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李苏豫  蔡钰  韩洁 《城市建筑》2023,(17):21-26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验经济逐渐成为大热趋势,消费模式也从“物质需求”转向“心理需求”,对于空间的更新改造转入“以人为本”的优质提升阶段。文章以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选取其中三条典型街道,通过构建空间品质评价体系,探究体验要素和体验媒介两方面的相关性,得出影响不同体验维度的物质要素,探索以“体验”设计催生新价值的主题街区打造策略、地域特色营造策略、视觉层次丰富策略、场所空间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体验经济"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这一理论对历史街区的改造的指导意义,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方式。对"体验经济"这一经济理论的适用范围与历史街区的改造模式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在旅游和休闲、文化消费的推动下,以体验消费为目的消费活动成为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蕴涵着丰富社会与历史文化变迁的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和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也成为了可供人们消费和体验的商品。通过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过程中体验营造的分析和总结,从体验消费视角探讨影响历史街区空间体验营造的相关要素及其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4.
孔强 《华中建筑》2009,27(10):100-102
该文旨在通过对前后北岸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的分析,重塑文化在历史空间中的地位,引发在历史街区景观设计中对文化恢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异托邦"作为一种新的空间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借助徐州回笼窝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案例为依托,丰富对于"异托邦"空间性质的理解,并且拓展历史街区的保护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对于城市"异托邦"历史街区保护特征的解读,探究历史街区作为"异托邦"的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6.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是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历史街区更新采取的策略多源自感性认知,如何根据定量化分析指导更新策略是目前学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句法与网络数据分析手段,建立拓扑模型,对街道空间进行空间句法解读,预测道路流量并利用热力地图进行校验;结合城市POI数据对历史街区空间特征与景点分布特征、商业布局进行耦合性分析并识别几类特征空间,归纳总结问题区域和潜力区域。结果表明:什刹海历史街区的街道可达性与商业网点分布基本耦合,与景点分布耦合性较差;德胜门内大街、定阜街等街道附近具有较强商业潜力,前海北沿、前海东沿、银锭桥胡同、万年胡同等街道附近存在游客流量过大的风险。针对上述街道空间提出空间改造和空间利用优化建议,为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和活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成为城市内部老旧街区改造中的核心,很多城市在老旧街区改造过程中寻根溯源,通过巧妙的设计,形成了彰显本地区域符号的空间特征。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锦州市本地的历史和文化,深入调研古塔公园街区现存的发展建设问题,尝试利用地域文化对古塔公园老旧街区进行发展定位和改造设计,以期为锦州古塔公园街区未来的发展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城市内涵、塑造文化特色的重要历史空间形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压力。文章以成都市文殊坊街区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图底关系、场所理论和外部空间理论,通过实地调研、GIS技术、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剖析文殊坊街区空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文殊坊街区仍保持着街巷院落空间的完整性与文化活力,研究结果也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空间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化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多,居住性历史街区面对突发事件、商业旅游开发及文化保护等问题应提高其系统韧性.文章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对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外部因素影响与内部系统脆弱性进行分析,并从文化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工程韧性和制度韧性6个维度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业态是联结文化与经济的有效桥梁,文章在分析文化传承与业态关系的基础上,选取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业态进行分类整理,结合平江街区文化分析总结业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调整建议,以求在保护好传统街巷的同时,实现协调、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毕景龙  贺嵘 《华中建筑》2008,26(3):181-184
该文通过对西安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分析,并以西安市鼓楼历史街区北院门144号院落的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院落平面布局和利用现状的分析,阐述了院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继而得出结论:只有建立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观念,才能真正恢复传统院落的生命力,最终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现代化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显著,承载历史记忆的传统建筑或被废弃,或成为破败杂乱的典型,城市记忆也随之不断丢失。历史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承载,在历史和日常生活之间起到了重要的关联作用,对其进行保护尤为重要。文章以南昌万寿宫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为例,引入城市记忆的理论,总结记忆要素的类型,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记忆再现的方法与具体手段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历史街区保护及更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于丹 《山西建筑》2007,33(9):59-60
就上海市衡山—复兴路组的淮海路段进行了城市设计实地调查,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的五个元素入手,以整体性、多样性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4.
乐叶凯  卫薇 《中外建筑》2010,(11):115-117
城市CIS1在当今城市文化竞争中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有关机构的重视,它抽象了可被公众识别的城市概念视觉元素。历史街区是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以往保护和更新历史街区只注重了建筑与环境的功能性和物质性,而往往忽视了人的可识别因素,造成了城市文化环境形象混乱和缺失。本文以汉口一元片历史街区为例来分析这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成砚 《世界建筑》2002,(2):72-77
本文为作者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纲要。全文由“基础理论研究”和若干个系列研究组成。基础理论研究部分提出在城市历史街区改造的前期研究中,以小说、绘画、摄影和电影为毁质的研究工具可以作为数据、地图、认知地图等传统研究工具的补充,用来帮助研究者认识空产物过程和空间生产驱动力,为城市设计提供依据。系列研究-针对绘画表现城市空间的特点,采用诠释学的认知方法,通过对处于现代化初期的巴黎、纽约两个城市空间的案例分析,论证了绘画工具在城市研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京市二十五片重点历史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鲜鱼口历史文化街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特征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肌理。目前,鲜鱼口街区经初步改造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成为新北京与历史对话的媒介。自2000年开始规划设计到今天经历13年的设计和实际使用,笔者欲对其改造后的使用状况做出客观评价。该文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改造后的公共空间使用状况及其对历史街区肌理的影响两个方面对鲜鱼口街区进行剖析(研究重点为鲜鱼口街),分析改造措施与策略的成功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沿革、街区特征、保护状况进行梳理,以“锚固—层积”理论模型为依据,对物质属性的历史层积要素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不同发展时期历史景观层积模式和效应,研究表明太阳沟历史街区层积模式以维持为主,其他模式并存,空间层积效应表现出建筑场所、历史文化、人文价值的集中化趋势。依据历史层积反映的问题及原因,基于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4个有效管理手段,提出规划限制、活化赋能、公众参与、联合监管、资金法律保障的保护策略,“军队—政府”的协作模式探索新的保护模式,是推动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通过对"城市修补"理念内涵的梳理,探讨了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和保护方法的启示,以登封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建立了历史街区物质性空间实体和非物质性人文环境两个层次的保护框架,并针对框架内容研究制定了小微化、渐进式地保护与修补策略。这一探索对于系统、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体验评价更多基于主观问卷调查展开。为了突破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框架限制,构建多元评价模型,以广州永庆坊为案例,借助眼动追踪技术,辅以主观问卷调查印证,建立凸显定量特征的体验评价数学模型。首先基于网络大数据筛选永庆坊街区代表性场景,并依据城市意象理论进行场景分类。然后利用场景照片,展开眼动追踪实验,采集数据。进一步对各类眼动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构建基于平均绝对距离、眼跳次数和总眼跳时间3个眼动追踪指标的体验评价模型,并阐述体验过程中的主体差异和意象要素差异。最终将模型评价结果与问卷评价模型结果相互印证,确证眼动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