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12,(10):61-65
中国美丽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山水文化,并由此衍生出了强调“意境”美的山水园林.古人通过将客观自然提炼为主观意向,并以园林创造的于法将其再现,增强了对自然的欣赏与认知,同时也在游园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与愉悦.然而随着中国山水园林的发展,造园者开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而忽略自然的客观规律,导致园林逐渐模式化与装饰化.在当代的园林建设中,应当传承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自然,创造出真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2.
阐明圆明园在雍正登基以前,作为韬光养晦之地所具有的内然朴素而貌和到他即位以后至乾隆历代的逐步增建,所表现出的皇权思想和皇家气派,以及作为农耕为本的时代,园林中所表现皇帝重农、躬耕、观稼的内容.通过对网明园“田园风光”及“耕织文化”的探索研究,希冀在保护、利用其遗址时,结合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及郊野公园建设,有可能再现一些田园风光,为现代服务.通过对是园林中的田园,还是田园中的园林的思考,期待新一代风景园林设计师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经“月岩望月”研究发现,南宋时期已出现符合天 文运行规律、“朝对东-南”的观月景观营建,构景手法表现 为月景与地景的同框因借,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景月同构” 的空间营造特征。在“景月同构”是否能作为中国古代园林月 景设计范式,以及其“朝对东-南”的设计具有哪些共性特征 2个问题的导向下,基于古代园林遗存和园记等材料进行统 计、筛选,针对观月空间布局与构景要素进行整理。总结出明 清园林中成功观月的景点普遍存在“朝对东-南”的方向性特 点,并归纳出“有水为宜”“丘壑应变”“景题点睛”“旱园 水作”4类中国古代园林观月空间的“景月同构”设计范式。 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传统园林在月景营建中对天文规律的应用, 以期为古代园林观月景点复原定位及现代月景设计在山水地形 营造、景观元素布局和观月氛围设计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从园林史来看,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创始者。园林虽“可观、可游、可玩、可居”,但它的基本功能却是一种精神功能。园林环境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场所”,也就更多地表现出人们对于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和思维观念。因此它必然受着中国古典哲学阴阳观的深刻影响。也正是这种影响,才造成独树一帜的中国自然式园林体系。本文注意探索道家阴阳观对中国园林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大多数人看来,作为“国粹”的中国古典园林提供了再现古人生活场景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场所。而本文则通过比照古人造园与当代游园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空间结构的差异,旨在提醒读者关注近代以来思想观念的变迁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代呈现所存在的潜在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意象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其中“桃源”意象是被古典园林反复再现的典型意象。“桃源”意象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源景象为起源,其所蕴含的田园思想、隐逸情怀成为中国文人理想园居的典范,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桃源”这一典型文化意象的研究,以圆明园武陵春色、留园缘溪行两处园林景观为例,探讨古典园林中“桃源”意象的表达,解读其在选址、布局及造景要素组织中所呈现出的设计思想以及园林意境创造手法的异同,从而为中国园林意象论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彭鸿绪  吴昊   《风景园林》2021,28(9):121-126
朱子理学传入朝鲜半岛后,韩国儒家园林—“九曲园林”随之产生,并形成了地域性的九曲文化。现有研究集中于九曲文化层面,未能全面探析九曲园林的地域特征与山水观。在溯源韩国九曲园林的基础上,解析其营建的时间演化、空间布局特征,并从典型案例玉山九曲的文化背景、营建历程、空间格局、景观意境等方面探析其地域特征及其蕴含的山水观。研究表明:1)九曲园林从高丽末期开始兴起,到朝鲜时代中期达到全盛,其主要分布于长白山脉、洛东江岸旁;2)韩国儒林通过师法武夷营建的玉山九曲,具有“三弯九曲”“一曲一景”的空间格局;3)《玉山九曲歌》中的景观意境蕴含着物我一体的哲学思想及性理学修行观。因此,韩国九曲园林不仅证明了朱子理学的在地性演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国儒家思想在海外传承与发展的直观表现。  相似文献   

8.
时间与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时间观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中国古人认为时间统率空间。传统园林作为时空的综合艺术,时间观念是其最深层的营构机制。中国古代时间观念可分为四时五方的循环时间观和生命流变的线性时间观两种。前者影响产生传统园林“厅堂为心、时景四方”的稳定骨架及“园路成环,圈层嵌套”的总体格局;后者使园林空间序列产生“屈曲不息”“阴阳二律”及“节奏秩序”的形态特征。传统园林空间正是在这两者的融合之下形成“静中有变”“变中有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黄晓  刘珊珊 《风景园林》2017,24(2):14-24
园林绘画是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材料,对于已消失或改建过的早期园林的复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解读和利用园林绘画的难点之一在于确定图中景致的写实程度。本文以明代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主线,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资料,尝试从园林绘画的性质和创作过程探讨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园林绘画的性质属于"功能性绘画",重视对园中景致的忠实摹写。画家的创作过程涉及"写真"与"摹古"两种方式,从不同方面影响到绘画对于园景的再现模式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
宋代理学强调主体意识,以“观生意”的方式体认宇宙本体,在包括绘画、诗歌在内的各类文学艺术方面均有所体现,同时也直接表现于园林的造景和点景题名之中。以宋代理学的生命哲学观为基础,对宋代理学与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之间联系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其对宋代及后世园林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沙园位于2004年(中国)深圳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东北角,占地3500多平方米。本届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主题是“自然.家园、美好未来”。长沙园精选铜官古窑紧扣主题,追求地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融合,表达一种尊重历史、善待资源、关爱环境的生存态度.倡导关于家的美好未来观.回归到人类的灵魂得以净化的乡土之风。  相似文献   

12.
西方世界对中国园林的认知在近代发生了嬗变,相关专著也陆续问世.从喜龙仁的《中国园林》切入,再现其对中国园林的考察历程,梳理其认知来源,分析其研究方法与视角,还原其所呈现的中国园林形象,进而总结出近代西方学者的研究存在认知来源受限、研究成果分散以及开始回归“中国园林”本体的特点,并指出局限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开...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中国古典园林也开始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是当下的很多专业人士认为,封闭性的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开放性的城市景现体系,一提到中国园林便意味着封闭私有,对古典园林的回归持否定态度.从长远看,对中国园林遗产的保护和弘扬都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思想其实是把中国古代园林这一概念局限在了“末期私家园林”这一很小的范畴,从相当长的中国古典园林生成及发展的过程看,中国的传统园林具有一定开放精神和服务精神,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园”作为一种造园手法,在中法两国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园林中以不同的面貌存在,并且在现代园林中广泛应用。中法两国在古典园林的成就方面,被视为中西园林界的代表,在许多方面存在可比性。同时,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两国17世纪园林中“园中园”异的比较,探寻两国固有的特色,分析“中园”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应用,试图为中国园林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批判性话题中的经典之作,海斯在文章中系统地回顾了长期以来在建筑学中存在的两种基本态度:其一是将建筑看作是主导文化的一个部门和意识形态的再现,也就是“建筑作为文化手段”;其二是“建筑作为自治形式”.将建筑看作无关任何外部文本和前在状况的先验形式逻辑之再现。通过对密斯的若干经典建筑的再解读,海斯描述了在文化和形式之间存在的批判性领域。他进而提出了批判性建筑的观念,将建筑放置到它自身的世间性状况中去,以开放的批判的态度来面对不确定的经验状况。通过对如上两种对立态度及其二分法的抵抗和对抗.海斯认为,可以依靠建筑师的著述过程建立起批判的建筑知识体系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
邬东璠  陈阳 《中国园林》2008,24(4):51-56
魏晋以来,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由“山居”到“园居”、由“可观可望”到“可居可游”的嬗变过程,其中建筑的比重、山水的形态以及使用功能都发生了由“量”及“质”的变化,而其中始终未变的是古人对诗意栖居的不懈追求。其栖居的物质形态虽然在社会及文化背景下发生了改变,但诗意栖居不变的精神内涵却始终主导着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为对社会哲学中“乐”的观照,以及对自然哲学中“生”的突显。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天人观(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园林风格。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通商口岸,园林风格丰富多样。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科学的动态的积极的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天人观渐趋形成,正在影响着上海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卫 《中外建筑》1996,(2):25-27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代由文人士大夫开拓经营,设计创造,欣赏作用的一种园林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园林反映出其“主人”-文士附层的特点,体现了文士阶层与中国古代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密切关系,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造了世界园林史上独特的园林风格,为我们今天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梁仕然 《风景园林》2020,27(10):23-26
适逢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仙湖”及“红云圃”2个案例对深圳早期园林建设具有开拓意义。两者既是中国千年的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林理法精髓再现,也是以实践证明、总结传统园林理论的作品,其通过文人造景的手法探索深圳园林之民族性与地方性,创新的理念与兴造技艺也体现了特区的创新精神。所包含的“民族特色”研究对于深圳园林建设而言至今仍是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