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理论与实验     
朱平 《时代建筑》1994,(1):43-46
什么是建筑理论?它的目的和作用与其它学科中的理论有什么不同?它与建筑创作的关系如何?这类问题随着建筑理论的派别和体系的日益复杂而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去年六月在伦敦和皇家艺术家学会举办了“建筑学的理论与实验”为主题的系列学术活动,包括讲演,讨论和展览。在讨论会上,来自各国的著名建筑师各抒已见。由于发言都是即兴而作的,虽然有些论证不够周密,有的仅是提出问题,还有的观点比较偏激,但都很具启发性。尽管这次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筑教育的思想是和对于建筑本身的要求所直接产生的那些目标有关的。起重要作用的不单单是建筑师在社会中的任务和职能,而且还有教学原理、学习方法和课程组织。 一、建筑的作用 我们知道,建筑学是和建筑物设计、计划、  相似文献   

3.
建筑学本身是一个矛盾体:虽然建筑物不得不作为一个真实的物体存在于环境中.但是建筑师们仍希望建筑物能够不那么引人注目,能够消失在环境之中。而作为消失的建筑,它的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虚无.这是一个“空”的概念,空间与建筑融合在一起才能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4.
朱青 《云南建筑》2014,(3):34-38
什么是好建筑?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好”?这是每位建筑师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尽管各位对好建筑的认知不完全一样,但任何一个建筑师在设计开始的时候都想做一个好建筑。要弄清楚什么是好建筑,我想应让我们先回归建筑的本质是什么?在人们的眼里,建筑是一个个提供给人们生活的场所,它应该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地:建筑同时也是组成城市的一个个城市符号,它展现了城市的特色,人们通过它来了解城市的文化与历史。  相似文献   

5.
正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建筑实验室[AaL]主持人、华科优建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造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探索建造的可能性,回到建筑的本体,在那些传统模式化的建造方式之外,建筑物的可能性在哪里?建筑物是如何带有本能色彩地对重力做出反应?或者说,我们还能称之为"建筑"的边界线在何处?在"天空之城"中,建筑和环境呈现了一种模糊的状态:竹子既是景观,也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建筑是"被组织的自然",所谓"空间",具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仅仅通过几何序列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经验。之于我,建筑学本身更接近建造:为什么建造?用什么建造?如何建造?我经常尽量抑制建筑师形式先行的职业习惯,去关心一个房子究竟可以怎样"生长"出来,形式是否是我能接受的结果,或者说如何去引导和改善最原始和本真的结构诉求。我更喜欢把建造当做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尝试去连接不同材料着实是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正>在这个视觉年代,特色建筑也好,异形建筑也好,都是建筑师在天地间制造的一种惊奇,更是对传统审美习惯的一种挑战。最好的建筑应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创造建筑物独特的外形已成为建筑师们彰显个性、追求艺术的表现,更是城市居民寻求极端视觉体验的产物。当越来越多充满奇思妙想的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人们似乎也愿意赋予其超乎建筑学本身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穆威     
建造 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探索建造的可能性,回到建筑的本体,在那些传统模式化的建造方式之外,建筑物的可能性在哪里?建筑物是如何带有本能色彩地对重力做出反应?或者说,我们还能称之为“建筑”的边界线在何处?在”天空之城”中,建筑和环境呈现了一种模糊的状态:竹子既是景观,也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建筑是“被组织的自然”,所谓”空间”,具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仅仅通过几何序列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经验.之于我,建筑学本身更接近建造:为什么建造?用什么建造?如何建造?我经常尽量抑制建筑师形式先行的职业习惯,去关心一个房子究竟可以怎样“生长”出来,形式是否是我能接受的结果,或者说如何去引导和改善最原始和本真的结构诉求.我更喜欢把建造当做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尝试去连接不同材料着实是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杨宇振 《新建筑》2010,(4):55-56
回应刚才汪老师提出的10个问题,谈谈我的想法。1迷茫迷茫的第一个指向是建筑学的边界——建筑学到底在哪里?建筑学能不能成为一个学科?比如说在福柯、列斐弗尔等很多人看来,城市规划很难自身成为一个完全定义的学科,因为它的理论方法、理论标题很多都要借助其他学科。而建筑学,特别是今天的建筑学,在学科高度交叉的社会里,建筑学能不能“自善其身”?这个问题直接指向建筑教育问题。因为在建筑教育中我们一直试图找出一个属于自身的东西,是什么?不清楚,“建构”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或许是建筑学能找到的一个东西。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1997年12月5日在杭州召开了当代中国建筑师丛书《程泰宁》集出版座谈会,会议由本刊编委会主任严星华主持。现将部分到会同志的发言按发言顺序排列刊出,并选登一些程泰宁作品。严星华:在程泰宁建筑创作会上,来自各地建筑学专家对泰宁的作品踊跃和认真发言,表示出各  相似文献   

10.
正"建筑师的业是什么?"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这样回答:"直接地说,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一生都要与之朝夕相对,建筑创作的方向很多时候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每一个建筑师在开始做建筑的时候,都想做一个好建筑。什么是好建筑?我们怎样去评价建筑的好与坏?在这里你或许能找到答案。201 4年4月1日,由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建筑梦寻找中国好建筑"科普主题活动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馆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学会领导,建筑学  相似文献   

11.
李学端     
<正>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创作中心主任1995年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为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建筑创作中心主任、甘肃省科技专家委员会专家、甘肃省建设工程咨询评审中心专家、兰州市规划局专家办专家。主要作品包括天元商业广场综合体,金昌  相似文献   

12.
建筑摄影是一门功能性极强的摄影门类,其摄影作品主要是为了突出建筑物本体,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以及其建筑学思想。因此,建筑摄影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与证件照相同的功能与意义。也正因如此文章将建筑摄影作品视为建筑物的肖像(证件)照。  相似文献   

13.
我首先想要对读者表明我对建筑学的观点。我试图强调如何将理念融入到空间的创造中。这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学问题,而且是全人类表达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那些问“一个好建筑师需要研究些什么?”的人,有人回答是技术、有人回答是造型、还有人回答是形体学问题等等。我个人的感觉是:人,这个观点也被其他很多思索者所认同。我们再一次地发现,如果我们探寻什么,真理要比它看起来遥远得多,有时甚至看不到,而且从不确定和讨人喜欢。  相似文献   

14.
对话董功     
正UED:直向十年的建筑实践中,"果园咖啡厅"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历史上很多建筑师会在某个时期发生个人语汇的变化,"果园咖啡厅"项目前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转折?董功:我现在回看我们这将近十年的时间,在果园咖啡厅前后的确有一个转变。但是这个过程对于建筑师来讲是很自然的事。我之前在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和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的事务所工作的时候,不太需要对建筑学本身作非常完整的系  相似文献   

15.
周琦 《建筑与文化》2012,(12):13-13
真正意义上西方概念下的中国建筑设计师群体出现不过百年,这一百年中的成长历程是曲折的。但目前为止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地位与同时代的外国建筑师相比,不论在劳动强度、设计质量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距离,原因何在?当下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新建筑舞台。但在其中能够有多少中国建筑师真正参与我国自有建设项目的原创设计,受到应有的尊重并得到公平的待遇?中国建筑师群体应该如何认识自身优势和缺失?为何已经走入正轨的建筑学教育没有持续的培养出世界水平的建筑人才?外国建筑设计在中国还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16.
《现代装饰》2009,(1):58-67
(现代装饰):我们中国好多大的建筑项目都是由国外设计师设计,你认为我们中国设计师是输在哪里了呢?艾未未:中国的建筑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所占总数的比例不会多出10%,甚至更少,可能是5%,所以说很多,其实是不多的,除了几个明显的建筑除外。基本上大多都是由我们国内建筑师设计的,由国内建筑师设计是因为建筑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止是设计还有一些后续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宏观背景下,数智建造正成为建筑行业的基本战略,借助数字技术驱动行业发展,实现建筑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产业链上各相关方高度一致的共识。建筑师与建筑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行业发展状况如何?建筑师该做怎样的转变?新技术与新应用如何才能迅速普及?新技术为城乡建设带来什么积极作用?近日,《中外建筑》深度专访同济大学教授袁烽,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询。  相似文献   

18.
正旭可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形式形式在一方面是一个非常建筑学本体的命题,一方面他的外沿也非常的广泛。广泛到在建筑学教育中,形式是非常难教的。对形式的理解和感知,和每个人的个性和亲生经历息息相关。在建筑师的实践阶段中,形式也往往是最难跨越的一步。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平衡项目时间进度,时间预算的过程中,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一个对象。而反过来还有一种更加容易上当的危险,就是滥用形式,将形式的讨论局限在"风格"、"品味"和"流行"这两个词的界定范围内,而忽略形式本身的历史沿革。历史上有很多建筑风格,都有其代表形式。在具体工作和交流中,经常把形式和风格放在一起,好像两者是同意词。  相似文献   

19.
胡浩 《中外建筑》2001,(4):13-14
《北京宪章》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一章中提出了“全社会的建筑学”的概念。笔者以为,这既是对20世纪建筑学发展的一个精当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建筑设计模式的一种良好展望。它至少包含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建筑师要参与社会,“建筑发展要考虑到全面的社会——政治背景,建筑师要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有层次的决策”;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过程也要接受全社会的参与,“(建筑学)必须要创造出日益美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而这有赖于使用者与决策者的参与”。 1 建筑师要参与社会,参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所有层次的决策 建筑是什么?答案从来众说纷纭。然而,不论说建筑是空间、还是场所,或是别的什么,人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建筑绝不只是一个房子,绝不只有一个物质的壳,它还必须包含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意义、经济意  相似文献   

20.
以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名义,提出"狭义建筑学"的系列概念,作为某建筑学院的教育提供计划的理论基础,共计有九个关键词,建筑师、建筑物、建筑学、工程学、工具论、类型学、建筑史、设计论和教育学。其中建筑学和工程学对偶互义,类型学和教育学分别面对一种工作对象,工具论需要特别被强调,尤其在专业基础教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