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碳酸盐岩中孔隙大小分布广泛,从微晶至大孔洞,对产能、渗透率及轻饱和度(由电阻率测井估测)均有重要影响,复杂的碳酸盐岩中,缺岩心情况下通过常规电缆测井无法得到精确孔隙度值,一种井下测井仪(-CMR)-组合磁共振仪在西德克萨斯Glorieat和Clearfork碳酸盐岩储层中得到应用。组合磁共振仪测定的孔隙度与储层岩性无关,在不含泥质的混合碳酸盐岩中,组合磁共振仪测孔隙度为总孔隙度,粉砂层中,组合磁共振仪测的孔隙度为有效孔隙度,主要由于与碎屑物相通的细小孔隙可忽略。组合磁共振仪可测自由流体孔隙度和常规电缆测井很难断定的油水界面,对27块岩心作了低碳场核磁共振分析及常规岩心分析。T2分布了可动流体,其中使用的与岩心中离心流体相吻合的自由流体截值为92ms,人们发现岩石物靠大量相关的粒间及孔沿空隙度十分有利地将磁共振所测T2分布紧密相连。当T2<750ms时,用k-φ^4T2^2估算渗透比从总孔隙度为基础估算渗透率优越,同时发现胶指数m随T2孔隙度百分率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核磁共振测井在江汉特殊储层解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开展对江汉地区盐间非砂岩储层、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的测井评价,建立了各类特殊储层的核磁测井响应特征和核磁评价标准。对于盐间非砂岩储层,核磁测井T2谱能较准确地判别出储层的孔隙结构、可动流体和渗透性特征,进而结合电成像资料区分储集类型与划分有效储层。在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中,利用核磁T2谱、差谱、移谱信号特征建立了低渗透水层、低渗透差油层核磁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3.
4.
核磁共振测井是基于测量信号直接反映储层孔隙分布和孔隙流体性质的测量方法。利用核磁测井技术展开了对江汉地区盐间非砂岩储层、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的测井评价,并建立了各类特殊储层的核磁测井响应特征和棱磁评价标准。对于盐间非砂岩储层,核磁测井T_2谱能较准确地判别出储层的孔隙结构、可动流体和渗透性特征,进而结合电成像资料区分储集类型,划分有效储层。在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中,利用核磁T_2谱、差谱、移谱信号特征建立了低渗透水层、低渗透差油层核磁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5.
6.
发现DK3井14块岩样的核磁共振孔隙度与其岩心孔隙度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他们的渗透率也是如此;常规测井的孔隙度/渗透率与岩心孔隙度/渗透率也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于是就假设核磁共振孔隙度/渗透率与常规孔隙度/渗透率之间同样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据此,以校正后的核磁共振测井的孔隙度/渗透率资料为准,建立起了常规测井的孔隙度/渗透率计算模型.在没有核磁共振测井原始数据时,可通过数字化软件从核磁共振测井成果图读取有关数据.这样建立的测井物性解释数学模型,既避免了取心作业与测井作业之间的深度误差,又不存在因岩心数据的不连续而带来的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值的误差,使该模型适于更准确评价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盒3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 相似文献
7.
渗透率是储层特征和评价的重要参数.地层渗透性的好坏决定储层的产液能力。随着测井技术的飞速发展,地层渗透率的计算方法越来越多,其中核磁渗透率已被广泛应用,而斯通利波渗透率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本文主要阐述斯通利波渗透率的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8.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能够直接探测地层物性、含油性和流体类型,解决其他常规测井方法在计算地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时受岩性等因素影响的问题,不仅可以识别地层中不同大小的孔隙而且还可以不依赖于电阻率就直接识别地层中油气水的类型。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可以更好地评价储层物性,尤其在可动流体分析上具有独到的优势。为此,主要论述了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物性、含油性和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效果,解决了常规测井方法解释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以及可动流体识别中的难题,达到了解决储层产能问题、更好地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渗透率是十分重要而又难以准确计算的储层参数之一。目前渗透率测井评价主要依据4类方法,即:基于孔渗关系的渗透率评价、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渗透率评价、基于斯通利波测量的渗透率评价以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渗透率评价。通过对上述方法适用性的分析发现,井筒斯通利波与储层孔隙空间流体的流动性密切相关,在储层渗透率评价中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渗透率测井评价面临艰巨挑战,其原因包括3个方面,即:确定渗透率参数本身的理论、实验难度,评价对象复杂性的日益增大和尚未形成能用于井下连续测量渗透率的装备。本文指出,推进斯通利波渗透率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构建新的以斯通利波测量为核心的渗透率评价技术体系是新一代测井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11.
用核磁共振测井确定渗透率的原理和方法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常规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的渗透率公式进行了比较,发现各渗透率公式存在相互联系,几种核磁共振测井渗透率公式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室渗透率的对比表明核磁共振参数和渗透率有很好的相关性,改进的渗透率公式可以准确地求取岩心和地层的渗透率。 相似文献
12.
复杂岩性储层孔隙结构以及微米孔喉的评价是目前测井解释深入到微观领域评价的新方向。基于核磁共振测井基本理论,提出将分段等面积法和相似对比法有机结合,构建利用T2谱计算伪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模型。结合岩心实验数据,建立了孔径分布及最大孔喉半径等孔隙结构参数计算模型。与岩心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最大孔喉半径、排驱压力、饱和度中值压力等孔隙结构参数与岩心实验结果均具有较好一致性。利用伪毛细管压力与孔隙结构参数计算模型对PL地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进行孔隙结构评价,展示了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测井在低渗透油藏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砂岩油藏由于孔隙结构复杂,利用常规测井进行油层识别和储层参数的定量解释有很大难度,影响了储量的升级和评价.以基山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例,以核磁共振的原理为基础,从孔隙结构研究入手,利用T2分布谱分布形态特征和差谱、移谱分析进行了油层的识别,利用核磁共振T2谱对孔隙结构的研究确定了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利用核磁共振可动流体孔隙体积进行了含油饱和度的计算.将核磁共振测井成果与常规测井资料相结合,明显提高了有效层识别和参数的解释精度,解决了低渗透油藏储量评价的难点,也为储量的评价和顺利上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渗透率是评价储层中流体流动能力的重要参数.核磁共振测井是准确获取渗透率的主要技术,但受孔隙结构变化影响,传统核磁渗透率模型不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渗透率的评价.通过引入T2谱几何特征参数,建立了碳酸盐岩地层的渗透率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气藏中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层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与原有方法相比,几何法能够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Q地区是致密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块,但该区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纵向变化快、储层品质评价难度大,给水平井箱体选择带来较大困难,同时传统的岩心孔渗关系、核磁测井Timur-Coates和SDR公式计算渗透率精度较差,难以满足生产实践需要。为了利用测井资料评价储层类型及渗透性,通过分析四川盆地Q地区沙溪庙组二段储层核磁测井响应特征,结合不同储层的常规测井、阵列感应等资料,优选有效孔隙井分级评价、优选优质储层提出水平井箱体设计建议,根据不同喉道占比与渗透率关系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核磁测井孔喉分布的渗透率计算方法评价储层渗透性。应用结果表明:储层测井分类方法有效评价了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同时基于核磁测井孔喉分布计算渗透率与岩心渗透率吻合性较高,计算精度高于岩心孔渗相关性法及Timur-Coates和SDR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复杂砂岩储层基于流动单元指数的渗透率建模时存在流动单元指数计算精度低且物理意义不明确的问题,提出基于核磁共振刻度流动单元的渗透率建模方法。在深入分析渗透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用流动单元指数对储层类型进行分类,建立碳酸盐岩级别约束的不同流动单元类型的渗透率计算模型。将SDR模型和Kozeny-Carman等方程相结合,建立流动单元指数与T2几何平均值的关系,实现了流动单元指数的准确计算。该方法综合考虑了骨架矿物与孔隙结构的双重影响,将核磁共振测井和常规测井有机结合,具有常规多元拟合、SDR、Timur-Coates等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极大地改善了渗透率计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压汞及微观孔隙结构分析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有效储层划分为3类,不同类型的产层表现出的产量差异较大,常规测井系列下,各类储层均有一定的电性差异。在对测井数据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贝叶斯准则下的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对3类储层进行测井评价分类,收到较好的效果。判识符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流体的相对渗透率一般通过稳态、非稳态相渗实验或毛细管压力拟合法得到,但由于实验条件及时间的限制,相渗实验难以实现较大规模的应用。用分形理论推导了核磁共振测井横向弛豫时间(T2,NMR)与电阻率增大率的关系,根据渗流场和电流场的互等性并结合Brooks-Corey/Burdine方程得到相对渗透率与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的关系。实验数据及模型分析表明,由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计算的润湿相相对渗透率与实测值十分吻合,精度较高;由于未考虑非润湿相束缚饱和度的影响,模型计算的非润湿相相对渗透率与实测结果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9.
砂砾岩储层岩石成分多样、粒度变化大、分选差、非均质性强,单纯应用孔隙度等物性参数评价储层产能的效果较差,而不同类型砂砾岩储层微电阻率成像图具有不同的特征,为此,提出了利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评价砂砾岩储层有效性的方法。采用图像处理方法,将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彩色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依据阿尔奇公式建立了灰度与地层孔隙度的回归关系,并通过转换建立非均质特征谱,结合研究区5口井的试油资料,总结了Ⅰ类、Ⅱ类和Ⅲ类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谱典型模式,建立了储层非均质特征参数与储层产能的关系以及储层有效性分类标准。该标准在研究区10口井储层有效性评价中进行了应用,解释符合率达到85.3%。研究与应用表明,利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评价砂砾岩储层有效性的方法可以解决砂砾岩等强非均质储层的产能特征评价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