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常规方法分析比较了军曹鱼鱼头、鱼皮、内脏的鱼油脂肪酸组成及其酶解蛋白粉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军曹鱼鱼头、鱼皮、内脏的粗鱼油和精制鱼油脂肪酸组成主要由C_(14)~C_(22)的17种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为15%左右;二十碳五稀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总量均为11%左右;鱼头、鱼皮、内脏的酶解蛋白粉的粗蛋白含量(干基)分别为85.46%、90.79%和78.26%,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7.67%,34.51%,29.15%.必需氨基酸之间比例适宜。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式。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10种淡水鱼脂肪酸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中国最大淡水湖鱼类脂肪酸的特点,采用气相色谱法对鄱阳湖10种野生淡水鱼类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鄱阳湖10种淡水鱼中最丰富的脂肪酸是油酸(C18:1n9);鱼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随鱼类品种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别,大眼鳜肌肉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最高达14.19%;赤眼鳟的花生四烯酸(AA)含量最高,肌肉和鱼头分别达13.53%和12.07%;麦穗鱼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最高,肌肉和鱼头分别为7.60%和7.92%.所分析的鱼PUFA/饱和脂肪酸(SFA)的值都在0.5以上,n6 PUFA/n3 PUFA为0.45~1.19;此外,鱼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奇数碳脂肪酸,银鲴鱼头中含量最高达6.84%.结果表明鄱阳湖水域中,鱼PUFA有明显的特征,部分鱼中DHA和EPA的含量显著高于一般的淡水鱼,甚至与海鱼相近.PUFA和n3 PUFA含量与鱼的生活习性有较大关系,以藻类为主食的鱼>以鱼虾为主食的鱼>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主食的鱼.  相似文献   

3.
鲢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舟  王琦  于刚  张维农  王海滨 《食品科学》2014,35(24):105-109
应用Bligh-Dyer法、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比较鲢鱼头部、眼部、背肌、腹肌、内脏、尾部的磷脂含量与组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鲢鱼各部位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各部位磷脂种类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elserine,PS)及一未知组分,鲢鱼各部位的PE、PC明显高于其他磷脂组分。鱼头磷脂中饱和脂肪酸的总量最高,其次是内脏中含量,鱼眼中含量最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在鱼头中最丰富,明显高于背肌、鱼眼、腹肌、鱼尾,后三者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内脏中含量最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鱼眼中最多,与腹肌、鱼尾中的含量差异不显著,都在49%以上,但明显高于鱼头、背肌内脏中的含量。各部位间内脏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其次是鱼眼。鱼眼磷脂中C22∶6的含量最丰富,C20∶5在内脏磷脂中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4.
以废弃罗非鱼内脏作为原料,分别采用索氏提取法(SE)、超声提取法(UE)及高压脉冲电场提取法(PEFE)从鱼内脏中提取油脂,运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鉴定不同提取方法下油脂中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从罗非鱼内脏油脂提取率、脂肪酸种类及相对含量等方面对3种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罗非鱼内脏油脂提取率差别不大。PEFE获取的脂肪酸种类及相对含量均高于SE和UE法。PEFE法提取的油脂具备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n-6与n-3系列脂肪酸比例小的特点。研究为罗非鱼内脏油脂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海水鱼和淡水鱼鱼头磷脂及脂质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以海水鱼(马鲛鱼、巴浪鱼、金鲳鱼)和淡水鱼(罗非鱼、鲫鱼、鲢鱼)鱼头为研究对象,利用Floch法提取6种鱼鱼头总脂;硅胶柱层析法将总脂分离收集中性脂、糖脂和磷脂;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比较6种鱼鱼头磷脂种类的分布、组成;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分析6种鱼鱼头脂质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6种鱼鱼头中提取率最高的脂质类型为中性脂,占总脂的48.98%~77.84%,其次为磷脂,占总脂的5.93%~22.86%,糖脂提取率最低,占总脂的3.67%~15.91%。鱼头磷脂中共检出4种磷脂组分,分别为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鞘磷脂(Sphingomyelin,SM)、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其中PC明显高于其他磷脂组分。脂质中均含有较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其中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为主,且均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ntemacnioc acid,EPA),海水鱼和淡水鱼鱼头磷脂中DHA和EP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8.39%~21.43%和5.61%~10.38%,且海水鱼鱼头中以DHA和EPA为主的PUFA含量高于淡水鱼鱼头。因此,海水鱼鱼头是提取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潜在资源,尤其是制备n-3多不饱和脂肪酸型磷脂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6.
金鲳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金鲳鱼加工中副产物的利用率,本实验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金鲳鱼5个组织部位中的脂质,采用GC-FID法测定各组织脂肪酸组成。脂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脏(27.12±7.96) g/100 g>鱼身骨(16.04±3.35) g/100 g≈鱼头(15.88±3.09) g/100 g>鱼皮(11.93±5.72) g/100 g>鱼身肉(5.09±2.13) g/100 g。5个组织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富含油酸(24.31%~25.84%)、棕榈酸(23.16%~25.00%)和亚油酸(19.04%~19.76%)。饱和脂肪酸(SFA)在内脏(35.32%±2.17%)中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鱼身骨(34.27%±1.28%)、鱼头(34.56%±1.32%)及鱼身肉(34.34%±1.57%)中含量显著高于内脏(32.68%±1.64%)和鱼皮(33.22%±1.23%)(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5个组织间含量无显著差异;n-3PUFA和EPA+DHA在鱼皮(10.34%±1.76%和6.04%±1.53%)中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内脏中SFA(35.32%±2.17%) > MUFA(32.68%±1.64%) > PUFA(31.09%±3.18%);鱼身骨、鱼头及鱼身肉中MUFA > SFA ≈ PUFA;鱼皮中SFA(33.70%±2.22%) ≥ MUFA(33.22%±1.23%) ≥ PUFA(32.07%±3.23%)。因此,金鲳鱼组织脂质营养丰富,颇具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鱼副产品是珍贵的保健佳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鱼头 人脑的60%是由脂质构成的,其中DHA(即二十二碳六烯酸)有助于大脑功能发展,并能使人体内的胆固醇水平降低和延缓人体衰老。我国医学家在以鱼健脑益智上,十分重视鱼头的作用,而且对同科不同类鱼头都有极为精辟的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鱼类中鱼头DHA含量较多,尤其是冷水性海鱼,含量特别丰富。据日本专家测定,金枪鱼的鱼头中DHA高达50%以上、付金枪鱼为30%、黄鳍金枪鱼为29%、竹黄鱼为15%、远东沙丁鱼为12%。其他鱼类的头,如鲛鱼,鳝鱼,沙光鱼等DHA含量也十分丰富。经常吃鱼头,可以获得较多的DHA,对人脑组织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湖南省环洞庭湖地区消费量较大的3种不同食性鱼类不同部位脂肪酸的组成及差异。方法选取长沙、岳阳和常德市具有代表性的鱼类,取其背部、腹部等可食部分。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其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获得脂肪酸指纹图谱。结果3种鱼类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含量为272~1198mg/100g,单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为主,含量为340~974m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DHA)含量较高,含量为517~1283 mg/100 g。其中肉食性的鲈鱼其鱼腹和鱼背的(EPA+DHA)含量较高,杂食性的鲤鱼其鱼腹和鱼背的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占比较高,滤食性的鲢鱼其鱼身和鱼头的α-亚麻酸(α-linolenicacid)含量相对较高。结论鱼类产品脂肪酸的组成与其食性有关,3种鱼类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斑点叉尾鮰鱼内脏油脂成分的GC-MS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点叉尾鱼内脏油脂成分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提取斑点叉尾鯝内脏鱼油,然后加酸使其甲酯化,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对鱼油中的脂肪酸进行分析评价.斑点叉尾鯝内脏鱼油含量在总油脂达到99%,(鱼油除了包括一般的油类的物质,还包括体油,鱼肝油和脑油[1]).从鱼油中共鉴定出23种成分,有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少量烷烃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2.84%,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3.72%,以C18:1>(48.52%)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9.12%,以C18:2>(16.54%)为主.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21%,主要有C16:0>(14.46%)和C18:0>(4.17%),多是低于C18>的中短链脂肪酸.鱼油中的这些脂肪酸比长链脂肪酸(c18>以上)更有益于健康,是营养价值高的医疗保健品.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栉孔扇贝内脏和裙边中的油脂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对其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扇贝内脏油脂含量远远高于扇贝裙边,扇贝内脏油脂含量占70℃烘干样品的14%以上;扇贝内脏和裙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68.10%和55.29%,尤其是(EPA+DHA)含量高,内脏油为44.12%,裙边油为39.77%;扇贝内脏油中(EPA+DHA)含量高于目前报道的各种鱼油的( EPA+ DHA)含量(12%~42%).从扇贝内脏中提取油脂将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1.
曲虫治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慎安 《酿酒》2004,31(3):13-14
通过对曲虫治理应用研究效果的分析 ,结果表明 :质量效果提高 7% ,糖化力效果提高 80 % ,综合效果提高 92 7%。  相似文献   

12.
脂肪酸聚甘油酯(Polyglycerol esters of fatty acids,简写为PGE)在常温下有半固态和固态两种存在状态,本文通过对分别添加这两种PGE的软冰淇淋基料进行粘度、pH、粒径分析和垂直扫描分散稳定性分析(Turbiscan),发现半固态PGE的添加量为0.2%时,乳状液的粘度最低,粒径最小,稳定性最好;固态PGE的添加量为0.4%时.乳状液的粘度最低,粒径最小.通过比较发现,两种PGE对基料的影响有很大差别:半固态PGE能使乳状液的粒子更小,并能有效延长乳状液的稳定性;而固态PGE由于其熔点较高,可以促进脂肪结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食用油中酸价测定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建立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为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GB 5009.22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酸价的测定》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建立数学模型, 计算各变量的不确定度, 最终计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结果显示, 样品中酸价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1.764×10?3 mg/g, 样品中酸价含量为(0.16±0.002) mg/g(置信水平95%, 包含因子k=2)。结论 在测定过程中, 测量重复性对总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其次是滴定管的体积。  相似文献   

14.
有梭织机稀密路织疵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有梭织机打纬过程中织机构件的位置和状况对纬纱之间距离的影响出发,推导出纬向密度计算公式,直观分析了影响纬向密度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为减少稀密路织疵在国产老织机上采取的几项改进措施:采用弹簧回综、机外送经、电子驱动、导布辊加压等装置。  相似文献   

15.
The article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main streamlines and scope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of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RAMS for the recent 10 years.  相似文献   

16.
朱江晖  阎玉秀 《纺织学报》2011,32(9):142-146
针对服装打版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的现状,设计了服装尺寸自动生成系统.量取女套装上衣经典款式样板的细部尺寸参数,采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对女套装上衣样板各特征指标的权重进行提取,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服装结构设计数学模型.建立样板尺寸自动生成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编程加以实现.建立3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  相似文献   

17.
18.
酶水解猪皮胶原的色谱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红  张新申  蒋小萍 《中国皮革》2001,30(21):10-12
比较详细地描述了用现代色谱分离的试验方法.用本实验室自制的弱阳离子交换树脂将猪皮胶原的酶水解产物成功地分离为5个组分,并详细讨论了影响分离效果的各种因素,确定了最佳分离条件.  相似文献   

19.
通过DNS法测定小麦木聚糖酶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小麦木聚糖酶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是50℃,最适pH是5.5~6.0,最适底物浓度是1.0000%,最适底物与酶液用量比例为9/1,最适反应时间为5-9min。  相似文献   

20.
林进忠 《上海造纸》2006,37(2):23-26
该文从黑液喷射炉的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的角度简要分析了造成过热器热偏差的原因,并重点讲述了所采取的一些必要的治理和预防措施,从而使热偏差对过热器造成的危害程度得到有效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