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磁场处理后棕壤、黑土及血产乐七中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磁处理对土壤的3种磷酸酶都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但以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最明显。3种磷酸酶活怀提高的大小顺序是:黑土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棕壤和白浆土中碱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土壤水分对磷酸酶的磁处理效果影响不大。对于磷酸酶活性影响以≤100mT的低场强以及1min或10min的短明间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长期(自1980年)不同培肥试验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采用施两种不同用量有机肥、化肥和不施肥4个处理 ,对黑土磷酸酶活性在作物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 ,玉米生长季黑土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施用化肥和不施肥 ,生长季磷酸酶保护容量在175g·kg-1·h -1以上 ,季节性变化平稳 ,保持黑土磷酸酶免遭变性和分解作用显著。4种处理磷酸酶活性最大峰值同时出现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还原型谷胱苷肽(GSH)对黑土和棕壤磷酸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80mg kg-1(以风干土重计)的GSH处理的黑土磷酸单酯酶、三酯酶和棕壤的二酯酶、三酯酶Vmax值显著大于对照,证明GSH是通过增大酶量实现Vmax值的增大.试验中GSH处理的棕壤磷酸单酯酶及黑土的磷酸二酯酶Km值显著低于对照,说明GSH改变了酶结构,增强了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是揭示长期施肥对棕壤主要酶活性的影响,为土壤培肥以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试材采自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微区,共11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土壤转化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在玉米拔节期及灌浆期出现两个活性高峰,脲酶在玉米拔节期、过氧化氢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各出现一个活性高峰。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及脲酶活性,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磷肥能够增强土壤过氧化氢酶及转化酶的活性,氮肥则对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具有抑制作用。土壤各种酶之间及酶与土壤养分、玉米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因此合理施肥营造良好的土壤生物化学环境将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为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棕壤风干土样和相对含水量70%的湿土样进行磁场处理研究发现,对棕壤风干土脲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大的处理为500mT5分钟,对棕壤湿土脲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大的处理为100mT10分钟。土壤湿度对棕壤脲酶活性的磁致效应大小有一定影响;无论是对于风干土或是湿土,500mT场强10分钟处理对棕壤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时间最长,磁处理42天后抑制效果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模拟酸雨离子组成,运用恒温恒湿连续培养的方法,考察了外源酸对棉花根际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酸度对脲酶、中性磷酸酶产生一定的激活效应,进而转为抑制;而在[H ]0~55mmol/kg范围内,外源酸对转化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明显的激活效应。三种水解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表现为激活-抑制的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与[H ]呈极显著负相关;而转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H ]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山东3大土类中棕壤的3种磷酸化酶以酸性磷酸化酶活性最高,平均为0.9856μg 100g-1,其酸性磷酸化酶主要通过减少磷的吸附和固定,增加磷的解吸,提高缓效磷的含量,从而改善棕壤的供磷状况;潮土的3种土壤磷酸化酶以碱性磷酸化酶的活性最高,平均为0.7032μg 100g-1,其碱性磷酸化酶主要通过增加磷的解吸,提高缓效磷的含量,从而改善潮土的供磷状况;褐土的3种土壤磷酸化酶也是以碱性磷酸化酶的活性最高,平均为1.009μg100g-1,其碱性磷酸化酶主要通过减少磷的吸附和固定,提高有效磷和缓效磷的含量,从而改善褐土的供磷状况。高产农田的碱性磷酸化酶活性高于酸性磷酸化酶,酸性磷酸化酶活性高于中性磷酸化酶,其活性分别为0.8875μg 100g-1、0.7043μg 100g-1和0.2675μg 100g-1,而且高产农田的3种磷酸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中低产田,2类产量水平的农田,均主要通过酸性磷酸化酶来改善土壤供磷状况,其中高产农田的酸性磷酸化酶主要通过减少磷的固定,增加磷的解吸,提高缓效磷的含量;中低产农田的酸性磷酸化酶,主要通过增加磷的解吸,减少磷的固定,提高有效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在氮磷总用量一定的前提下,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休闲处理中转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它处理;施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较小;有机肥在增加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方面可以同样发挥无机肥的作用,秸秆或者秸秆与氮磷配合施用可以提高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羊粪在增加表层土壤脲酶活性方面优于秸秆.在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不同.各处理中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在灌浆期或者收获期、收获期和分蘖期出现高峰,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在苗期或者灌浆期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9.
植物所需的磷素营养,主要来源于土壤内源、外源无机磷。而大量存在的有机磷类化合物在土壤磷酸酶的作用下催化水解为无机磷,不仅是土壤内源无机磷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磷素循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土壤磷酸酶在土壤中主要以吸附态的形式存在,其活性受到施肥、种植和耕作制度的影响。本文对国内外不同施肥方式、种植及耕作制度下土壤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磷酸二酯酶、磷酸三酯酶、焦磷酸酶)活性响应进行综述,拟为不同农业管理制度下土壤磷酸酶活性的调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通过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磁场强度处理棕壤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对微生物数量有影响,但因磁场强度和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异。100、500mT场强对细菌表现为抑制作用,但对放线菌、真菌表现为激活作用;300mT场强对各类群土壤微生物均表现为正效应。经磁场处理后的棕壤,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三种磷酸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磁致效应也发生动态变化。在磁场处理后的1~7d,其细菌、放线菌、真菌的磁致效应均显著,并出现最大值,而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变小,直至培养结束,磁场对其已无显著影响。而土壤中几种酶的磁致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林木根际土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研究方法、PH状况、养分状况及生物学活性等。指出了由于受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限制,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其他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林木根际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对其的研究需要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和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协作。  相似文献   

12.
A detai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three soils of different textures viz., sand, sandy clay loam and clay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oil salinity and sodicity on the complex dielectric behaviour of soils as a function of volumetric soil moisture using an L-band (1 ·25 GHz) dielectric prob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soil salinity has no influence on the real part of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 whereas, the imaginary part (?'') is dependent and increases with increase in salinity for all the soils consider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al part is more dependent on soil moisture and imaginary part on soil salinity. The sodicity of a soil has no influence either on real part or imaginary part. This study shows L-band (1·25 GHz) microwave response to soil salinity.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of separating saline soils from sodic soils at L-band frequencies under moist soi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3.
针对超长斜拉索振动主模态区间多变的特点,磁粉离合惯质阻尼器作为半主动变惯质阻尼器对比被动惯质阻尼器更具优势.根据已有研究发现,仅向磁粉离合惯质阻尼器输入直流电并不能实现阻尼器惯质系数恒值可调的功能,本文通过输入简谐电流的方法实现该功能.首先,介绍了磁粉离合惯质阻尼器基本原理及其力学特性,从磁粉离合器双轴相对运动状态来分析磁粉离合器在不同电流工况下的力学性质,进而研究实现阻尼器变惯质功能的输入电流控制算法.然后,综合阻尼器基本构造建立了其力学模型,从而得出阻尼器在稳态激励条件下的等效惯质系数表达式,阐明了阻尼器在输入控制电流下的等效惯质系数与控制电流幅值呈二次线性关系.最后,通过实验对阻尼器惯质系数的可调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地统计学、空间分析方法及结合农户施肥调查,对菜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施肥水平差别较大,整体上施磷相对过多,施钾相对较少,土壤OM、NH4 -N、P、K、Ca、Mg和S的变异系数在28.4%~69.2%之间。土壤各养分的空间变异结构有较大区别,土壤OM及NH4 -N的变异具有强烈空间相关性,土壤P、K、Ca、Mg和S养分含量的变异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土壤养分的等值线图显示,OM在空间的分布与土壤质地渐变规律相关,NH4 -N呈现南北向的带状分布,P、K、Ca、Mg和S趋于小块状分布。总的来说,施肥等人为因素加剧了土壤矿质养分的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15.
首先提出了研究衡山土壤酸化较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然后选取衡山不同垂直带谱上5个代表性地点不同年代的土壤样品,实验分析土壤酸度和酸缓冲能力的时空变化,最后得出土壤酸化年限和土壤酸化特点。就Ah层来说,衡山5个代表性地点的土壤酸化年限分别为:上封寺土壤5.2a,南天门土壤5.5a,铁佛寺土壤>100a,半山亭土壤23.7a,玉板桥土壤19.2a。衡山土壤酸化有两个特点:①衡山高海拔和低海拔土壤酸化进程快于中海拔土壤,即"两头快,中间慢";②衡山土壤酸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受太阳和月亮等天体引潮力的作用,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都会产生周期性变化。作为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壤,在引潮力作用下,不同土层含水量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在干旱地区往往难以观测,在土壤相对湿润的环境条件下,使用高灵敏度的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可以捕捉到该现象。阐述潮汐现象的相关理论,建立土壤墒情潮汐模型,分析土壤墒情潮汐现象,利用频域反射原理传感器对土壤墒情进行多年监测实验,从大量的采集数据分析,发现疑似土壤墒情潮汐现象,为避免该现象对土壤墒情监测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文中试验结果并不深入,方法、仪器、地点、环境都可能对试验结果有影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分组法应用于石灰性土壤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法。改进法的四组土壤有机磷(P0)的分组为:在氯仿预处理土样后用0.5molL-1NaHCO3浸提活性P0;然后,先用0.05molL-1NaOH、后用1molL-1H2SO4处理残余土样浸提中度活性P0,0.05molL-1NaOH提取的无机磷和1molL-1H2SO4提取的有机磷属于中度活性P0;在氯仿和0.5molL-1NaHCO3处理后,用0.05molL-1NaOH浸提稳定性P0,把浸提液的酸度调至pH3.00时,上清液中的有机磷为中度稳定性P0,而沉淀中的有机磷为高稳性P0。结果表明,改进法能更好地区分具有不同矿化率的有机磷化合物,例如,核酸、甘油磷酸、植酸钙、肌醇三磷酸铁、植酸铁等。改进法增加了超声波处理,使震荡时间也明显缩短。因此,石灰性土壤有机磷分组的改进法比Bowman-Cole法更理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玉米为试材。在半干旱地区设置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覆膜栽培,在作物生长前期具有显著的保水效果。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裸地增加13.77%、6.67%和8%;在玉米拔节以后,覆膜土壤表现为深层含水量低于裸地,lm土层覆膜土壤储水量平均比裸地减少36.5mm,减少了水分“库存”。分析认为,覆膜栽培条件下的耕层土壤水分主要补充源是自然降水、上升毛管水和汽态水,而在地下水位较深的旱地上汽态水似更为重要,地膜的保水作用,主要在于汽态水在土壤表层凝结、集聚,而使表层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对滨海脱盐土壤或轻度盐渍土壤上不同林龄I -69杨根际、非根际无机磷存在形态、数量和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I -69杨根系活动能明显提高根际土壤供磷能力 ,3、5、11年生I -69杨根际有效磷明显富集 ,富集量分别为3 .87、4.3 2、4.3 5mg/kg ;Ca2 -P在不同林龄I -69杨根际含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 ,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R/S随林龄增大分别是 2 .15、2 .5 9、5 .5 4;Ca8-P在 5、11年生I -69杨根际明显富集 ,而Ca10 -P明显亏缺 ;不同林龄I -69杨根际、非根际土Al-P、Fe -P和O -P含量无明显差异 ,盐渍土壤中它们的生物有效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