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们发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外延清晰、内涵确指的词语,大都概念具体,表达精确;又发现使用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词语,虽然意思模糊、抽象,表达却也准确恰当,这是为什么?事实上,“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上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模糊事物、模糊概念,反映到人的大脑里,就相应产生了模糊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当然就有根有源了.应该说:“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美]查德《模糊集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正确使用精确语言或模糊语言都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用精确的词语表达明晰的概念,是立法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和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立法语言不是完全高度精确的,它同样具有模糊特质.立法语言中的模糊性词语对于实现社会的公正、克服法律的僵化、促进法律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恰当使用模糊词语可以确保立法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语音、语调模糊性,词义模糊性,语法模糊性和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模糊性.此外,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也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与此同时,模糊语言的客观性对思考一些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针对英语中的模糊语言,运用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四种翻译手法,译者应在保证基本语义信息的完整传输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取词的品级、句子、语篇各个层面上,它使得语言本身成了一个意思潜势理解系统,能够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意义。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也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与此同时,语言的模糊性存在着对一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语音、语调模糊性,词义模糊性,语法模糊性和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模糊性。此外,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也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与此同时,模糊语言的客观性对思考一些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言结构差异,翻译时译者需摆脱原文的语言结构框架束缚,转换正反翻译视角,使译文与原文最大等值,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英汉翻译中的正反转换为避免翻译缺失,译者需变化思维角度,转换翻译视角,从"反"面表达原文信息,或反面表达向正面转换翻译等。正反转换翻译策略主要包括:肯定到否定转换,否定到肯定转换,由持中肯定到两端否定,应答性词语的肯否定逆向,以及意思相反或相对词语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但由于语言和法律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法律语言无法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本文从法律英语模糊性特征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主观基础及其模糊词语的作用等方面来讨论法律英语的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因此,翻译亦具有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体现在翻译过程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但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翻译目的采取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公文写作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许多人认为在公文写作中应排斥模糊语。但实际上,模糊语在公文中并不少见。公文中常见的模糊词语的运用有以下几种情况:难以用精确词语时可用模糊词语;不便用精确词语时可用模糊词语;不必要用精确词语时可用模糊词语;不宜用精确词语时可用模糊词语。在使用模糊语的过程中应注意:正确区分模棱两可有歧义词语与模糊词语的界限;准确界定模糊语和精确语的使用范畴;忌用绝对化的词语;正确区分公文中的模糊词语与文学作品中的朦胧语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哈姆雷特》的三个中译本进行分析,说明原文的意义难以确定,不可能产生终极的译文。本文提倡译者应不断地挖掘原文意义,进行重译,使原文的结构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2.
法律语言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语言作为一种规约性的语言分支,用词准确是其重要特点。但在有些情况下,模糊表达在法律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实践出发,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探讨法律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创立的解构主义哲学开始于对在场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解构主义翻译观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解读翻译研究的诸多问题.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译文对文本意义的动态表现及译文对语言差异的体现三个方面,分析了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观对翻译研究的影响,认为其在提升原文和译者地位,保持语言多样性和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等方面能够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简析汉语英译中“虚假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英译中"虚假对等"有六个方面原因:受到母语干扰,传达信息缺损,误解原语意思,错用译入语言,背离原文语境,忽视文化差异等。针对汉译英中这一问题,应从准确解读原文、根据语境选词、化解文化差异、吸收新鲜词语等四个方面探讨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英、汉语模糊性和不合逻辑性的几种形成原因和存在方式,并从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上论述了模糊性和不合逻辑性对语义的理解以及对英、汉语互译的影响,剖析了模糊性和不合逻辑性在修辞上的某些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16.
在高职院校中,日语翻译类课程和日语翻译素养并未受到重视。日语翻译素养是专业精神与专业意识的融合。专业精神是面对原文时翻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专业意识是全面精准地把握原文,以“信、达”为标准,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酌词句、求精义,使译者翻译的目标语或译文和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基本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7.
当下,西方外来词汇被译入汉语时,有被纯音译化的趋势,这是将异域话语视为力量唯一源泉的翻译的单向流动。在纯音译的产出过程中,译者拒绝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进行双向平等交流,彻底放弃了话语权,压抑了个性与思考;在纯音译的接收过程中,蔓延的纯音译词不但引起了思维与逻辑的混乱,而且弱化了母语的使用价值。对西方外来词汇的翻译不但应使目的语获得滋养,也应延续源语词汇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以2012年发布的《十八大报告》为例,结合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探索政治文本的英译技巧。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2000)鉴于此,本文从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层面分析了《报告》英译本如何再现原文意义。研究发现,在词汇方面,译者可采用注释、重创、词性转化、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在句法方面,政治文本翻译时经常要增补主语、再现源语逻辑关系、实现句子再平衡;修辞上,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政治文本中较常出现的重复和排比两种手法,此时,为达到文体对等,译文中应保留其形式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原文的口吻。应当指出的是,不论采用何种翻译技巧,译者必须首先对政治文本有透彻的理解才能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尝试将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引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英国著名童话作品《The Wind in the Willows》的三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童趣和跨文化交际两方面探讨在实现译者与原文、读者与译文之间视野融合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调整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