞、植物选择等问题,但作为一种在国外农村地区广泛成功应用的处理工艺,在我国农村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位于昆明市下游的滇池,因受市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当地污水的影响,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急需治理。污水灌溉与污水处理相结合的土地系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技术措施。本文阐述了将该系统用于公厕污水处理的工程构造型式与运行管理方式,建立了示范应用工程,开展了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污水灌溉与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公厕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厕所冲洗,可获得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并可节约宝贵的淡水资源。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污水处理回用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水污染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污水处理回用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实有效措施。在简要讨论我国污水处理回用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污水处理回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和分析,并对污水处理回用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Design Methodology of Free Water 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Simple criteria, guidelines and models are established for free water surface (FWS) constructed wetland selection and preliminary sizing. The analysis employs models for FWS constructed wetland design, considering simultaneously the removal requirements and the hydraulics of th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se models, a step-by-step methodology is developed outlining the design procedure for new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existing FWS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 This methodology is combined with simple equations predicting the maximum wetland capacity in summer, so as to assist designers in sizing installations in tourist areas with increased summer populations. Furthermore, this methodology is further simplified, based on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unit area requirements for wastewaters of various strengths, and various design conditions and performance criteria. In addition, comparison of the unit area requirements of FWS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 subsurface flow (SF)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 and stabilization pond systems for wastewaters of various strengths and design conditions, provides designers with general guidelines concerning the preliminary selection between alternative natural treatment systems in areas where the use of natural systems is favored because of their low-cost, simple operation and high remova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