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反两依依——谈"论''''反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传统物质性规划的功效不能仅限于用地布局细节的实现和规模预测的准确,重要的是考量对城市的生长方向和整体格局,以及各主要功能区的框架,交通系统网络的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的统筹与民生质量的改善等方面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反规划"是一逆向的思维,是对"正规划"的一种校正,虽不是综合性、系统性方法论的思路,但可作为规划研究手段应用于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形态、用地评价和选择方面.  相似文献   

2.
段元强  李嘉林 《规划师》2007,23(10):52-53
"正规划"与"反规划"之间的矛盾是相对的,是可以通过积极的规划手段来解决的,关键是做到以"反规划"的手法分析规划用地内完整的生态环境脉络及其薄弱环节,用"正规划"的手法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利用"反规划"的成果进行合理选址;用生态化的工程措施来解决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注意本项目与周围生态设施的融合性.  相似文献   

3.
论“反规划”   总被引:70,自引:4,他引:70  
指出导致系统性的、全国性的城市环境危机和城市功能与结构混乱的主要根源之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规模-性质-空间布局”为模式的物质空间规划编制方法论;基于现行方法论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是一种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规划”途径: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用它来引导和框限城市的空间发展。文章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是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关键“。反规划”途径试图通过建立保障自然人文过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观安全格局,来综合地解决国土生态安全问题、城市的功能结构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特色以及城市的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4.
侯敏 《建筑与环境》2009,3(2):161-163
“反规划”理论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2002年首次提出来的。其要义是:将城市与环境进行图底易位,将环境当作图,把城市当作底来设计,首先考虑非建设用地的需要,变换思维、敢于创新、将规划和设计的目光聚焦于“非建设用地”上来,进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规划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规划"与"反规划"之间的矛盾是相对的,是可以通过积极的规划手段来解决的,关键是做到以"反规划"的手法分析规划用地内完整的生态环境脉络及其薄弱环节,用"正规划"的手法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利用"反规划"的成果进行合理选址;用生态化的工程措施来解决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注意本项目与周围生态设施的融合性.本论文结合长江大学武汉校区规划全面解读"正规划"与"反规划"的全面融合和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6.
从目的、途径、次序、内容、功能、形式以及工作程序等方面,构建了基于反规划的排水规划理论,并结合山东省齐河县开发区排水规划工程,系统地介绍了排水规划的反规划途径,指出排除雨水的途径并不仅仅只有管网,可以是多样的,应对城市内涝并不只是被动的,可以是主动的、自然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生态村和"反规划"理念的内涵,提出生态村"反规划"是指在自然村落或行政范围内优先控制村庄的非建设用地,再规划村庄建设用地的乡村空间规划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村"反规划"的模式,重点从乡村的不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规划设计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乡村的不建设用地规划设计即建立宏观尺度上的生态基础设施格局,建设用地规划中的"反规划"应用体现在居住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的规划上。  相似文献   

8.
邱强 《规划师》2006,22(4):26-29
重庆都市区规划根据都市区"两江、四山"山水格局特征及"以十大景观生态元建设为核心,以生态廊道保护为重点,以各城市建成区为生态斑块,以外围郊区农田、林地为生态基质"的景观生态安全结构模式,结合都市区"北移、东进、西拓"的空间拓展态势,采用"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9.
张波 《建筑与环境》2009,3(1):150-152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壮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建设量也越来越大了。由于法规的不健全、规划技术力量的薄弱以及规划建设管理者的短视,如今小城镇建设已经呈现出杂乱无章的态势,本文以辽宁省辽中县老大房乡总体规划为例,将“反规划”的理念应用到总体规划中,试图从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挖掘和体现小城镇的特色,提高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阅读《回到土地》一书后有感而发,就我国目前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有关环境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期望引导规划工作者关注环境、关注生态、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模型,提出高度的市场经济、充分的社会民主和稳定的规划秩序构成了规划的"不可能三角",其内在逻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市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以及这对矛盾的协调界面——规划秩序。围绕这一模型,可以对规划地位、规划理性、规划价值、规划实践展开新视角下的讨论,主要观点包括:(1)对于城市发展,规划秩序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对等的影响权重,而不是简单地随动、从属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规划地位应予以加强并在空间秩序的构建中回归人的本质。(2)规划理性首先应知"有不可为",要把握好"度";其次,秩序的要义是"各适其位,各尽其才"。(3)规划价值体现在明确"是非"问题、不较"长短"问题、慎对"有无"问题,要构建一个兼具原则性、程序性和包容性的规划秩序。(4)在规划实践中必须重视规划的技术制度二象性,加强空间规划与政策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俞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  程进 《城市规划》2005,29(9):i0001-i0002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物质空间的“反规划”途径,通过建立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完整性和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EI),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来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宏观尺度上,首先建立洪水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景观安全格局等,并整合这些安全格局而形成区域EI,以引导和框限城市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在中观尺度上,通过对EI元素的控制,完善城市EI,并作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在微观尺度上,通过地段设计,将区域EI的生态服务功能导引入城市肌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独特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表明,人地关系的协调不仅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空间关系和格局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栾晓帆  陶然 《城市规划》2019,43(10):37-42
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通过建立土地征收-出让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随着城市边界不断扩张,农村宅基地被绕开以及大量外来人口中的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共同刺激了大批城中村的出现。近年来,出于追求经济利益与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政府试图加快城中村改造与城市更新,但常常推进缓慢,加剧社会矛盾。本研究引入"反公地困局"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对目前城中村改造的困境进行分析,将其归纳为民间频发性"钉子户"导致的"漫天要价类反公地困局",以及政府常态性"多机构管制"所带来的"九龙治水类反公地困局";并提出未来需要通过两步博弈的机制设计来重设拆迁谈判机制,有效遏制"钉子户困局",同时通过"放权简政"式的规划体制创新来全面破解"多机构管制困局"。  相似文献   

14.
彭坤焘  赵民 《城市规划》2012,(9):9-17,22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规划实践中,法定规划体系逐步完善,非法定规划也不断涌现,规划编制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态势。这种状态与政府发展观、制度和政策,以及经济增长、民生需求等密切相关。规划在空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具性"需求日趋增强,客观上促进了规划行业的蓬勃发展。但规划的"工具理性"并不必然导致规划"价值理性"的实现。因而,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城乡规划,既要体现规划的"工具理性",更要追寻"价值理性";由此就必须鼓励和容忍"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明晰"反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回顾了修文县空间发展历程及现状空间格局,归纳了"反规划"视角下的山地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综合影响因素,提出了修文县采取"以河为轴、两岸开发、东进为主、适度南拓北延、西部调整、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构筑了"一主三副,三带五组"的空间布局结构,合理安排了空间发展时序,实践证明该思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现围绕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规划方法改进的问题,总结和归纳了我国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一般方法和近来有关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理的研究进展,提出在通常采取“使用功能”分类、“村镇等级”、“运营方式”、“千人指标”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方法同时,提倡“协同配置”的理念,将“类型协同”和“区域协同”等概念纳入布局规划的原理,以提高公共资源投入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这三大综合性规划协调融合的发展动态和主要途径,本文总结归纳了体制改革和规划整合这两大类普遍采用的方式,并以上海、深圳、武汉、广州、重庆、浙江等地的实际案例加以分析阐述,最终提出对现实体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建立起以溥仪为首脑的伪“满洲国”傀儡政府,“奠都”于长春并改称“新京”.1932年日伪制定的“新京”规划除受日本在伪满的殖民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其规划思想主要来源于三方面:①近世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功能分区、地界调整、城市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六边形规划等);②当时其他殖民地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首都规划;③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其是1919年《都市计画法》及其在关东大地震后加以应用的规划经验.针对既往研究的不足,着重阐明日本殖民主义政策的转变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考察西方规划思想和技术在“新京”规划中的应用和变化,说明规划思想史的研究对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图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赵鸿  温雅 《规划师》2004,20(3):17-20
为期两天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规划前景与规划管理研讨会”,于2004年2月21日在广州召开,这是粤港澳三地规划界的首次大规模盛会。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与会发言的23位嘉宾中,有9位是女性。她们光彩照人的形象给与会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的三月,我们将下面这组访谈录奉献给全国的女规划师,并向她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城市经济发展与 空间发展的内在关联性,阐述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与空间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相 互关系;然后以深圳这个从快速发展走向高 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为研究对象,解析经济 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在其经济发展和 空间发展中的协同作用和成效;最后简要探 讨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协同机理与运作 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