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波涌畦灌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费良军  王云涛 《水利学报》1996,(12):16-22,28
本文将零惯量数学根据加续畦灌田面水流推进曲线确定的间歇入渗模型的结合建立了波涌畦灌田面水流运动的零惯量数学模型,提出了波涌畦灌灌水技术要素的设计方法,依此对灌水方案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应用模拟优化技术对波涌畦灌技术要素组合进行模拟--优化设计,最后以陕西泾惠渠区实际资料为例求得了波涌畦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2.
波涌畦灌水流运动的零惯量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良军  魏小抗 《水利学报》1995,(8):83-88,F003
本文建立了波涌畦灌田面水流的零惯量数学模型,在水流推进和消退阶段分别采用四边形差分网格公式,对内部计算单元采用普赖斯曼追赶法计算,在畦首差分单元采用牛顿-拉普氏迭代法求解,对水流推进前峰单元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经田间试验资料验证,其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地面灌溉(包括畦灌、沟灌、涌灌)田面水流运动理论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模拟地面灌溉水流运动的四种数学模型、即水量平衡模型、完整水流动力学模型、零惯性量模型和运动波模型,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用运动波模型(KWM)模拟波涌沟灌的地表水流运动给出了数值求解及定解条件,并经过实测资料的验证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预报连续和波涌沟灌的地表水流特性,同时对KWM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水动力学模型建立起波涌灌溉管理系统,用于模拟间歇供水状态下的地面水流运动,确定适宜的波涌灌水技术设计与管理参数及其组合条件,比较和选择波涌灌水技术的田间实施方案,管理有关波涌灌溉技术应用的各类信息资料,该系统是一个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波涌灌溉管理应用软件,具有计算稳定性好,估值精度高、收敛性和守恒性较强等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水动力学模型的波涌灌溉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崇宝  许迪  黄斌  刘群昌 《水利学报》2002,33(4):0075-0080
基于全水动力学模型建立起波涌灌溉管理系统,用于模拟间歇供水状态下的地面水流运动,确定适宜的波涌灌水技术设计与管理参数及其组合条件,比较和选择波涌灌水技术的田间实施方案,管理有关波涌灌溉技术应用的各类信息资料。该系统是一个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波涌灌溉管理应用软件,具有计算稳定性好、估值精度高、收敛性和守恒性较强等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7.
用TVD显隐格式模拟一维溃坝洪水波的演进与反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嘉松  倪汉根  金生  李鉴初 《水利学报》1998,29(5):0007-0012
应用空气动力学中的TVD格式构造了用于溃坝水流计算的显隐格式,模拟瞬间全溃时洪水波的运动,给出了与分析解的比较及多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这类格式精度高,稳定性好,不产生虚假的数值振荡,对溃坝涌波具有较强的捕捉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波涌灌溉的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概述了波涌灌溉的技术要素、田间适应性、地面水流数学模型和土壤入渗数学模型、节水机理与灌水效果、浑水波涌灌溉、波涌灌溉的田间灌水系统、波涌灌溉设备、波涌灌溉的管理系统和波涌灌溉的优化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波涌灌溉理论与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涌灌溉是一种节水型地面灌溉的新技术,是利用一个放水和停水过程构成一个灌水周期,间歇地向沟(畦)供水,使水流推进到沟(畦)末端。它具有比传统的地面灌溉省水、节能、均匀等优点,其投资显著低于喷、滴灌及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作者综述了美国自1979年发展波涌灌溉的三个阶段,以及我国在波涌灌溉试验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比较了全水动力学模型与零惯量模型在模拟水流运动特性上的优劣性,以及畦灌液施地表水流溶质运移模型与撒施地表水流溶质运移模型在模拟地表水流溶质运移中的优劣性。为地表水流及地表水流溶质运移的耦合模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畦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畦灌是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最主要和使用最广泛的灌水方式之一,与其他灌溉技术相比其设施简单、易于运行,但浪费水量是制约该技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畦灌的技术要素、水平畦灌技术、畦灌流动模拟3个方面综述了畦灌技术的现状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畦灌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畦灌入渗机理的完善、畦灌流动模拟的优化及畦灌技术评价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研究灌区径流分割,对于认识灌区产流过程及其特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实施科学的灌区水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湖北省漳河灌区内的水库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小流域2004~2006年的产流资料,运用数字滤波技术进行灌区小流域径流的水源划分。该技术方法提供3个通道滤波,结合实际情况计算得到基流分割参数,并分析了不同计算时段的基流指数等参数的差别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灌区小流域径流分割,数字滤波技术具有客观、操作简便而快速、采用的参数较少,以及精度高等优点,对认识灌区产流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波涌灌溉的灌水质量评价及计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清、浑水连续灌与波涌灌溉的大田试验,对波涌灌溉的灌水均匀度、灌水效率及储水效率进行了评价,同时在文中提出了一种无需灌后土壤水分资料即可计算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的新方法,从而为波涌灌溉技术要素优化设计的灌水质量评价,提供了数学模拟计算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滴灌灌水器迷宫式流道内部流体流动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云开  杨培岭  任树梅  杨玲 《水利学报》2005,36(7):0886-0890
选取目前中国农业灌溉领域中最为典型的六种迷宫式流道滴灌管,利用精密读数显微镜与AutoCAD技术相结合的测量方式测定了流道几何参数,利用自行研制的灌水器水力性能测试平台测量了六种滴灌灌水器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自由出流流量,并研究了灌水器流道内部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低压运行对灌水器的水力性能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流道断面统计平均流速在0.08—0.90m/s之间;迷宫式流道内部流体流动的雷诺数R,为105—930,层流和紊流的流态转捩的临界雷诺数比常规尺度流道的值要小,低于255。  相似文献   

15.
以2种不同类型滴灌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铺设长度、铺设坡度以及入口压力下滴头沿毛管的流量分布,计算出各情况下毛管灌水均匀度,并测试了滴头的制造偏差,分析了降低入口压力对两种毛管灌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型滴灌带在各种情况下灌水均匀度均优于A型滴灌带,但在灌水均匀度允许范围内,A型滴灌带以其价格优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较常用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以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为实例,采用多种计算方法对工程拟定的下泄流量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工程下泄流量方案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工程拟定的方案在下泄水量方面是满足下游生态环境需水要求的,但下泄流量过程可进一步优化,以减缓引水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波涌灌控制阀及自控器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今国内外地面灌溉仍是最普遍采用的灌水方式,因此改善地面灌水技术是提高田间灌水质量、节约灌溉水量的重要举措.作为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先进地面灌水技术,波涌灌溉方法具有田间水利用效率高、灌水均匀度好的特点,但其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有赖于适合国情的波涌灌溉设备的开发问世.结合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研制的波涌灌设备具有一阔多用、操作简便的特点.田间考核结果表明,这套设备已达到原设计要求和较佳性能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波涌灌溉条件下土壤致密层的形成及其对入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根据田间波涌灌溉的试验研究,论述了在间歇灌水条件下,土壤表面致密层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致密层在改变土壤入渗特性,以及朝着有利于节水、提高灌水质量等方面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泥沙问题是制约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渠的规划设计阶段和日常的运行管理中都需要掌握渠道的泥沙冲淤情况。本文根据一维水流非均匀沙运动方程,结合灌区灌溉特点和测量资料情况作了概化处理,建立了适合于灌区的非均匀沙冲淤计算的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渠系沿程的分水分沙和冲淤交换,将断面流量按渠段划分并计算,悬移质泥沙按粒径分组计算,根据分组水流挟沙力和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公式计算泥沙含沙量。模型采用山东簸箕李灌区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表明模型可用于预测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非均匀沙在渠道内的运动淤积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沙调控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沿岸地区进行引水灌溉不能忽略引入泥沙的处理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黄河下游发展引黄灌溉事业以来,目前不同灌区已基本形成适宜自身地理特点和灌溉需求的引水输水类型和入渠泥沙处理方式。本文根据引黄灌区所处河道位置和地域条件,结合灌区灌溉类型和泥沙处理方式,归纳提出了4种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沙调控模式,即,沉沙输水模式、输水沉沙模式、分水滞沙模式和输水输沙模式;根据不同水沙调控模式的形成条件、调控效果和存在的水沙问题,分析了适合不同水沙调控模式的输水输沙关键技术和重点调控目标,分别为沉粗排细调控、远距离输沙调控、分沙入支渠调控和泥沙入田调控;泥沙远距离分散输送技术是实现灌区水沙资源优化配置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