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藏区传统城镇肌理是藏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区历史信息在城市空间上的真实反映。本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城的城市设计为例,从保护城镇肌理的角度,梳理藏区城镇肌理特色,提炼空间模式,剖析藏传佛教对城镇肌理的影响,传承与重塑空间形态,深入探讨藏区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法,以期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罗丹青  赵辰 《新建筑》2010,(3):25-29
在传统城市的保护与更新项目中,低层住宅的高密度是实现传统城市肌理保护的基本要素。但现行的低层住宅形式、住宅及住宅区规划设计规范已不能满足传统城市肌理保护对建筑密度的要求。以安品街的保护与更新为例,以平衡土地资源、保证居住质量为原则,研究居住空间环境物理性能指标,探讨比现行低层住宅更高密度的方法,从而适应传统城市肌理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城市肌理和传统特色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南京南捕厅街区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例.通过分析院落构成特色、提炼传统民居肌理的空间模式、梳理街巷组合、塑造历史性的枢纽节点等思考.探讨了城市肌理整台与城市特色复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解读国外历史地段更新的典型案例,研究历史地段更新中的城市肌理,剖析其肌理生成、空间发展、形态特点等内容,梳理出延续、生长、重塑3种处理历史地段中新旧城市肌理的方法,促进历史地段"新"与"旧"成为"对立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屈张 《建筑创作》2008,(5):171-175
文章以北方的陕西党家村和南方的上海新天地、德庆里为例,讨论了传统民居建筑在城市肌理中的特征和地位,以及在新建筑中怎样传承借鉴好民居建筑,把握住民居在城市中的肌理、尺度、空间、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苏州平江路31号改造工程的解读对城市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适当的有机更新和功能转换才是对城市传统民居最好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7.
城市传统民居是一座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与交融。观之洛阳老城,历史厚重,建筑新老混合,多种历史样式交织。基于国务院提出的城市双修理论,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史料分析、实地调研测绘等方法,以洛阳老城85号院为例,探寻老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肌理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表征,本文以莱州云峰山文化旅游产业区规划设计为例,从肌理操作的角度,阐述提炼原有肌理的空间模式,结合控制因素的用地规划,剖析原有肌理重塑等思考成果,深入探索了肌理操作的模式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李强 《山西建筑》2008,34(7):77-78
通过西安顺城巷的改造工程,详细地介绍了顺城巷的改造方案和改造特点,以从传统民居中提炼建筑肌理,指导古城的改扩建,从而使西安传统民居能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合理布局,在传统的文脉中不断演变更新。  相似文献   

10.
旧城区更新过程中,文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城市肌理作为文脉的重要表征方式,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该文通过分析城市肌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肌理在街区层面上的微观表达,指出了城市肌理在延续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有序更新的重要性。结合在武昌旧城解放路商业街的调查研究和更新实践,针对旧城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提出了一种以城市肌理作为指导,用建筑比例和街区尺度等要素为手段的旧城区更新方法,为旧城区更新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贾雪子 《世界建筑》2012,(7):106-109
本文从青年人群生活方式和居住需求出发,寻求在高密度城市中心构建一种新型居住体系的可能性,通过设计手段合理重组空间,使其成为依托城市繁华地带基础设施体系建造的城市开放子系统。与传统社区不同,微居遵循"云计算"原则,以更模糊的界限融入城市环境,打破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层级差别,建立一种积极、共享、高效的城市秩序,从而发挥远大于其作为住宅集合体自身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国内住区规划现状的大体评述,探讨了将城市设计引入住区规划的意义,结合国外的新城市主义理念,引介了西方住区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城市设计在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3.
首先阐释城市休闲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休闲方式中存在的三个现象:户外休闲活动所占比重较低、与社区疏远、休闲获取方式过度货币化,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做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城市规划应从几个方面出发,应对城市休闲发展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霍宁 《城市规划》2001,25(3):78-80
以英国格拉斯哥市王冠大街再开发为实例 ,就如何在住宅区再开发项目中 ,应用城市设计手段 ,以提高住区生活环境质量进行了讨论 ,希望有关做法和经验能对我国的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蒋旻 《城市规划》2011,(3):84-88
围绕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以"明确目标-规划引导-模式创新"为思路,在对现阶段农民工城市居住空间特征以及与农民工诉求存在偏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过程中城市规划所应达成的目标。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指出落实规划并切实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促使中国不得不面临产业调整的压力,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转型,城市发展需要从简单的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这就需要重新思考城市地租理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目前中国的工业、办公和居住用地的地租曲线呈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工业地租曲线水平化、办公物业郊区化与集群化、居住地租曲线波浪式下降,城市规划可以借鉴这些理论来思考城市空间的结构调整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素红  邓丽芳 《城市规划》2017,(12):17-25,81
城市规划者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空间结构本身的问题,更需要关注空间提供的服务和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以及需求的公平性问题。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研究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研究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关系,发现低收入人群存在明显的日常活动时空集聚现象,考虑在家因素的全天活动地主要集聚在老城中心区和新中心区外围,而排除在家的家外活动空间则与居住地关系密切,且活动范围较小。同时,低收入人群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围绕传统老城中心住区、传统工人新村、城中村和保障性住区等几类居住空间形成了低收入人群时空集聚区。影响低收入人群活动时空集聚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社会空间格局、个人能力、时空可达性等。此外,不同低收入人群面临不同类型的时空排斥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分别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8.
分析当前城市建设问题,回顾了在城市设计领域向传统城市学习的传统,最终提出一种向传统城市学习、以创造城市生活为主旨的城市设计方法。基于济南商埠区和晋江五店市补建与改造的两个案例,作者旨在提出以下原则:在规划设计中,应深入研究项目所在地域的历史遗存特征、历史、文化特色,关注街区功能多样性的保持、传统肌理的延续、历史遗存及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激活;传承建筑与空间尺度和丰富、多元风貌;营造宜人的环境,创造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生活场所。  相似文献   

19.
一种地域性城市设计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小雷 《城市规划》2002,26(9):72-76,84
认为城市设计要形成地域特色 ,对抗全球文化冲击下的“现代城市” ,应从全面考察社会生活方式和人的活动入手 ,在城市地域文化环境的背景中提炼传统生活模式 ,通过生活模式进化完成城市环境形态的发展、进化 ,进而达到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的目的。结合广州市旧城区的地域生活模式的个案研究 ,具体讨论了如何在城市设计中提取和进化地域生活模式的方法。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研究思路对城市设计有启发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叶怡君  张一兵 《城市规划》2019,43(10):80-85
归纳了毗邻隔离住区的研究现状,从不同主体角度分析了城市中心区毗邻隔离住区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其特征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有机更新理论并剖析该理论与毗邻隔离住区的内在联系,从空间环境、社会结构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整合更新策略,以促进城市居住空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