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城市环境设计》2014,(10):166-173
作为企业馆,不论是万科馆的“麦垛”还是汽车馆的“飞轮”,大多体现出一种物质上的还原性。而“电”是无形的,不可能具象地表达,国家电网馆在设计策略上放弃了直接或隐喻式的形态特征,转而追求一种场所上的存在感。  相似文献   

2.
艾侠  江兵 《世界建筑》2010,(8):130-135
文章评述了2010上海世博会国家电网馆的场所策略和设计要素,以及这座建筑在可持续技术方面的种种实现方式。作为世博会之后唯一被永久保留的独立企业馆,国家电网馆以一种"非物质"的叙事方式,暗示了关于"电"的种种体验。  相似文献   

3.
郝赤彪  孙铭 《新建筑》2014,(2):94-98
结合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扩建改造的设计实践,论述在同一空间场所中通过营造、体验、反馈过程创造多个事件的复合系统.以主体对场所客体中有意义的复合事件的感悟,将场所精神融入人的世界,进而营造建筑馆全方位“互动·创新·育人”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4.
三星美术馆“李馆”的传统美术馆从韩国传统陶瓷中获得灵感.浑厚简洁的建筑造型和精湛的建筑细部很好地表达了展品的文化特征,重塑了场所.展现了瑞士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批判的地域主义、历史传统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5.
对刘家琨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的两种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敬  钟文凯 《时代建筑》2008,(1):94-103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场阅读”,邓敬基于在场的直接观感,从背景、现场内外空间、材料等多方面文章详细介绍了对刘家琨设计的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建筑群做了详尽的报道和解读。 第二部分“不在场阅读”,钟文凯从对工业建筑的“再现”、个性的表达、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对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馆进行了分析,从中观察到刘家琨的这一新作品在设计构思和表现形式上有意识地趋向多元、复杂的变化,和一种关注点从内到外的转移。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偏离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信条,反映了刘家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并在实践中寻找“另一条路”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析了“在地”观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及研究现状,认为可将乡村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置于“在地”视角下,从自然、材料、工艺、文化、场所五个方面探析乡村建筑“在地”设计的具体内容,总结归纳出适应自然条件、运用本土材料、传承建造工艺、转译文化语汇、重塑场所精神五个在地设计策略。通过解析宁德南岩村活动中心设计过程,展现在地视角下对乡村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策略的应用,试图为乡村建筑开辟新思路,提供可参考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政策的推动和传统非遗文化保护需要,文化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文化建筑逐渐演变成一种开放、复合、共享、生态的传统文化学习和日常交往场所。作为一种文化馆和非遗馆两馆合一的项目类型,文章回顾和分析了安徽省文化馆新馆和非遗馆项目的设计思路,并从中总结出能帮助文化馆及非遗馆成为文化、自然、城市活力共构的文化场所的设计策略,为文化馆及非遗博物馆等多馆合一类文化场所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8.
《城市环境设计》2012,(4):I0051-I0055
建筑馆由旧厂房改建而成。设计工作主要表现为:识别原有厂房的空间特征并赋予其适宜的功能;对原有结构进行对症式的改造加固;采用被动式的生态通风系统;对废旧行重新利用等。同时,上述策略是在一种统合多效的原则上进行的,从而产生了两种基本的效应——一是强化了原有场所的工业气氛,保存了一种特定的历史人文记忆;二是利用了废材、减少了拉圾、节约了造价。  相似文献   

9.
杨皞 《建筑与文化》2016,(4):216-217
建筑教育重视对学生体验及认知能力的培养。建筑系馆是建筑学子专属的体验学习场所,具有体验性。建筑系馆体验性会激发学生对系馆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建筑体验提升自身专业认知和设计能力。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为例,从工业改造、功能空间、生活场所、设计进程四方面分析建筑系馆体验性对系馆内学生建筑体验及学习的作用。体验性在今后建筑系馆的营造中应得到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10.
建筑原本就是场所,因此“作为场所的建筑”这种提法听起来可能有些故弄玄虚.实则不然,此处的“场”是指可以变身为具有“设备和工具”职能的建筑.这里的设备并非指可以发挥某种功能的物件,而是指具有多样的密度,兼备居住功能的场所.它不是单纯的空间场所,而是包含着类似某种偶然性或线索的景观. ——藤本壮介 选址 城市扩张型的大规模建设时代已经结束,快速建设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遗留下了诸多问题.城市“摊大饼”式地向外扩张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对立,老城机能已然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但地域中的文化与回忆也在兵营式排布的新住宅中逐渐消失.从城市角度出发的加密设计,我们希望能够提出一种在城市中具有“普适性”的解决策略.郑州作为中原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其新老建筑交替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城市中分布着许多建于不同时期的、十分平凡的居住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