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模拟实际二次负荷的电流互感器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必须准确测出互感器在实际二次负荷下的误差值。实验室中互感器的检定是在互感器二次侧带上额定负荷,采用单相法进行校验。而现场中电流互感器的计量回路一般采用三相三线制或三相四线制的接线方式。由于接线方式不同,其二次负荷与单相回路有所区别。必须准确地模拟出实际的二次负荷,以便用单相法检定现场的电流互感器。1 三相三线制的二次负荷模拟方法专用计量回路的三相三线制是采用2台电流互感器、三相两元件电能表(b相无负荷)的接线方式,其线路如图1所示。Za、Zc—a、c两相二次回路所…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力市场的深化,电能计量的准确性日益受到重视,电能计量装置在电力交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电力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作为计量装置的一部分,在计量装置运行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次回路的运行状况决定着电能计量装置的整体运行水平,是保证在实际运行中计量装置准确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运行中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的误差影响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改造的技术措施并进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3.
二次电流为0.05A的电流互感器及其检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采用级联和新研制的二次电流为0.05A的电流互感器及其检定方法,并介绍新型0.5级50A/0.05A和0.2级75/0.05A等母线型电流互感器误差的实测值。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电流互感器的二次负荷对电流互感器误差,复合误差,仪表保安系数的影响。指出在选用电流互感器和接入二次设备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受负载阻抗的影响很大,在准确计量校准它的误差时,必须接入准确的负荷,即使是同一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荷的大小与性质对其误差影响较大,尤其是存在不同的饱和现象,饱和是误差的主要因数之一,本文着重分析其饱和特性,以便在实际应用中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互感器二次压降及二次负荷直接关系到电能计量的误差,是电力系统必须定期检定的项目。本文研制了一套用于电力技术人员培训用的模拟测试系统,采用三相电压电流源来模拟互感器的二次侧输出,用电阻、电抗序列模拟互感器的二次负荷及压降,接线方式包括三相三线制和三相四线制两种。以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06)为核心控制器,来控制各个模拟设备的参数,并通过A/D转换和运算放大等电路来采集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参数,整个系统由上位机软件进行控制,采用RS485串口通讯协议。实践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模拟测试的各项指标符合现场测试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8.
9.
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荷对计量误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明了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误差计算方法及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了二次负荷对电流互感器计量误差的影响,介绍两种二次实负荷的获得方法。举例说明合理选择电流互感器二次额定负荷的重要性。并对实际二次负荷的准确获得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探讨了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在实际接线和运行维护中存在的诸多困惑和误区,指出了正确接入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的方法和日常维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低压电流互感器自动化检定系统的技术与应用,对系统存在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对电流互感器磁饱和误差、二次绕组匝间绝缘测量无法溯源的问题提出了溯源的思路。对二次负荷下限容量不合理进行了分析,建议下限容量设置为1 VA,并在现场加强二次负荷的测试。测量了系统的重复性、多路输出一致性,指出其指标差是互感器二次回路继电器接点接触电阻和二次端子压接不良造成的。对系统的重复性、稳定性考核,建议采用休哈特图开展测量过程控制。最后对实验室的温湿度控制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多抽头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线错误对电能计量的影响,从现场实际接线出发,得出了多抽头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的正确接线及处理方法,引导计量人员走出多抽头与多绕组的使用误区. 相似文献
14.
介绍空载电流互感器.它是继零磁通电流互感器、双级电流互感器和电流比较仪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电流比例标准.在相应的互感器校验仪上作为标准,其准确度可比普通互感器高2~3级,接近于双级电流互感器.但它没有补偿绕组,用于制作0.01级以下电流互感器,安匝数低,使用更方便.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在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的工程化过程中,二次系统仿真模块的调试占用了很大的工作量,需要利用自动测试工具提高工程化的效率和质量。由于通用测试工具不能直接用于二次系统仿真的自动测试,文中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专用的测试工具。介绍了该测试工具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满足多节点并行测试的数据库结构,阐述了测试用例的自动生成和自动运行流程。该自动测试工具已经用于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的工程化,不但大大缩短了工程化周期,而且扩大了测试用例覆盖范围,提高了工程化质量,实际应用效果证明了该测试工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