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2.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或硒过量都可导致人类机体一系列疾病。因此,富硒食用油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为梳理富硒食用油的研发现状和预测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富硒油的富硒方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富硒标准的制定,最后预测了富硒食用油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寻求兼备天然抗氧化及补硒功能的富硒大蒜和富硒藻类提取物添加生产富硒食用油,开发富硒固态凝胶油等。   相似文献   

3.
该文探讨隔绝空气氧自降解和半胱氨酸还原两种方法除降油脂中过氧化物。实验结果表明,在完全隔绝空气氧条件下,过氧化物在一定温度下保持足够时间可使过氧化物含量降至较低水平,升高温度可促进过氧化物降低;半胱氨酸还原降解时,在以下适宜条件:半胱氨酸添加量为1.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 h,可使食用油过氧化物下降44.27%。  相似文献   

4.
陈雯  赵玲  邱尚仁 《中国纤检》2010,(17):58-60
通过对GB/T10288—2003《羽绒羽毛检验方法》、FZ/T80001—2002《水洗羽绒羽毛试验方法》和国际羽绒羽毛局(IDFB)测试标准中羽绒气味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并对常见鹅绒和鸭绒样品进行测试验证,得出以下结论:GB/T10288—2003气味测定方法规定了明确的样品预处理方式,利于气味的准确判断;FZ/T80001—2002气味测定方法中样品预处理规定不明确,且判定结果没有详细说明;国际羽绒羽毛局(IDFB)"官方分析法"规定的异味测定方法判定最为严格。  相似文献   

5.
6.
食用油掺假检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用油掺假不但影响其卫生品质和营养成分,而且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该文概述了食用油掺假检测方法:理化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同位素比值法。  相似文献   

7.
食用油气味的良否,对于判断一种油品质的好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文献和教科书上有记载:“纯净的甘油酯是无味的”。天然油脂是从油料种子中提取的,不但含有少量夹杂物质,而且含有许多其他化学成分。在制油过程中,尤其是油料经高温蒸炒产生的多种气味物质,也会转移到油中,从而构成了油脂特有的气味。各种油脂都具有其固有的气味。如:豆油带有豆腥味,芝麻油带有香味等。另外,制油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异味。如:用炒焦的料胚制得的油  相似文献   

8.
食用油酸价快速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一种利用试纸比色法快速检测食用油酸价的方法。食用油酸败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与试纸上的pH指示剂发生反应,试纸的颜色变化反映了食用油的酸价变化。其变化程度与食用油酸败的程度成线性关系。温度、时间、油的种类和颜色等外界因素对该方法的影响也在文中被讨论。  相似文献   

9.
食用油是制作菜肴中不可缺少的佐助类原料,它对菜肴的色、香、味、形、质的变化以及营养的补充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利用乙酸乙酯和环己烷混合试剂提取塑化剂,浓缩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79.9%~114.8%,RSD为3.01%~5.89%,与GB/T 21911—2008标准中规定的方法相比相差无几,但样品的处理时间更短,操作方便、经济、快速,适合在基层实验室做大量样品筛选时选用。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 A range of edible oils were purchased from a variety of retail outlets and analysed for their n-alkane (Σ33/15) content. The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7 to 166 mg kg?1, the lowest being walnut oil and the highest sunflower oil. n-Alkanes with chain lengths of C27, C29 and C31 predominated in all of the plant oils except olive oil where C23, C25 and C27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of this pilot survey suggest that the n-alkanes are indigenous and that their composition may be useful in characterising a specific plant seed oil. Two of the 42 samples analysed showed markedly different alkane patterns in which profiles similar to petroleum-based sources dominated the contribution from odd carbon n-alkanes typical of seed oils.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可食性抗菌膜的种类和抑菌机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精油的提取技术、化学成分、抑菌机理、植物精油对可食性抗菌膜性能的影响及其在食品保鲜上的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植物精油应用在可食性抗菌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用油中9种抗氧化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晔  顾燕  曹文忠  陈霜红 《食品科技》2007,32(11):181-183
采用乙腈提取食用油脂中的抗氧化剂PG、THBP、TBHQ、NDGA、BHA、OG、IONOX-100、DG、BHT,浓缩后用乙腈-水淋洗的反相高效色谱法测定其中的抗氧化剂的含量,方法最低检测限:PG、THBP、NDGA、OG、DG为0.5μg/g,TBHQ、BHA、IONOX-100、BHT为1μg/g,相对标准偏差为1.01%~6.89%,回收率为88.85%~102.57%。该方法简便、快速,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4.
食用油脂过氧化值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各种测定油脂过氧化值的方法,如:化学法、物理法、色谱法、电化学法、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光度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应用、研究现状及优缺点进行阐述。最后简述了现代油脂检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食用油脂过氧化值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简要介绍食用油脂氧化过程、机理与产物,系统综述目前食用油脂过氧化值测定技术与方法,如:化学法、物理法及电分析法等研究现状、优势与存在问题;最后简述食用油过氧化值测定技术与方法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食用油脂的质量与安全检测一直是食品分析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纳米技术在油脂分析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概述了纳米技术在油脂质量与安全检测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用于油脂检测的不同纳米材料。讨论了纳米技术在油脂检测中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食用油脂膜分离超滤脱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食用油脂膜分离超滤脱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超滤脱胶的主要优点,介绍了超滤脱胶的工艺条件和膜材料.展望了超滤脱胶的工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三氯乙酸氯仿溶液与维生素A反应的分光光度法 ,检测强化食用油中维生素A。反应产物在62 0nm有最大吸收 ,在 0 .15~ 3 .3 5μg/ml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回收率在 90 .3 %以上 ,RSD小于 3 .5 %。样品中低于1.0mg/ml的维生素D2 和 0 .8mg/ml的β-胡萝卜素不干扰测定。测定强化食用油中的维生素A的结果与国标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GC - MS定性分析食用油中的缩水甘油酯有害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 GC - MS)对国内多种食用油中的缩水甘油酯(GEs)进行了分析,确定了7种常见的缩水甘油酯.结果表明:不同食用油中普遍存在着含量相当的GEs,且GEs的相对组成与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吴旭妍 《中国油脂》2022,47(3):117-122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仪对回收油脂与食用植物油中27种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检测,了解回收油脂与食用植物油中27种元素含量的差异,以此鉴别回收油脂与食用植物油。采集合格食用植物油样品22份,回收油脂样品120份,经微波消解后,进入ICP-MS仪检测27种元素含量,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行元素差异分析,找出不同类型回收油脂与食用植物油的特殊差异元素。结果表明:Co、Cu、Fe、Na、Mn在未精炼回收油脂和食用植物油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可以作为鉴别未精炼回收油脂和食用植物油的指标元素;Fe、Cd两种元素在精炼回收油脂和食用植物油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可用于精炼回收油脂的鉴别;Cr、Cd、Ag、Ca、Pb、Hg、Al含量在不同颜色精炼回收油脂中有明显差异,可以此来指导回收油脂的进一步提炼,并根据其元素含量的高低用于生物原油等再利用。研究结果可为回收油脂与食用植物油的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