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宁来 《弹性体》2006,16(5):5-5
“十一五”期间我国合成橡胶发展前景良好。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合成橡胶需求量将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我国合成橡胶主要品种(含SBS)的总生产能力为135万t/a,产量(不包括胶乳)为133万t/a,合成橡胶表观消费量(含乳胶)超过250万t/a,成为世界上合成橡胶生产能力、产量和消费量都超过100万t的大国之一。预计到2010年,我国合成橡胶需求量将达到321~355万t,其中七大类基本合成橡胶需求量约235~259万t。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我国合成橡胶发展前景良好。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合成橡胶需求量将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我国合成橡胶主要品种(含SBS)的总生产能力为135万t/a,产量(不包括胶乳)为133万t/a,合成橡胶表观消费量(含乳胶)超过250万t/a,成为世界上合成橡胶生产能力、产量和消费量都超过100万t的大国之一。预计到2010年,我国合成橡胶需求量将达321万t~355万t,其中七大基本合成橡胶需求量约235万t~259万t。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我国合成橡胶发展前景良好。据预测,合成橡胶需求量将以年均6%左右的速率增长。2005年我国合成橡胶主要品种(含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总生产能力为1350kt/a,产量(不包括胶乳)为1330kt/a,合成橡胶表观消费量(含乳胶)超过2500kt/a,成为世界上合成橡胶生产能力、产量和消费量都超过1000kt/a的大国之一。预计到2010年,我国合成橡胶需求量将达到3210~3550kt,其中七大类基本合成橡胶需求量约2350~2590kt。  相似文献   

4.
《特种橡胶制品》2006,27(1):54-54
据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我国合成橡胶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40万~146万吨、170万~178万吨和197万~206万吨。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前景良好,主要有2个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我国合成橡胶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供需快速增长,工业化生产品种日益增多,竞争多元化格局形成,进口量增长,下游行业外贸依存度较高。十二五我国合成橡胶市场发展趋势:需求快速增长,工业化品种日益增多,产能继续大幅增长,但供应仍存在缺口,多个胶种需要进口,应进一步加快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我国合成橡胶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供需快速增长,工业化生产品种日益增多,竞争多元化格局形成,进口量增长,下游行业外贸依存度较高。十二五我国合成橡胶市场发展趋势:需求快速增长,工业化品种日益增多,产能继续大幅增长,但供应仍存在缺口,多个胶种需要进口,应进一步加快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8年,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消费由上半年的回落转为下半年的低迷,橡胶价格由上涨转为暴跌。2008年,我国合成橡胶生产能力达276.5万t,产量为238.3万t,表观消费量为348.93万t,同比减小1.8%。分析了未来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详细分析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现状,包括生产能力、产量、进出口量、消费量以及技术进展。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介绍了国内生产装置扩能情况和新建项目,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了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前景,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介绍2009年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分析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2009年我国合成橡胶的产能、产量、进出口量及需求量继续增长。未来几年我国合成橡胶的产能仍快速增长,市场前景看好。有序建立新装置、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是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凤菊 《中国橡胶》2003,19(20):6-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合成橡胶的生产及市场也在加速向全球化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轮胎业及其他橡胶加工业向亚太地区及东欧等地区的转移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合资及跨国投资等活动,使得世界合成橡胶生产能力的分布、供需情况及产品结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世界合成橡胶供需概况1.生产能力世界合成橡胶各品种生产能力见表1。由上表可以看出,世界合成橡胶生产能力增长较明显的主要是聚丁二烯橡胶和乙丙橡胶,而丁苯橡胶、异戊橡胶和丁腈橡胶则呈现负增长。异戊橡胶生产能力的减少主要表现在受…  相似文献   

11.
《合成纤维工业》2006,29(6):35-35
根据化纤工业协会制定的“十一五”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目标,中国化纤生产能力将由2005年的19300kt/a,发展到2010年的25000kt/a,化纤产量将由2005年的16290kt发展到2010年的23500kt,其中涤纶产量将从2005年的12701kt,发展到2010年的18700kt。在纺织纤维加上总量中,化纤所占份额将由2005年的65.3%,提高到2010年的66.7%。  相似文献   

12.
《现代橡塑》2004,16(5):6-6
目前,我国轮胎制造业的产值和生胶消耗量均占橡胶制品业的50%左右,可以说,轮胎制造业是我国合成橡胶的最大消费用户。据统计,2003年轮胎制造业约消耗各种橡胶105万t。  相似文献   

13.
韩永奇 《中国玻璃》2006,31(5):27-30
平板玻璃及加工玻璃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原材料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平板玻璃及加工玻璃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近年来,平板玻璃产业出现大发展的局面,仅2002年至2004年3年间就增加了近1亿重箱的生产能力。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国,浮法技术主导了平板玻璃工业的发展。2004年平板玻璃总产量达3亿重量箱(1500万吨)以上,其中“浮法玻璃”产量已占平板玻璃总产量的84%。加工玻璃发展也较快,我国现有加工玻璃企业约4000家,年加工生产能力2.4亿m。,深加工率已达25%,基本满足了建筑业和汽车业的需要。那么“十一五”期间我国平板玻璃工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如何?要采取那些措施来顺应这些趋势?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汽车轮胎及其配件用合成橡胶,尤其是适应轮胎子午化发展的合成橡胶,以及适合塑料改性用的合成橡胶,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和沥青维护的改性橡胶,为基础建设及建筑用橡胶配套的合成橡胶和可替代天然橡胶的合成橡胶,使国产合成橡胶市场占有率上升到65%~70%,并向产品系列化、经营规模化、装置大型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据商务部消息,“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对利用外资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从行政引资、追求外资规模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资转变,地方政府要淡化引资规模的考核,通过引入技术含量、国内配套比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建立符合科  相似文献   

16.
杨渊德 《中国涂料》2011,26(2):7-10
简要回顾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重点阐述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涂料工业主要产业政策——《涂料和无机颜料行业振兴支撑技术》、《石油和化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涂料类)及《涂料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制定。这些产业政策的制定为引导和支持涂料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是我国合成橡胶产业史上装置能力增长最多的一年,目前我国合成橡胶生产能力已超过200万t/a。2008年主要合成橡胶产量达164.8万t。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我国合成橡胶的生产能力、消耗量及进出口情况,指出了我国合成橡胶工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阳  董蔚潇 《橡胶科技》2014,12(7):9-13
分析我国合成橡胶的生产、供需、进出口和价格情况。我国合成橡胶产量已由2006年的184.52万t增长到2013年的408.97万t,表观消费量由2006年的306.90万t增长到2013年的542.03万t。2014年第1季度,我国合成橡胶产量114.93万t,表观消费量153.86万t,进口量38.93万t,自给率达74.70%。来自韩国、美国和日本的合成橡胶进口量占我国合成橡胶进口量的50%以上,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成橡胶出口量占我国合成橡胶出口量的50%以上。随着我国合成橡胶产量增长,丁二烯和苯乙烯价格下降,我国合成橡胶价格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国合成橡胶的生产、供需、进出口和价格情况。我国合成橡胶产量已由2006年的184.52万t增长到2013年的408.97万t,表观消费量由2006年的306.90万t增长到2013年的542.03万t。2014年第1季度,我国合成橡胶产量114.93万t,表观消费量153.86万t,进口量38.93万t,自给率达74.70%。来自韩国、美国和日本的合成橡胶进口量占我国合成橡胶进口量的50%以上,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成橡胶出口量占我国合成橡胶出口量的50%以上。随着我国合成橡胶产量增长,丁二烯和苯乙烯价格下降,我国合成橡胶价格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