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沙埝油田的油气运移是一种新的尝试。以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恢复沙埝油田古流体势,由此判定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的有利区带。结果表明:沙埝油田深部储层成藏期古流体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SX22井区南侧具有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流体势分析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简称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及压力分布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的进行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本文主要介绍了流体势的计算方法,具体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油势在剖面上的分布特点,以揭示该地区的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认为油气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并在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低势圈闭中聚集成藏,因而低势区是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流体势场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改进的Phillipone法对泌阳凹陷地层古压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研究区的古流体势,并分析了成藏期古流体势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流体势场及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明显,在成藏关键期(廖庄组末期)油气藏基本位于流体势相对较低的区域内,并以构造油藏为主;高势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以原生型岩性油气藏为主,也是本区下一步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
流体势是控制地层烃类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因素。综合利用三维地层压力和Hubbert流体势模型建立了三维地层流体势的计算方法,即利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求取三维地震层速度体,结合已钻井的测井资料,以单点算法假设和克里金插值算法为基础求取三维地层压力,然后根据三维地层流体势和三维地层压力的对应关系计算得出三维地层流体势。以胜利油区博兴洼陷高89井区为例,对其三维油势进行计算,进而分析油势的分布特征及其在预测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和有利聚集区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流体势等值线图相比,该方法计算的三维地层流体势在横向和纵向上的精度较高、连续性较好,便于得到各深度及各层位切片上的流体势分布特征,预测的油气低势区与实际生产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东部流体势场演化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流体势是控制地下孔隙流体流动的基本动力,影响流体最终的富集程度和富集部位。古流体势分析的关键在于孔隙度的演化、地层古厚度的恢复以及剥蚀厚度的计算。由模型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受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双重因素控制的吉孔隙度函数,并由此求出地层古厚度和古埋深。用“改进的Philippone公式”进行古地层压力的计算,并用今实测压力对计算的古地层压力进行校正,能获得比较合理的古流体势场。通过综合分析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二叠系油藏和侏罗系油气藏流体势场演化过程,发现流体势场演化及分布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层位有明显差异。总体上讲,油气有向相对低势区聚集的趋势,但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与流体势场的关系又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6.
通过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分析及流体势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具有多期连续性充注特征.从晚三叠世中期到早白垩世末期,油气不断注入,烃类组分随埋深由低成熟到高成熟,虽可划分为6期,但应为连续充注的一期成藏,其中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和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是两个大规模天然气充注时期.用VTFLINC PVT模拟软件计算包裹体流体势结果显示,榆32井是长期的低势区,榆43-8井和榆25井等流体势较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惠民南斜坡古流体势及油气运移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结合热力学计算可恢复油气运移时期的古流体势,从而有助于预测油气富集区。通过惠民凹陷南部缓坡带的100多个包裹体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了该区沙河街组四段地层在明化镇时期的古流体势分布,认为钱502及曲斜8为该区油气充注时期的低势区,有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8.
流体势场在三肇地区天然气运聚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气流体势场是判断油气运移方向、研究油气运聚规律、划分供油气单元及油气成藏系统、计算油气二次运移分配量的重要方法,对三肇地区不同地质时期油气流体势场的恢复结果表明,流体势场可以指明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地区,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歧口凹陷深层流体势场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歧口凹陷是黄骅坳陷中主要的第三系富油气凹陷,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厚逾万米。在研究该凹陷深层(埋深3500m以下的沙三段至沙一段和部分东营组)压力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地层埋深、孔隙压力和毛管压力这3项主要参数,应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了该凹陷深层4套目的层(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下部,沙一段中上部)的流体势场演化史。结果表明:4套目的层的高流体势区与凹陷的生烃中心基本一致;沙三段、沙二段和沙一段下部都存在3个继承性发展的油气汇聚流指向区(张5井—张巨河一带,周清庄—王徐庄一带,港深1井—港深3井一带),沙一段中上部存在3个高流体势区,其间分布2个低流体势地带(港深1井—马棚口—歧口—张巨河一带,张巨河—港深51井—港深26井一带)。这3个油气汇聚流指向区和2个低流体势地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高流体势区内被泥岩包围的重力流砂体也应是有利勘探目标,在该凹陷的深层勘探中应重视。图4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10.
从地震资料研究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流体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流体受两大流体系统的控制—压实流和重力流。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 (简称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及压力分布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 ,有效地进行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综合本区地震剖面、平面流体势及压力特征 ,结合其他有关地质资料 ,找出最有利的勘探目的层位。该方法在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的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57,自引:13,他引:44  
综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油藏饱和压力、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油气藏形成期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成藏期主要分为两期,即渐新世末和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大规模油气聚集发生于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尤以上新世明化镇组沉积中晚期为主。不同层系及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油气藏,主要形成期存在差异,烃源层系中的岩性油气藏形成时间较早;由下向上,由凹陷中心向边缘,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有逐渐变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构造应力与油气藏生成及分布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构造应力在油气藏生成及分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产生机械能及力化学作用促进了干酪根热降解,促进了油气的生成。另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影响油气的流体势,使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并同时使油气得到富集。此外,构造应力还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场所,并对其分布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柴达木盆地在一定深度及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一方面,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异常高压在一定地质背景下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油气运移中,可以使上覆封隔层产生大量微裂缝,油气向上运移到在较低压储集层中,也可以使封闭性断层开启,通过断层进行侧向运移;异常高压形成的流体势能驱动流体从凹陷中心向凹陷边缘流动,最终形成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分布的格局.该区与异常压力有关的油气成藏模式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即:位于异常高压体系内部裂缝型高压油气藏,异常高压体系下部孔隙型高压油气藏,位于封隔层之上的孔隙型常压油气藏.这些模式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民屯凹陷构造应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大民屯凹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根据其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建立了研究区三维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太古界和元古界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等应力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运移理论对研究区的油气富集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油气运移与富集的方向为从地应力场的高值区向低值区和从流体势场的高势区向低势区;应力低值区、流体势场低势区和油气运移所经由的靠近断裂带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综合预测结果和已完钻井的产能情况表明,油气井中的高产井区与地应力场和流体势场的低值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水包油钻井液可以实现欠平衡钻井目的.有利于油气层的发现和保护。但水包油钻井液条件下钻进也给现场油气显示识别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消除钻井液的影响,准确识别油气显示,通过重点探井CG2井的录井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油气显示识别方法.即应用钻井液定量荧光分析以及岩石热解气相色谱谱图对比等录井手段,为水包油钻井液欠平衡钻井条件下录井显示识别提供了成功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针对钻井液加入有机添加剂后对录井资料的影响,介绍了通过紫外荧光分析、定量荧光“差谱分析”技术、气测的不同变化特点、des指数法、地化、热解气相色谱谱图特征、峰值变化规律及各种资料相关性等随钻识别真假油气显示、评价油气显示层的技术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固化水完井液体系在平湖油气田B8井中的应用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化水完井液体系是一项油气层保护新技术,在陆上油气田多用于开发后期的修井作业,用海水配制并应用于我国海上油气田开发井完井作业尚属首次。平湖油气田B8井各气层压力系数差异较大,经过可行性分析,并进行以海水为基液的固化水完井液配制试验获得成功后,在该井采用固化水完井液体系进行了完井。应用效果表明,采用固化水完井液体系,既防止了完井液向低压气层中的漏失,有效保护了气层,还确保了该井高压气层压井的需求。B8井完井后,诱喷投产一次成功,日产气量比原预测产量增加了30%以上。固化水完井液体系在平湖油气田B8井首次应用成功,为今后在海上其他油气田应用该项技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油基钻井液以其良好的润滑性、抑制性而在稳定井壁、抑制地层水敏膨胀及快速钻进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在越来越多的各种高难度钻井中被采用。油基钻井液对传统录井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岩屑的清洗辨认及油气显示识别。为了消除或减少其影响及干扰因素,得出可靠的录井结论,通过现场反复探索与实践,对油基钻井液条件下不同录井手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总结了油气水评价方法。经过对比相关井的测井数据,验证了改进后录井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说明对于油基钻井液录井,是能够找到一种有效途径以实现录井目的的。  相似文献   

19.
Exploration practices show that the Siluria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Tazhong Uplift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Ou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s controlled by favorable facies and low fluid potential.At the macro level,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this uplift is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zones and sedimentary systems.At the micro level,oil occurrences are dominated by lithofacies and petrophysical facies.The control of facies is embodied in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Besides,the macro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the uplift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vely low fluid potential at local highs,where most successful wells are located.These wells are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djacent fractures.Therefore,the Siluria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in the Tazhong Uplift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s.Induced by structures,the deep and overpressured fluids migrated through faults into the sand bodies with relatively low potential and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The released overpressure expelled the oil and gas into the normal-pressured zones,and the hydrocarbon was preserved by the overlying caprock of poorly compacted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mudstones.Such a mechanism reflects favorable facies and low potential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rvoirs and commercial wells in the uplift,a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bearing property in traps and the facies-potential index was established,and a prediction of two favorable targets was m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