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学家通常是以价值灌输和价值批判方式来推动公民理性发展的,但是,法律解释、法理论证、个案认知和司法公正性的评判,不仅仅依赖于价值分析,事实上远非价值论述能够消解理性问题:在法律规范领域里,价值追问与逻辑分析纠缠在一起,倘若缺乏相对独立的逻辑方法论研究,则在这种纠缠中产生价值迷失和逻辑误导是极可能的;在事实认知领域里,司法领域的个案真相,不简单归结为真和假的还原,司法证据规则带有价值倾向,真和善是纠缠的,倘若没有专门的诉讼逻辑理论,则可能得出“真即伪”、“善则假”的印象……这些正是困扰法…  相似文献   

2.
法律论证的逻辑——试论法律逻辑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单纯的逻辑学和有题材特征的方法论逻辑,是信念研究的两种不同形式抽象,后者对信念形式的研究要兼顾题材的特性。法律逻辑属于后一种方法论逻辑,它的理论结构是3种方法论(法律推理、案情论证、修辞论证)与两种信念(恰当性、合情性)的对应。  相似文献   

4.
虽然在近百年的西方法学中,逻辑的功能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必须看到,法律与逻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法律方法论的角度看,逻辑规则在解释法律、论证法律的时候有固定法律意义的功能。所以,法律学人必须认真地对待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这对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法制建设、法学教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逻辑固法:对法律逻辑作用的感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虽然在近百年的西方法学中,逻辑的功能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必须看到,法律与逻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法律方法论的角度看,逻辑规则在解释法律、论证法律的时候有固定法律意义的功能.所以,法律学人必须认真地对待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这对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法制建设、法学教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单纯的逻辑学和有题材特征的方法论逻辑,是信念研究的两种不同形式抽象,后者对信念形式的研究要兼顾题材的特性.法律逻辑属于后一种方法论逻辑,它的理论结构是3种方法论(法律推理、案情论证、修辞论证)与两种信念(恰当性、合情性)的对应.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中国逻辑学会所属形式逻辑、语言逻辑、符号学、归纳逻辑4个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逻辑应用、逻辑教学2014年学术大会”于2014年6月在成都成功召开,交流论文50余篇,许多是上乘之作。本栏目将选录一部分优秀论文,分期刊出,以飨读者。本期刊出8篇。
  杜国平教授的《批判性思维辨析》一文对“critical thinking”一词的通常译法--批判性思维,提出了质疑,他通过对19位批判性思维专家的问卷调查,得出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critical thinking”的合适译名应该为“审辨式思维”,从音义结合的角度,也可翻译为“揆惕性思维”。这种对关键词翻译的精准性推敲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律案例教学的提出和应用为我国法律逻辑教学改革开启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此探讨案例教学在法律逻辑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论述体现在法律逻辑案例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以及法律逻辑案例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双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自1978年第一届全国逻辑会议召开,提出逻辑学面向应用、全面发展的号召以来,我国逻辑学研究和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其中法律逻辑学的发展应该是比较好的,各法律院校普遍开设了法律逻辑学课程,出版了大量的法律逻辑学教材和一些专著,也公开发表了不少的法律逻辑学论文。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法律逻辑的研究存在着以下缺陷和不足:第一,宏观论述多,具体论证少。大量篇章停留在法律逻辑元问题的研究,如:是否存在法律逻辑,什么是法律逻辑,法律逻辑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法律逻辑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等问题。这类研究对正确把握法律逻辑的理论定位,开辟…  相似文献   

11.
法律案例教学的提出和应用为我国法律逻辑教学改革开启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此探讨案例教学在法律逻辑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论述体现在法律逻辑案例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以及法律逻辑案例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双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法律逻辑是训练法律思维的必要的、有效的工具。法律逻辑有助于准确掌握和运用法律概念,合乎逻辑地建立和把握命题并进行法律推理,对即将作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逻辑论证。为达到将逻辑理论知识转化为法律思维能力之目的,法律逻辑学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法律逻辑教学应配合法学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以下必要改革:应明确法律逻辑教学对象主要为法学院学生、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应紧紧围绕训练法律人的法律思维方式来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办案思维的逻辑和大陆法系法律推理模式:教学方法宜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苏格拉底问答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辩证地看待普通逻辑与辩证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演绎的有效性是理性形成的基础,全面看问题是达成和谐的保证。不管是普通逻辑还是辩证逻辑,不管是形式逻辑还是非形式逻辑都首先要求思维清晰,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运用策略;同时追求全面、具体的思维。问题不在于改造哪一种理论,而在于怎么样发现世界的“逻辑”。理论是一个方面,使用理论的人是另一个方面。理论有局限性,人的思维不能有太多局限性。可以只研究一种理论,但是人脑不会只被一种理论武装,思维不可能只认可一种理论。在思维训练的层面上,既需要普通逻辑的眼界和意识,也需要辩证逻辑的眼界和意识。  相似文献   

15.
逻辑实践转向中的非形式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对逻辑学第一次重大转向即数学转向的反思,逻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加贝和伍兹等将其概括为逻辑学的实践转向。各种新兴的逻辑学分支都考虑人的推理在现实生活语境中怎样完成,这便是逻辑中实践转向的实质。非形式逻辑在这个转向中充当了先锋,而其理论先驱如图尔敏、佩雷尔曼和汉布林对形式演绎逻辑的批评,是这个实践转向的先声。实践转向引起了对逻辑观念、心理主义、形式化的价值、推理评价标准、谬误观等的一系列新思考和新判断,也把人的认知和逻辑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实质推理是一种通过对若干存在矛盾冲突的推理前提内容法律价值的分析判定,从而确定该前提内容是否具有优先法律适用效力的推理和证明活动。实质推理最显著的特点是引入了辨证思维的方式,以法律价值判断作为分析判定的前提和基础,注重从推理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角度来研究法律推理,注重用辨证思维的方式来正确处理法律适用中的矛盾冲突。对法律推理的研究,应从法律实践的实际需要出发,打破形式与内容的“楚河汉界”,从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来加强和充实对法律推理的研究,走出“形式逻辑+法律事例”的简单模式,使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更好的为法律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法律逻辑的学科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形式逻辑分支论、应用逻辑分支论和理论法学分支论3种。在我国,虽然理论法学分支论最近才有个别学者以模糊的语气谈及,并且一经提出便遭到许多学者的质疑,但经过分析,就会发现,理论法学分支应该是法律逻辑的最佳归宿。  相似文献   

18.
法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1法律逻辑研究的现状作为一门学科,法律逻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1年克卢格的《法律逻辑》一书出版[1]。在他看来,法律逻辑是形式逻辑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荷兰学者舒伊特曼提出了一种更为极端的观点,逻辑都是形式的,故根本不存在特殊的“法律逻辑”,正如不存在“草莓逻辑”一样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对法律逻辑的学科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形式逻辑分支论、应用逻辑分支论和理论法学分支论3种.在我国,虽然理论法学分支论最近才有个别学者以模糊的语气谈及,并且一经提出便遭到许多学者的质疑,但经过分析,就会发现,理论法学分支应该是法律逻辑的最佳归宿.  相似文献   

20.
名学是先秦逻辑思想的重点和核心,名书则是名学逻辑理论的实际应用。成书于战国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名书。中国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扩展到应用逻辑领域。本文以《尔雅》为例,探讨了《尔雅》所体现的名实释义系统和分类归纳方法。可以说,《尔雅》所体现的逻辑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