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磷酸化大豆分离蛋白质功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三氯氧磷(POCl3)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磷酸化改性,并研究了磷酸化前后SPI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磷酸化SPI的溶解性、乳化性以及粘度等功能特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食品工业科技》1986,(02):54-59
<正> 用化学磷酸化方法改良大豆蛋白质是为了达到改善其功能性的目的。将大豆分离蛋白(以下简写SPI)和环状三磷酸盐的混合溶液于PH11.5、35℃保温3小时。使大豆蛋白中丝氨酸残基进行磷酸酯化反应,赖氨酸残基进行氨基磷酸酯化反应,由此制取的磷酸化SPI,水溶性、持水能力、乳化能力和发泡能力等功能性质显然大大改善。磷酸化的SPI,生物效价不降低。  相似文献   

3.
用化学磷酸化方法改良大豆蛋白质是为了达到改善其功能性的目的。将大豆分离蛋白(以下简写SPI)和环状三磷酸盐的混合溶液于PH11.5、35℃保温3小时。使大豆蛋白中丝氨酸残基进行磷酸酯化反应,赖氨酸残基进行氨基磷酸酯化反应,由此制取的磷酸化SPI,水溶性、持水能力、乳化能力和发泡能力等功能性质显然大大改善。磷酸化的SPI,生物效价不降低。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于经典凯氏定氮法原理设计的KDN-08A半自动定氮仪对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进行快速测定.结果经t检验,与经典凯氏定氮法测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回收率在99.53%~100.19%之间.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制浆过程中大豆蛋白质分离抽提率α与整粒大豆吸水率Q、用水pH伍P和磨制大豆的粒度D的关系。计算机处理数据得到了α与Q、D和P之间的实验数学方程。在本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大豆蛋白质抽提率α与实验方程的计算值吻合较好。根据生产实际,提出了制浆过程中大豆蛋白质分离抽提的适宜条件,其分离抽提率可达到92%~98%。  相似文献   

6.
随着食品工业特别是肉类食品的发展,大豆分离蛋白的应用越来越广,用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年需求量约20hi,而国内生产量仅有ski左右,为了满足国内需要,各地新上了不少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仅山东省就上马了6条生产线,规模在O.6~1.ski/a。各厂生产大豆分  相似文献   

7.
速溶性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我国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的现状,提出要生产具有鲜明功能特性的分离蛋白,介绍了六种速溶性分离蛋白的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豆分离蛋白生产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蛋白得率低、灰分高、色泽深、溶解性差等及其他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新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损耗。  相似文献   

9.
采用酸沉淀法分离大豆糖蜜中的大豆蛋白,使大豆糖蜜得到初步纯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了酸沉淀法分离大豆糖蜜中的大豆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语言人们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每天必须摄入一定数量的食物。成人每天蛋白质平均需要量为70~75克。由于人类大多采用混食方式,食物中蛋白质一部分为动物性的,一部分为植物性的。我国人民在食物中的蛋白质摄取量只有60克左右,这就需要对植物和动物性食  相似文献   

11.
采用酸沉淀法分离大豆糖蜜中的大豆蛋白,使大豆糖蜜得到初步纯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了酸沉淀法分离大豆糖蜜中的大豆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大豆除了含油之外,尚含大量蛋白质,而且数量超过含油量一倍以上。三四千年前,我国古人即利用大豆蛋白质,制成豆乳、豆腐、千张、百叶、冻豆腐、油豆腐等种种食品,还利用发酵方法,酿造成酱、酱油、豆豉、腐乳等营养丰富、风味鲜美的发酵豆制品。这些传统食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制造规模逐渐向工业化、连续化、自动化发展,复杂的手工操作,逐渐为机器所代替,在提高原有产品的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及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以低温脱脂豆片为原料,生产功能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研究。对影响凝胶性等功能特性的各种因素进地了分析和研究,同时对大豆分离蛋白用于肉制品种最终产品质量的评定和分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超滤法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崔岸  朱峰 《食品科学》1996,17(11):18-22
对超滤法生产大豆分离蛋白进行研究,在小试规模基础上,探讨物料浓度、温度、操作压力,PH值,循环速度对超滤过程的影响。选取适宜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的超滤膜,超滤浓缩后,蛋白质的截留率高于95%,蛋白质的回收率达93.9%。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大豆生产有着非常大的增长。一九二六年美国大豆生产总计不到500万蒲式耳(1蒲式耳约36公斤),而一九七一年收获的大豆超过11.6亿蒲式耳,为四十年前的200多倍。  相似文献   

16.
林杨 《黑龙江粮食》2001,11(1):34-36
本文论述了以低温脱脂豆片为原料,生产功能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过程。对影响凝胶性等功能特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对大豆分离蛋白应用于肉制品中最终产品质量的评定和分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核桃油为油相,于水相添加大豆分离蛋白(SPI),采用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机制备油包水(W/O)乳液,乳液于45 ℃避光保存,每隔1 d测定乳液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等物理特性,同时检测乳液初级及其次级氧化产物—脂质氢过氧化物与己醛,探究SPI对W/O乳液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SPI应用于W/O乳液,乳液水滴粒径降低,乳液物理稳定性增大,SPI同时具有抗氧化活性。0.1%~0.4% SPI,蛋白质浓度的增大对乳液物理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SPI浓度增大(0.1%~0.2%)延长了脂质氢过氧化物与己醛形成延迟期,而浓度进一步增大(0.4%)乳液脂质氧化稳定性影响不显著。乳液水相pH对SPI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水相pH7.0,SPI抗氧化活性高于水相pH3.0。研究同时表明,水相钙离子强度0~200 mM CaCl2,钙离子引入提高了乳液物理稳定性;乳液水相钙离子强度较低时(≤10 mMCaCl2),离子强度的增大降低了SPI抗氧化活性,较高离子强度(100~200 mM CaCl2)加速了乳液脂质氧化。  相似文献   

18.
19.
大豆分离蛋白的电酸化法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丹  吴建平 《食品与机械》1999,(4):20-20,23
食品工业上所用的植物蛋白大部分是其分离蛋白的形式,大多是通过酸沉法生产的。这些蛋白质对于局部的过量酸极其敏感,可能会引起其部分不可逆地变性,从而导致酸沉行为的改变。并且由于酸碱的加入,伴随产生大量废水。最近,加拿大农业食品部食品研究开发中心的Bazinet,L.等人发明了一种将蛋白质沉淀浓缩、分离,而不会使之变性的新方法。它源于膜分离技术之一的电渗析技术,被称为蛋白质的电酸化。他们对大豆蛋白质进行电酸化,测定了其粘度和电导率,探讨了影响系统限定电流强度的因素,并将用电酸化方法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工业大豆分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传统豆制品制浆中大豆蛋白质的分离抽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分离抽提率与整粒大豆水合过程中的吸水率Q和制浆用水的PH值有关。定量地找出了它们的关系。正确控制吸水率和pH值可使分离抽提率达到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