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Pv6的几种关键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移动和宽带技术的发展,IP地址的需求还将更大。IPv4地址空间有限,就算全部互联网用户都不是永远在线,IP地址在三、四年后也将被耗尽。未雨绸缪,为解决地址空间问题以及其它一些IPv4中的疑难问题,发展了IPv6协议。  相似文献   

2.
唐涛 《福建电脑》2010,26(6):35-35,69
IPv4协议的局限性已经严重制约了因特网的健康发展,针对IPv4协议的不足,本文分别从IP地址空间、路由表、Qos功能、自动配置、安全性等方面对IPv4和IPv6两种协议进行了深层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媛  秦飞 《电脑学习》2004,(5):14-15
IPv6作为Internet协议的下一版本,对IPv4的最终取代将成为必然.本文就地址空间、地址管理、头标、功能等方面对IPv4与IPv6进行比较,从中看出IPv6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IPv4协议地址空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IETF提出了新的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协议,从而彻底地解决了IP地址匮乏的问题;同时,与IPv4相比IPv6还具有地址空间编址管理,分组处理效率,对移动性、安全性和QoS的支持等诸多明显的优点.IPv6协议至今未投入商业应用.文中分析了目前制约IPv6协议快速发展应用的主要因素:IPv6协议自身的不足、IPv6协议与现有防火墙技术的冲突以及IPv6协议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析IPV6     
我们现在使用的IP协议为20多年前设计的IPv4,随着迅速的普及和各种应用的发展,IPv4地址资源紧张直接限制了IP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人们开始开发IPv6协议。重新定义地址空间。目前IPv6成为公认的IPv4未来的升级版本。  相似文献   

6.
IPv4、IPv6和IPv9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IPv4、IPv6与IPv9的特点,并在地址空间、域名服务、移动性、安全性、QoS、自动配置、应用范围以及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三者加以比较研究,分析其优劣.指出与IPv4相比,IPv6彻底解决了地址空间耗尽和路由表爆炸等问题,而且为IP协议注入了新的内容,使网络安全、移动主机以及Qos成为IP协议的有机组成部分.IPv6在国际上已经占据主流地位,以IPv6代替IPv4是必然的,其规模与效益会远远领先于IPv9.而IPv9尚未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在标准竞争中将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IPv6是随着IPv4协议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而提出的。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200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相似文献   

8.
与现有的互联网协议IPv4不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而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人们打算通过IPv6协议重新定义地址空间。  相似文献   

9.
徐晋平  王耀青 《微机发展》2004,14(12):89-91
在目前IPv4协议地址空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IETF提出了新的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协议,从而彻底地解决了IP地址匮乏的问题;同时,与IPv4相比IPv6还具有地址空间编址管理,分组处理效率,对移动性、安全性和QoS的支持等诸多明显的优点。IPv6协议至今未投入商业应用。文中分析了目前制约IPv6协议快速发展应用的主要因素:IPv6协议自身的不足、IPv6协议与现有防火墙技术的冲突以及IPv6协议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以及对互联网应用的要求不断提高,IPv4协议的不足逐渐体现出来,其中最尖锐的问题就是不断增长的对互联网资源的巨大需求与IPv4地址空间不足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织(IET)开发出了一套新的协议和标准--IPv6.文章介绍并研究了IPv6的地址分析.  相似文献   

11.
IPv4是当前的IP版本。近年来,随着Internet规模的急剧膨胀,信息量的加大以及Internet上新的应用的出现,人们对IP协议的地址空间、性能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有了新的需求。而原有的IPv4已远不能适应这些新的需求。该文探讨了IPv4和IPv6的格式、地址空间和IPv4过渡到IPv6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现有的IPv4网络存在着可扩展性、IP地址空间、安全性、服务质量控制、管理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IP协议的应用是因特网的应用在全球蔓延之后蓬勃地发展起来的。IP协议有这样的理念:无管理,无中心,无智能;所有智能和复杂的业务都交给网络终端来实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分配到的IP地址很少,在全球互联网地址资源库中占的IP地址还不足2%。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面临地址被竭尽的挑战已日趋严峻,因此我国政府对IPv6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13.
IPv4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互联网IP技术,作为网络基石的IPv4,逐渐暴露出很多难已克服的问题和缺点.IPv6则是下一代的IP协议,注入了许多新内容,IP协议将慢慢从IPv4过渡到IPv6.本文将介绍IPv4的局限性,以及IPv6的诸多优点,展望IPv6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界迫在眉睫的问题当数完成从IPv4向IPv6的过渡。随着Internet的规模以近乎于指数的趋势增长,IPv4的地址空间面临即将耗尽的危险。为此,IPv6将IP地址的长度由32b扩展到128b,将IPv6的地址空间扩展为3.4×1038个,届时地球上每个人可分配到1.8×1019个IP地址。促使推广IPv6的另一个原因是新的应用对Internet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Internet提供更复杂的寻址与路由能力,特别是下一代移动数字电话对Internet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以及对互联网应用的要求不断提高,IPv4协议的不足逐渐体现出来。其中最尖锐的问题就是不断增长的对互联网资源的巨大需求与IPv4地址空间不足的矛盾。为了能解决这一问题,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织(IET)开发出了一套新的协议和标准一IPv6。本文对新一代的网络协议IPv6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对IPv6的地址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IPv6是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它最终将代替IPv4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网络协议。与IPv4相比,IPv6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对报头扩展及可选项更好的支持等一系列优点。IPv6通过采用128位的地址空间替代IPv4的32位地址空间来扩充因特网的地址容量,使得IP地址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不再成为限制网络规模的一个因素.同时在安全性、服务质量及移动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使因特网能够承担更多的任务,为未来以IP为基础的网络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个人电脑》2003,9(8):164-164
在上篇中.我们预测了在不久的将来.几乎所有的物品(从PC.PDA到移动电话,汽车等等)都会连接到Internet。唯一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想支持这些设备.就会很快用光我们现有的IPv4标准下的IP地址。新版本的Internet协议IPv6把IP地址空间从32位增加到了128位,从而将可用的IP地址数从40亿个增加到超过35万亿个,这个数量足以支持可预见到的将来出现的全部新设备。除此之外,IPv6还提供了很多其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浅析IPv6技术     
当前,基于Internet的各种应用正在如火如荼地迅猛发展着,而与此热闹场面截然不同的是,Interenet当前使用的IP协议版本IPv4正因为各种自身的缺陷而举步维艰。在IPv4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IP地址即将耗尽无疑是最为严重的,有预测表明,以目前Internet发展速度计算,所有IPv4地址将在2005-2010年间分配完毕。为了彻底解决IPv4存在的问题,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网络工程任务编组)从1995年开始,着手研究开发下一代IP协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有限的IPv4地址日益紧张,解决了可扩展性问题的IPv6伴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然而,IPv6的应用却始终不温不火,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美国这样的互联网地址资源拥有十分丰富的国家,对于IP地址的紧缺感并不强烈;  相似文献   

20.
一种基于转交地址池的层次移动IPv6改进协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官俊  陈健  陈炯  潘雪增 《计算机应用》2006,26(2):299-0302
层次移动IPv6协议中,链路转交地址和区域转交地址的重复地址检测操作需要的时间占IP层切换延时的绝大部分。提出了一种层次移动IPv6改进协议,引入链路转交地址池和区域转交地址池,从地址池直接获取转交地址,避免了重复地址检测操作。实验表明,相比层次移动IPv6协议,有效缩短了切换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